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FASPUM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在苏北海安南部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ast Appraisal System of Petroleum Universal Metric,(简称FASPUM)是美国地质调查所R.A.Crovelli和Richard H.Balay研制的石油资源快速评价系统。该方法适用于老油区或者勘探程度低的新探区的石油及天然气(包括非伴生气和溶解气)资源量计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南堡凹陷断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统计法和地化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多个方面阐述了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的发育历史,将南堡凹陷断层划分为3类:长期活动型(Ⅰ类)、早期活动型(Ⅱ类)和晚期活动型(Ⅲ类)。其中Ⅰ类断层大多沟通油源,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由于其多期活动,形成了南堡凹陷多套含油层系纵向上相互叠置的局面。断层活动的时期和强度控制油气纵向上的分配,而且油气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油源断层附近的断块圈闭中。断层封闭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扮演输导和封堵双重角色。反向遮挡断层圈闭无论在油气藏数量还是在烃柱高度方面均明显好于顺向断层遮挡圈闭,是南堡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断层遮挡圈闭的储量规模受断层封闭性影响,准确评价遮挡断层的封闭能力对于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前人对东海丽水-椒江凹陷地质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指出新生代的丽水-椒江凹陷主要处于张性应力场中,应力场是控制该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因素。采用Maxwell粘弹性模型,对新生代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瓯江运动期,丽水-椒江凹陷处于一种右旋拉张环境;玉泉期的丽水-椒江凹陷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弱拉张环境。研究表明丽水西次凹LS36-1-1井以西,MYF-1井以南的缓坡带是比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灵峰凸起带因为应力值偏高有可能导致运移到此处的油气已经沿断层逸散或者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濮卫环洼带地质构造复杂, 洼陷带的勘探程度还较低。在系统分析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基础上, 探讨了断层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研究表明, 卫东-文东断裂系和濮城-陈营断裂系各自分别由5条主控断层构成, 控制着该区的构造格局和油气运聚。卫东、文东、濮城南、濮31等断层活动时间长, 与成藏时间匹配较好, 是油气从深层向浅层运移的重要通道。断层和连通砂体构成了断层型、断-砂组合型油气输导体系。断层型输导体系沟通了烃源岩和储集层, 增强了油气垂向运移能力, 断-砂组合型油气输导体系以侧向输导为主, 断层主要起阻挡油气或调节油气运移层系和方向的作用, 导致在主断层附近形成构造-地层油气藏, 远离主断层的边部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阿姆河盆地东北部油气资源丰富,基底断裂发育,在盐膏岩影响下断裂成因复杂。根据最新采集的地震资料、岩心和岩屑样品,通过地震构造解释、平衡剖面、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查尔朱基底断裂演化及其对盐下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查尔朱断裂为基底同沉积断裂,控制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沉积,查尔朱基底断裂表现为西段走滑、中段正断裂、东段反转的特征,是在二叠系—三叠系伸展和新近系挤压两种近乎垂直的应力体制下形成的,同时受巨厚盐膏岩滑脱层的影响,伸展期正断裂在挤压构造运动中重新活化,走向与挤压应力方向一致的基底断裂走滑,走向与挤压应力方向垂直的基底断裂反转,断裂控藏作用表现在:早期正断裂控制了烃源岩发育,断裂晚期活化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形成了盐下"阶梯状"运移系统,晚期反转断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6.
范婕  蒋有录  刘景东  朱建峰  陈杏霞 《地球科学》2017,42(10):1817-1829
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具有“下生上储、他源成藏”特征,明确断裂与油气运聚的关系对指导其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断裂静态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定量评价断裂的活动性、封闭性以及断-盖配置关系,并提出了评价断-盖配置有效性的“SGR下限”法(SGR全称是Shale Gouge Ratio),结合油气藏静态分布特征,探讨了断裂对油气差异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第1期油气成藏早中期,断裂可大规模输导油气;第1期晚期及第2期油气成藏时,主干反向断裂形成的封闭“走廊”空间为油气提供聚集场所.应用“SGR下限”法,认为营Ⅲ砂组断-盖配置关系较好,为油气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断裂控烃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断裂的活动性控制了油气不同时期的垂向运移规模,断裂的封闭差异性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断-盖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东营凹陷油气运聚古地下水动力场剖面数学模型的建立、古水文地质参数的再造、模拟初始值的恢复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东营凹陷油气运聚古地下水动力场剖面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已知油田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推断的东营凹陷油气聚集有利地段,可以作东营凹陷油气田进一步勘探开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南部边界大断裂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泌阳凹陷南部边界大断裂,指出它由北西向的唐河-粟罗断裂和北东向的粟罗-泌阳断裂交汇构成,交汇处是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生油中心,边界断裂面形态有板状和铲状,沿走向边界断裂由倾滑段和斜滑段相间而成,这一几何特征控制下降盘砂体的发育位置,规模和展布方向,斜滑段(即位移变换段)发育大型扇三角洲砂体而倾滑及发育冲积堆裙,国边界断下降盘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和南东倾伏的鼻状构造,油气藏类型以背斜型,砂岩上倾尖  相似文献   

9.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凹陷古地温特征及演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期油气运聚特征:第一期(早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致为100-120℃,第二期(晚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约为135-150℃。古地温分布演化特征为:中区古地温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南区表现为南低北高,总体上南区古地温略高于中区。从演化上看,地层古地温具有古高今低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麦盖提斜坡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翘倾活动,形成多期断裂活动和复杂的构造变形。这些断裂对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本文在大量地震解释基础上,对断裂的期次、性质进行系统厘定;然后,分析其构造样式,落实其平面展布;进而,结合前人对主力烃源岩和成藏期次的研究结果和钻探资料,将断裂划分为沟通油气源断裂、岩溶期断裂、主成藏期断裂、成藏调整期断裂等4大断裂体系;最后,刻画4大断裂体系分布与作用范围。这些断裂构造分析成果,为麦盖提斜坡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民屯凹陷高蜡油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史建南  郝芳  姜建群 《沉积学报》2005,23(3):548-553
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气(油藏)地球化学及盆地模拟领域中先进的技术与研究方法,以盆地演化和流体输导格架为成藏背景,从有效烃源岩出发,以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为核心,探讨了大民屯凹陷高蜡油的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精细油源对比表明,大民屯凹陷高蜡油主要来自沙四下段的油页岩,且其成因受沉积母质和沉积环境的双重控制。凹陷沉积-沉降演化史与温度场、压力场演化史三者良好的耦合匹配关系,对高蜡油的生成、保存、运聚成藏等地质因素与地质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蜡油以近源充注为主,主充注期为37~33Ma。有效源岩分布、能量场演化和流体输导系统及其决定的流体流动样式共同控制了本区高蜡油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12.
流体包裹体面(FIP)研究是当前的热点研究对象之一,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利用FIP研究构造运动的文献为数不多。以苏北盆地富民、花庄油田为例,利用FIP研究了该油田的构造活动。结果表明:研究区至少经历了4次主要构造运动,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FIP。结合构造演化史、埋藏史及热史,确定了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的时间与期次。  相似文献   

13.
在精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基础上,认为上新世-第四纪是南黄海盆地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活动期,对应南黄海盆地第二个阶段的断裂活动期。垂向上,新构造运动具有早晚构造响应差异:早期南北向弱挤压背景下以张性正断层为主,晚期东西向两幕挤压背景下以逆断层和褶皱为主;平面上,新构造运动影响亦具有差异:北部坳陷活动强烈、正断层发育、逆断层少量,而南部坳陷活动较弱。新构造运动与北部坳陷烃源岩的生排烃时期吻合,断裂带是重要输导体系,也是重要的潜在成藏区。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走滑相关断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等以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特征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属于巨型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阿尔金山前前陆冲断带就形成于盆山结合部,阿尔金山前冲断活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活动,其次根据走滑断裂规模和走滑断裂对整个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将柴西地区的各种复杂走滑断裂分为盆地级(一级)、区带级(二级)、圈闭级(三级)、显微级走滑断裂;柴西地区各种复杂多样的走滑断裂与之伴生的构造组合都与其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和构造演化有关;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西各走滑断裂的形成期与改造期,最后研究了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地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笔者等以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构造特征为基础,首先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属于巨型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阿尔金山前前陆冲断带就形成于盆山结合部,阿尔金山前冲断活动主要受控于喜马拉雅运动期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活动,其次根据走滑断裂规模和走滑断裂对整个盆地沉积的控制作用,将柴西地区的各种复杂走滑断裂分为盆地级(一级)、区带级(二级)、圈闭级(三级)、显微级走滑断裂;柴西地区各种复杂多样的走滑断裂与之伴生的构造组合都与其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和构造演化有关;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柴西各走滑断裂的形成期与改造期,最后研究了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地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是多次构造与沉积叠加形成的叠合盆地.通过分析不同走向断裂的活动特征,明确了中-新生代控盆断层经历了印支构造运动晚期北西(西)向逆冲断层、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北西(西)向断层构造反转、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北西(西)向断层的消亡及北东(东)向断层的产生3次重要的发育及转型阶段.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划分出"中凹新凹"、"中凹新凸"、"中凸新凹"、"中凸新凸"4种类型的叠合单元,探讨了叠合盆地中断层叠合、界面叠合以及构造叠合对油气成藏的作用,建立了中生界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中凸新凹"型叠合单元与"中凹新凸"型叠合单元是中生界最为有利的成藏场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研究取得6个方面的进展;1.重塑了华南板块的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将华南板块划分出三个构造区,一个火山岩区和两个造山带,并了南方构造格架与演化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2.分析了华南板块南北两个大陆边缘沉积盆地的二级超旋回层序,凝缩层段及其与烃源岩发育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区域性四套主力烃源岩的特点;3.提出了华南板块北南两个前陆盆地带的发育对中国南方海相油气的后期保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中新生代盆地。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孢粉组合,确定下白垩统自下而上的地层层序为兴安岭群、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研究区主要发育4个方向的构造带,其中北东向、北东东向和南北向断层带形成较早且长期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北西向断层带形成较晚,对上述3个方向构造主要起改造作用。研究区的构造主要是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形成的,不仅控制了油气运移、成藏和分布,而且晚期构造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或改造作用。研究区的不整合面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良好的储集空间。乌尔逊-贝尔凹陷的4个方向构造带和不整合面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大王庄地区的应力场分布状态。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已知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定量分析了大1断层对区域压应力分布的控制性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区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精细三维数据体,包括三个主要地层界面及近真实的大1断层产状。据此,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调整边界条件发现,模型在NE-SW向的伸展作用下压性应力场低值区的分布与已知油藏的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均围绕大1断层呈斜对称式分布;(2)认为这种油藏斜对称式分布特征应与大1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背景下对油气的沟通、疏导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楼章华  高瑞祺 《沉积学报》1997,15(4):115-120
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盆地北部大气水下渗形成向心流;中央坳陷区发育泥岩压榨水形成的离心流和越流泄水;盆地南部以越流-蒸发泄水为特征,只有盆地边缘和隆起区的顶部有大气水下渗。泥岩压榨水形成的离心流是松辽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古水文地质的旋回性和离心流的阶段性,决定了油气的阶段性运移和在一个独立水动力体系内多个油环在内,气环在外,与沉积凹陷同心的阶梯式-环带状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