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流动注射液—液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琴  向雪云 《岩矿测试》1996,15(3):222-225
研究了流动注射在线液-液萃取技术,设计了一种既适用于水相又适用于有机相光度分析的流通地,进行了地质样品中痕量碘在线萃取及光度测定,方法的富集因子50,富集效率25,测定样品速度为30样次/h,检出限为3.8μg/L的I^-,其RSD为1.7%,方法用于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标样中碘的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2.
设计的在线液液萃取分相器及相应流路系统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联用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用于测定地质样品中的Mo和W,检出限(3σ)分别为36μg/L和28μg/L,两元素在0~2.0mg/L有良好的线性。对于1mg/L的Mo和W的测定,RSD(n=7)分别为40%和27%,测定速率为25~30/h。  相似文献   

3.
计了一种用于液_液萃取,可与各种检测器配合并适用于比重大于或小于水的有机溶剂的微型万用分相器及相应的流路系统。用于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计联用测定环境水中镉和铬,检出限分别为58ng/L和017μg/L,精密度(RSD,n=9)分别为54%和67%,加标回收率为92%~108%,样品测定速率为30/h。  相似文献   

4.
析相萃取光度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加醇析相对钯硫代米蚩酮络合物的萃取行为,建立了痕量钯的光度测定方法。析相对Pd的萃取回收率为995%,富集倍率为25。络合物的λmax=530nm,形成后至少稳定2h,ε达26×106L·mol-1·cm-1,线性范围14~400μg/LPd(Ⅱ),检出限是14μg/L,对于10μg/LPd测定11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为44%。方法已用于岩矿中痕量钯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吻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Mn2+对H2O2氧化水杨醛形成有色物质反应的催化,建立了流动注射_光度测定锰的方法。对于水样检出限为10μg/L,测定300μg/L的样品,相对标准偏差(n=20)为20%。方法的分析速度为60/h。该方法特别适应于低含量锰的地质样品分析。对于高含量锰的地质样品,可以通过8_羟基喹啉_氯仿萃取分离铁、铝后再进行测定。该方法具有简单、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实用的玻璃重力分相器及相应的萃取流路系统,用于在线萃取分光光度测定微量碘,萃取时v水∶v有机=30∶1,线性范围在0~3000mg/LI-效果良好。检出限为70μg/LI-,测定1mg/LI-的精密度(RSD,n=7)为22%,测定频率为25/h。方法用于市售海带中I-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8%。  相似文献   

7.
光度法测定痕量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之荣 《岩矿测试》1997,16(4):303-306
基于痕量Ti(Ⅳ)在稀H2SO4介质中对EDTA还原Cr2O2-7褪色反应的抑制作用,建立了测定痕量Ti(Ⅳ)的光度法。测定范围为24~24μg/L,检出限为106×10-7g/LTi(Ⅳ)。结合萃取分离富集技术,方法用于测定人发及茶叶样品中的痕量Ti(Ⅳ),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加标回收率在95%~100%,RSD(n=6)为11%~20%。  相似文献   

8.
林守麟  郑曙 《岩矿测试》1998,17(2):147-151
设计的在线液-液萃取分相器及相应流路系统与电感耦合等离子本原子发射光谱联用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用于测定地质样品中的Mo和W,检出限(3σ)分别为3.6μg/L和28μg/L,两元素在0 ̄2mg/L有良好的线性。由于1mg/L的MoW的测定,RSD(n=7)分别为4.0%和2.7%,测定速率为25 ̄30/h。  相似文献   

9.
悬浮液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钒钛磁铁矿中痕量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悬浮液进样_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钒钛磁铁矿中痕量镓的分析方法。以Ni(Ⅱ)作为基体改进剂时,可直接用镓标准溶液进行校准。样品粒度<38μm、悬浮液中试样质量浓度在01~80g/L、含镓质量浓度不超过100μg/L时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4μg/L镓。用所拟方法测定了含镓量在16~42μg/g的标准矿样,结果与标准值相符,6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9%,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裴世桥  方肇伦 《岩矿测试》1994,13(4):241-244248
采用注动注射在线离子交换分离富集技术使通过装填有410哌啶树脂的微型柱而被吸附,随后用硫脲梯度洗脱,再用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每次消耗样品溶液6.6ml,进样频率为28次/h时浓集倍率22。方法检出限0.3μg/L对于含Ag30μg/L试样进行12次测定,其平均值为29.0μg/l0,精度为2.9%,方法经地质标样分析验证可靠。  相似文献   

11.
袁洪林  陈先红 《岩矿测试》1999,18(4):263-266
用自制的分相器与流动注射仪联用,对有机相同液-液萃取光度法测定微量铜的流路参数和操作程序进行优化。以新铜试剂为显色剂,用含一定量乙醇的辛醇溶液作载流,采用双产流路,在458nm外进行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是0.05 ̄1.05mg/L,萃了 倍数10,检测限为20μg/L,分析速度36/h,方法的精密度(RSD)是4.0%。测定锌矿石样品中铅,结果与推荐值一致。  相似文献   

12.
阿尔泰诺尔特地区花岗岩岩浆中水的溶解度及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诺尔特地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北部山区,西伯利亚板块西南缘。花岗岩广泛分布,主要为加里东晚期、华力西中晚期及燕山期花岗岩。选取各期代表性岩体计算了岩浆中水的溶解度和含量,探讨了岩浆中水的溶解度及含量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炉渣岩相分析方法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冷凝渣的岩相结构,并以此来推测该炉渣在高温下的行为。但炉渣在由熔融态逐渐冷却的过程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故用冷凝渣结构来反映炉渣高温状态是有缺陷的。为此,试用热台高温显微镜进行了炉渣高温显微结构研究,并与冷凝渣进行了对比。1 研究方法1-1 试验设备采用英国12D型热台高温显微镜,进行了高温熔渣研究。该高温显微镜是以热电偶、发热体和样品支架为一体的微型高温炉为主体,PtRh热丝炉可迅速将约0-1mg试样加热到1650℃以上,并可利用放大50倍的显微镜…  相似文献   

14.
梅山铁矿矿石类型及成因——高温实验结果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袁家铮 《现代地质》1990,4(4):77-84
根据宁芜地区梅山铁矿的地质条件为背景而设计的方铁矿(Wü)-磷灰石(Ap)透辉石(Di)-霞石(Ne)四元系,经1400℃的高温实验,产生了液态不混溶产物——铁浆相和硅酸盐浆相。经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发现,铁浆相中除主要成分为FeO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硅酸盐、磷酸盐等成分,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是液态不混溶作用发育程度不同的结果。通过可能形成梅山铁矿3种主要矿石类型的平衡反应式,计算了从400℃至1400℃时的lgfo2值和lgkT值,并得出梅山铁矿矿浆成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贵州红粘土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贵州红粘土的稠度状态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用含水比划分出在自然状态下贵州红粘土常处于硬塑和可塑状态且有地域性差异;二是用液性指数对贵州红粘土稠度状态进行划分,其结果与用含水比划分结果有较大偏差.结合红粘土特殊成分结构分析,认为其原因是红土化作用的程度不同和土中存在大量结合水.采用代数转换的方法分析得出适合贵州红粘土稠度状态划分的液性指数等效范围,便于与其它土类状态划分范围进行对比,体现贵州红粘土稠度状态划分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液态 CO_2洗井,是清洗深井的一项洗井新技术。本文介绍液态 CO_2洗井原理、方法、工艺与注意事项,并以实例论述清洗深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苏国辉  马新星  高伟 《地下水》2015,(1):99-102
根据苏里格西区上气下水型储层的气水分布特征,该区适合下沉剂堵水压裂工艺。目前常用的下沉剂控缝高技术是在压裂时先将下沉剂通过携带液带入裂缝,随着下沉剂的下沉在裂缝的尖端处形成低渗透或不渗透的人工隔层,增加裂缝末梢的阻抗值,降低裂缝尖端的扩展应力,从而有效控制裂缝的垂向延伸。因此研究下沉剂在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及裂缝内的沉降规律,通过合理的工艺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堵水增气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了碧大群铜矿床中筏子坝、阳坝和大茅坪三个黄铜矿矿脉中的黄铜矿物样品,通过大量的条件实验及方法研究,用溶解法获取了黄铜矿中的液态包裹体中流体并得出了与实际地质背景一致的Rb-Sr等时线年龄,建立了黄铜矿中液态包裹体Rb-Sr同位素定年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水分含量和粒度对煤吸附甲烷性能的影响,取山西西山杜儿坪矿2号煤干燥样、平衡水样和注水样进行了等温吸附实验。基于分子间作用力对水含量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并运用维里方程拟合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来验证。实验结果发现,在未达到平衡水分之前,水含量对高煤级吸附能力影响小且注水煤样中的液态水影响增加了甲烷吸附量;同一种煤的高含水煤样对液态水的亲和能力要远比平衡水煤样对气态水的亲和能力强。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s aimed at determining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net-work modifiers (mainly Na, K, and Ca) in a two-phase melt-NaCl system, in which the melts are granitic and the system is NaCl-rich in composition.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Na, K, and Ca were measured at the temperatures of 750 – 1400°C, pressures of 0.001 × 108 – 2 × 108 Pa, and initial H2O contents of 0 wt% –6.9 wt% in the granitic melts.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Fe and Mg were difficult to resolve. In all experiments a NaCl melt was present as well. In the absence of H2O, the diffusion of net-work modifiers follows an Arrhanious equation at 1 × 105 Pa: lgDca=−3. 88−5140/T, lgDk =−3. 79−4040/T, and lgDNa, =−4.99−3350/T, where D is in cm2 /s andT is in K.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Ca, Na, K, and Fe increase non-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H2O content in the melt. The presence of about 2 wt% H2O m the melt will lead to a dramatical increase in diffusivity, but higher H2O content has only a minor effect. This change is probably the result of a change in the melt structure when H2O is present.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measured in this study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previous works. This may be understood in terms of the “transient two-liquid equilibrium” theory. Element interdiffusion depends not only on its concentration, but also on its activity co-efficient gradient, which is reflected by the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wo contacting me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