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金平县中岭岗铌矿矿体赋存于哀牢山构造变质带内,三叠系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之岩体风化壳中,矿体呈面状分布,并随着地形起伏而起伏。矿体的形成是三叠系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体经过漫长的物理及化学风化、水解作用,岩石结构构造遭受破坏,岩体中的含铌矿物从原岩中彻底解离,从而形成了易开采利用的花岗岩风化壳型铌铁矿床  相似文献   

2.
西藏南部康马岩体岩石类型及其同位素测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康马岩体位于西藏南部康马县城北侧 ,其内部可划分出 5种不同的岩石类型 :(1)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2 )眼球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3)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4 )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 ;(5 )变质的暗色辉长辉绿岩。前两类为康马岩体的主体岩石类型 ,侵位时代为加里东早期 (约4 78~ 4 6 1Ma) ;其余均呈脉状产出 ,其中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康马岩体主体岩石类型属于同期产物 ,弱片麻状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海西早期 ((339.0± 1.2 )Ma) ,暗色辉长辉绿岩的形成时代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不同类型的岩石其Ar Ar冷却年龄约为 18~ 14Ma。  相似文献   

3.
东祁连马衔山变形花岗岩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林  邓颖晖 《甘肃地质》1997,(1):38-39,41,43,44
马衔山变形花岗岩体位于祁连造山带的最东端,表壳岩属前长城纪地层,侵入时代为吕梁期,已获单矿物锆石U-Pb等时线年龄值2152Ma。主体岩石类型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钾长花岗岩,后者侵入前者。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马衔山变形岩体的岩石类型存在明显的岩石成分演化关系,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壳  相似文献   

4.
马衔山变形花岗岩体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林  邓颖晖 《甘肃地质》1997,6(1):37-43
马衔山变形岗岩体位于祁连造山带的最东端,表壳岩属长城纪地层,侵入时代为吕梁期,已获单矿物锆石U-Pb等时线年龄值2152Ma。主体岩石类型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钾长花岗、后者侵入前者。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碧溪岭未经历超高压变质的片麻状花岗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与榴辉岩密切伴生的花岗片麻岩是否也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一直是个争议的问题。笔者最近在碧溪岭片麻状花岗岩中首次发现了可靠的岩相学和矿物学证据 ,证明该岩石只遭受到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而未曾记录超高压变质矿物组合。根据片麻状花岗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强烈糜棱岩化的发育 ,认为超高压岩石在抬升到地壳范围时与以花岗质岩石为主构成的扬子陆壳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并置。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岳西碧溪岭地区片麻状斜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别造山带,出露大量的片麻状花岗岩,其岩性主要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以及少量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现已确认它们与超高压变质岩石之间存在侵入接触关系。岳西碧溪岭地区的片麻状斜长花岗岩位于榴辉岩体的南部,其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表明,该岩体侵位时代为晋宁期(861±58Ma),并于海西期(318±14Ma)曾遭受一次强烈的变质热事件改造。这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和折返机制的认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饮马湾山岩体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侵位于辽南变质核杂岩之中。岩体主要由三种岩石组成,由外向里分别是片麻状花岗岩、斑状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类。其中片麻状花岗岩类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明显的片麻理构造,部分岩石具有明显的变形组构,其片麻理方向与变质核杂岩中拆离断层方向一致。似斑状花岗岩仅显示微弱片麻理,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为明显的块状构造,表明该岩体为同伸展变形就位产物。锆石U-Pb同位素测定显示,该岩体不同岩相岩石具有大体一致的年龄,其形成于120~130Ma的早白垩世,而不是以前认为的三叠纪。该岩体岩石具有较大的地球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其中片麻状和似斑状岩石具有高Sr含量(>600ppm)、低Y、Yb含量、轻重稀土分馏强烈的特点;而细粒二长花岗岩则相对低Sr高Rb、低~(87)Rb/~(86)Sr比值。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饮马湾山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下地壳,但较大的范围Mg~#、Sr、Nd同位素组成则表明可能有其它物质(如岩石圈地幔、新生地壳)参与成岩作用。上述研究充分地显示,我国东部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发育在伸展构造背景,并可能与岩石圈减薄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天山巴伦台南缘一带主要出露一套基性-中酸性侵入岩,岩石组合为片麻状闪长岩、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通过野外宏观地质观察、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岩石同位素定年和前人的年代学资料认为,该区侵入岩形成时代为晚奥陶—早志留世,形成构造环境是板块碰撞前活动陆缘弧环境,当时的构造应力场为NS向挤压应力阶段,岩体具强变质强变形特征,岩浆物质来源于碰撞造山前期的壳幔混源岩浆和同碰撞期的上地壳重熔改造岩浆。该区侵入岩标志着南天山洋在早古生代中晚期开始向中天山地块下俯冲聚敛。  相似文献   

9.
廖露妮 《广东地质》2003,18(2):9-15
通过对高州马贵镇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变形变质显微结构构造特征的研究,揭示出该区片麻状花岗岩是中深层次流变剪切过程中部分熔融的产物,片麻状、条纹状、眼球状构造是应力变形变质分异的结果。同时指出,岩石存在不同期次的构造叠加,部分片麻状花岗岩经多次构造叠加和热液参与再造为构造片岩。  相似文献   

10.
赤峰市喇嘛洞混合花岗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洞混合花岗岩主体岩性是片麻状黑云母混合花岗岩。岩体中保留不均匀分布的黑云母矿物斑点、条痕发育,形成片麻状构造。岩体北侧发育不完整的混合岩带。在岩体的周围常见有混合岩化的黑云斜长片麻岩残留体。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出露大量闪长岩和花岗岩岩体,在小铺一带,岩体发育片麻状构造,其围岩为一套变质岩系.对小铺西侧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定年研究,获得(311±9)Ma的206Pb/238U表面年龄.结合岩体及锆石的矿物学特征,该年龄被解释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岩体的侵位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笔者推测该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弧后伸展构造环境,其片麻状构造的发育与伸展作用有密切关系,小铺一带变质作用的下限年龄为(311±9)Ma.  相似文献   

12.
清流玮埔地区花岗岩的时代和岩石序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流玮埔岩体曾是福建省印支期代表性岩体之一,出露有一定规模,前人把它作为单一的具片麻状构造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在1:5万嵩口坪等4幅侵入岩调查中,全面采用侵入岩岩石谱系调查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该岩体进行详细解体,划分出41个侵入体,建立7个单元,将其归并为廖武坪序列,玮埔单元,盘兰溪序列,并确定了志留纪,三叠纪和晚侏罗纪3个时期的岩浆活动,在对该岩体的时代划分基础上,对不同时代岩石序列,岩石化学,地  相似文献   

13.
鞍山-本溪地区中太古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发育,形成了3.1Ga立山细粒奥长花岗岩、3.0Ga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3.0Ga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3.0Ga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等一系列花岗质岩石。岩石的εNd(t)分别为,立山奥长花岗岩(10个样品)变化于-1.96~4.24之间,平均值为0.76,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0.26~2.72之间,平均值为1.26,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3.85~-4.83之间,平均值为-4.28,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1个样品)为-2.58。结合岩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可以认为,立山奥长花岗岩和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滞留时间不长的中酸性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前者很可能有玄武质物质的参与。而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则来自于成熟度很高的早期陆壳物质。由此可以推断,鞍山-本溪地区在中太古代以前陆壳基底就有了相当的规模,并具有很长的地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东天山平顶山巨眼球状片麻状花岗岩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以东天山平顶山岩体为例,探讨中天山晋宁旋回晚期巨眼球状片麻状花岗岩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野外地质关系、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平顶山岩体是岛弧钙碱性火山-沉积岩系经原地改造的产物,其Rb-Sr等时线年龄为927 Ma。花岗岩形成作用的动力、热力来源可能与碰撞后天山岩石圈的拆沉有关。拆沉导致的底侵和内侵引发了地壳岩石的韧性剪切,剪切后的岩石有利于部分熔融、熔体-流体运移和化学反应,而熔体和流体的作用反过来又会促进韧性剪切,并将较浅层次的变形变质岩石改造为片麻状花岗岩。平顶山岩体的成岩作用体现了部分熔融、韧性剪切和流体作用的相互反馈,也是这些作用的共同产物。这种原地片麻状花岗岩的成岩过程主要为深源熔体和流体与原岩的相互作用,并使原岩发生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因而其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受到原岩和外来熔体-流体的控制。底侵和内侵是造山过程晚期-期后挤压-拉张转折期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方式,而平顶山这类片麻状花岗岩则是这种垂向增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对桐柏地区北秦岭地体中侵入秦岭岩群的2个片麻状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新庄岩体的主要岩性为片麻状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保水寺岩体的主要岩性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两者均具糜棱岩化。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429±3)Ma(MSWD=0.12,n=9)和(445±3)Ma(MSWD=1.02,n=16)分别代表其形成年龄,均形成于志留纪。两者均具有高硅、高铝、低镁、低铁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Eu负异常中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及P、Ti。新庄片麻状花岗岩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保水寺片麻状花岗岩为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重稀土元素Y、Yb、Lu明显亏损。根据有关岩体的形成年龄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限定了桐柏地区秦岭岩群麻粒岩相变质时限为498~488Ma,角闪岩相退变质时限在488~428Ma,区域糜棱岩化作用发生在428Ma之后。保水寺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商丹洋)的向北俯冲有关;新庄岩体形成于碰撞环境,其形成与桐柏地区早古生代末发生的弧陆碰撞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九资河—天堂寨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大别造山带核部隆升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桑隆康  王人镜 《地质学报》2000,74(3):234-246
大面积分布在大别造山带核部九资河-天堂寨地区、构成著名的天堂寨花岗质杂岩体主体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包括九资河片麻状花岗岩、吴家山花岗闪长岩、天堂寨斑状花岗岩、薄力峰细粒花岗岩和笔架山浅色花岗岩等和个岩石类型(单元)。其围岩为遭受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的新太古代大别杂岩。根据其与研究区主体构造-巨型NE向右行走测韧性剪切带的关系,这些花岗岩可分为同构造、无构造和构造后等3个构造类型。从岩石角度看,  相似文献   

17.
打古寨花岗岩体位于江西宁都北部,是桃山复式花岗岩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面积约30km。由于岩体中广泛发育交代作用和岩石普遍具片麻状构造;岩体中黑云母和锆石同位素年龄值与岩体侵入时代不相适应;更由于该岩体中盛产铀矿,工作程度较高,积累的地质资料比较丰富,因此对岩体时代、成因和产状看法甚多,如:花岗岩化成因花岗岩;同构造侵入花岗岩,自变质花岗岩和挤压变质花岗岩等。  相似文献   

18.
张德全  孙桂英 《地球学报》1991,12(1):147-158
天堂寨片麻状花岗岩,侵位于大别群变质岩系。本文从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化学、捕虏体以及矿物之间平衡关系论证了该岩体并非混合交代成因,而是壳源岩浆结晶产物,属I′_u型花岗岩。片麻构造形成与应力作用和塑性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19.
林来法 《福建地质》1991,10(4):297-308
茶地序列分布于福建西部上杭茶地一带,属钙碱性花岗岩,大小侵入体近30个,围岩为震旦系,其锆石U-Pb法年龄介于368-400Ma,时代属早古生代。根据侵入体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地质年龄,从早到晚划分为陈坑(片麻状似斑状中粒花岗岩),上三溪(片麻状似斑状细粒花岗岩)、云山(白云母化片麻状似斑状细粒花岗岩)、蓝屋(片麻状细粒碱长花岗岩)等4个岩石单元。由侵入体的地质特征、岩石特征以及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单元侵入体依其时代从早到晚,基本反映了同源岩浆继承,发展的演化规律。据此,将陈坑、上三溪、云山、蓝屋等4个岩石单元归井为同探岩浆演化序列——茶地序列,各单元侵入体具有同构造新整合侵入特征,属强力定位机制;形成于陆由板块造山带环境,属S型花岗岩,系加里东造山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陈汉宗 《地球化学》1985,(2):182-187
大别山麓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区,具片麻状构造的花岗岩类分布较广。周家塆岩体即为一例。前人主要依据片麻理发育程度,以类比的声法,将这些片麻状花岗岩时代定为“大别-吕梁期”或“晋宁期”,而将周家塆岩体定为燕山早期花岗岩侵入体。这些结论,均缺乏同位素年龄数据佐证,有的也不切合地质实际,因而谬误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