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国内外研究低阻油层的基础上,结合大老爷府油田的生产实际,认为形成大老爷府油田低阻油层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针对低阻油层的测井特征,提出综合利用测井多参数信息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识别低阻油层。  相似文献   

2.
苏北盆地低阻油层的测井解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卫良 《江苏地质》2004,28(3):155-159
针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低阻油层,分析了其成因机理,阐述了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使用神经网络和Sw—Φ交会图两种方法定性识别低阻油层。通过先进的斯伦贝谢的PetViewPlus测井解释软件,形成了针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三段低阻油层的测井定量解释方法,并在测井油水层判别中引入束缚水饱和度方法,对低阻油层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孤东油田低阻油层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下段低电阻率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成低电阻率油层的因素、测井参数特征及含水率的影响,探讨了该区低阻油层分布规律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应用该研究成果在八区馆陶组下段发现了新的低电阻油层,使得该油区新增含油面积0.4km^2。低电阻油层是老油田增加新的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为其他油田寻找同类型油藏探索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吉林油田红岗北地区低阻油层评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油田红岗北地区部分井区油层电阻率相对较低,对测井油、水层解释造成了困难。利用岩心、测井及试油资料,分析形成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是束缚水含量高,另外地层水矿化度高、淡水泥浆侵入、富含导电矿物等也是造成低阻的原因。因此,利用核磁测井资料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模型,形成了低阻油层的解释方法及标准,在实际应用中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低电阻率油气层是一类电性上比较特殊的油气层,由于在测井结果中不易与水层区分,故被作为一类重要而特殊的油层进行研究。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油层是低电阻率油层,作者分别在勘探和开发阶段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腰英台油田青山口组低阻油层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岩石结构和地层,直接原因是:存在储层砂岩颗粒细、粘土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引起的高束缚水;较为富集的分散状黄铁矿在油层中形成电子导电网络降低了油层的电阻率;油层中砂泥岩薄互层中的泥岩夹层抑制了砂岩层感应测井响应。对低阻油层的判断可能由于各地区地质特征的不同而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青山口组低阻油层主要是通过地质试验技术、可动水饱和度、自组织特征映射等方法确认的。  相似文献   

6.
高超利 《地质与勘探》2024,60(2):414-424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洛河油田长61低渗透油层由于含油饱和度变化大、油层非均质强,再加淡水钻井液侵入,造成油层电阻率径向分布不均且变化大。通过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与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分析,认为水层的径向电阻率均为增阻侵入,油层、油水同层的径向电阻率普遍具有减阻侵入、低阻环带、高阻环带特征或相关趋势。其中,减阻侵入有助于识别高含油饱和度、高电阻率油层和油水同层,低阻环带和高阻环带有助于识别低电阻率油水同层。另外,部分油水同层的双感应-八侧向测井径向电阻率组合具有“增阻侵入”且深感应电阻率低的特征,推测可能是受双感应-八侧向测井探测范围限制,为低阻环带靠近井眼附近遭受淡水钻井液侵入影响的结果,深感应测井反映的是侵入带电阻率而不是油水同层的电阻率,容易被误解释为水层。因此,对于双感应-八侧向测井中具有“增阻侵入”特征且深感应电阻低值的储层,其流体性质有水层、油水同层这两种可能性,需要结合深探测测井资料或油藏地质特征进一步分析,以提高油层、水层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7.
文昌13-1/2油田珠江一段细粒储层沉积相及低阻油层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13-1/2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琼海低凸起倾斜端,在珠江组一段中上部发育粉砂-泥质粉砂细粒海相沉积储层。近来发现该层段含油丰富,主力低阻油层地质储量可观。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陆棚,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下临滨及滨外砂坝沉积微相,局部发育风暴砂。该类低阻油层泥质含量高,电阻率绝对值相对低,与常规油层相比具有高孔低渗的物性特征。通过成因机理探讨,确定了高束缚水饱和度和附加导电能力较强的黏土矿物(伊蒙混层、伊利石)是该区低阻油层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这类海相低阻油层在我国油气勘探史上尚属首次出现,深入探讨该区细粒储层沉积特征及低阻油层特征对今后及时发现和高效开发此类油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低阻油层已成为各油田现阶段增储上产的主力储层之一。通过对葡敖油田葡萄花低阻油层的研究发现,构造和沉积特征在宏观上综合控制着该区低阻油层的形成和分布。对构造而言,低阻油层主要发育在低幅度构造的鼻状构造两侧的西部斜坡带、平缓斜坡带;对沉积而言,低阻油层主要发育于弱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的席状砂及滨浅湖的滩砂和坝砂中。在宏观地质因素控制下,低阻油层的微观特征表现为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束缚水饱和度和强黏土矿物附加导电。基于岩心和测井数据,针对低阻油层的实际特征,利用储层品质因子代替传统经验公式中的孔隙度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根据阳离子交换能力和黏土矿物含量的特征,构造该区低阻敏感参数,建立低阻油层评价的高精度数学模型;并依据分析化验数据综合确定各特征参数在低阻油层的下限值,实现从定性识别向定量评价的过渡。利用低阻油层的定量评价模型精细解释研究区17口关键井,能准确识别26个低阻油层中的25个,获得了96.15%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在收集整理低阻油层资料的基础上,对低阻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对王集油田低阻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相控低阻和复杂水系低阻为王集油田低阻油层的主要模式。这为王集油田老井复查和提高油气层的解释符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陕北地区延长组发育低(特)渗储层,除发育通常的高阻油层外,还极易形成低阻油层;因此,低阻油层的发现,极大拓宽了该区石油勘探和开发的领域。根据志丹油田樊川油区长61的石油地质特征,结合大量实验和生产数据资料的分析对比,对该区低阻油层的成因机理及宏观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61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高地层水矿化度、高泥质含量及放射性砂岩的存在,是低阻油层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实际试油和测井资料的对比可见,应用计算自然电位与自然电位曲线重叠法可以快速直观显示其含油性,声波时差-深电阻率的交会图与自然伽马-深电阻率交会图相结合可有效识别低阻油层。对区内85口探井进行了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在长6发现了初次解释所遗漏的45个低阻油层,油层数由原来的117个增加到162个,净增27.8%。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小太平山同一层位不同深度且连续的油砂样品,对油砂油的地球化学及生物降解特征进行分析。小太平山油砂油在生物降解作用下产生了丰富的25-降霍烷,常规藿烷和甾烷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分子结构和稳定性不同,抗降解能力不同,C_(21)/C_(23)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_(30)藿烷、Ts/Tm、C_(30)重排藿烷/C_(30)藿烷值、αααC_(27)R/αααC_(29)R、C_(28)αααR/C_(29)αααR、C_(29)ααα20R/αββ20S、C_(29)ααα20R/αββ20R、C_(27)重排甾烷/(规则甾烷+重排甾烷)、常规藿烷异构体降解为25-降霍烷的比例,均反映出油砂油的生物降解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小太平山油砂油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降解程度增大,证实地层水有利于细菌类微生物的迁移、营养物质的传递,促进原油的生物降解及25-降霍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魏炜 《新疆地质》2003,21(2):248-249
西北石油局目前主要油田有塔河、西达里亚、阿克库勒、雅克拉、大涝坝等11个油气田,生产轻质油、中质Ⅰ和中质Ⅱ档及重质油4种油品,统称为塔河原油.销售时将塔河原油分为:混合油(密度0.920 g/cm3)和重质油(密度>0.960 g/cm3)2个品种,其中混合油是由轻质、中质原油掺入塔河油田的重质原油调兑而成,剩余的为重质商品原油.混合油由中石化定价,重质油由新星公司定价. 1 塔河原油状况 油品属性、分类及销售状况 目前塔河混合原油按其特性分类,属重质高含硫、高重金属中间基含环烷烃较多的原油,表现为:原油密度高、粘度大、凝点低,残碳、沥青质…  相似文献   

15.
Biodegradation of oil depends on the nature of the oil, the typ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Green oils are being used as consumer goods and as raw materials in industries such as food processing, pharmaceutical and cosmetic. Microbial contaminations of green oils have been the cause of degradation problems. Serratia Marcessens produced cytochrome oxidase, catalase, Dextrose, Lactose, Manose and sorbitol enzymes we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gradation af palmarosa oil. Changes of colour and turbidity was also the evidence for green oil degradation by bacteria. More oxygen included protons (0-CH2) group was produced in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l species and the addition of oxygen took place during bacterial degradation of palmarosa oil. The biodegradation of palmarosa oil by Serratia marcesce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Nuclear Magnetic spectroscopy analysis. Carboxyl group present in the palmorasa oil is utilised as a sole carbon sources for the Serratia marcescens.  相似文献   

16.
17.
The Br content of oil varies systematically along the paths of oil migration in northern Iraqi oil fields, indicating that this element may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oil movement. The variation in Br parallels that of V and Ni, and like these two elements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asphaltene fraction of petroleum.  相似文献   

18.
甘肃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储层沉积微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储层微相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从岩心资料分析入手,按照成因相→成因相组合与成因分析→测井微相模式→单井测井相分析→平面微相分析的思路,对樊家川油田延9油层河流相储层进行微相细分研究,归纳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油田开发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马强  刘长亮  常森  王涛 《地下水》2012,(3):12-14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厘清研究区长6储层油水分布特征。方法顺延砂体走向和垂直砂体走向分别制作两条油藏剖面图,通过对剖面图详细分析,得出目的层油水分布规律。结果研究区砂体呈条带状展布,纵向上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油层厚度较薄,厚度变化较快。结论研究区长6储层油水接触关系正常,但油水分异程度差,油水同层现象普遍,纯油层较少,差油层、油水同层较为发育,并且油水相变迅速,以连片层状或透镜体状为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