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于2003年1月到2005年12月对罗源湾海区表层海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罗源湾表层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数量在〈2~540个/100mL之间,3年中月平均高值出现在8到10月份,低值出现在1到4月份,且年平均值呈逐年递增。原因分析发现,影响湾内海水中FCB的月平均值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另外通过多点采样结果比较,发现罗源湾表层海水中FCB的空间分布呈现为:湾内腹海区〉湾中间海区〉湾口海区。通过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对本次的调查监测结果进行评价,从2003年到2005年罗源湾海区海水中粪大肠菌群的达标率分别为100%,98.0%和97.9%,表明罗源湾海区表层海水的FCB污染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2.
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表层海水中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分布作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分布范围为0~3500个/dm~3,并在一年四季中都能检出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其分布趋势为沿岸高于外侧,退潮大于涨潮,南部多于北部。细菌的数量随水温、盐度、潮汐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盐度对MPN法测定沿岸海水粪大肠菌群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粪大肠菌群是在44℃温度下能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微生物生理群,是总大肠菌群中的一部分,水质污染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文中使用五管发酵MPN法研究了培养液和稀释水盐度在5,10,15,20,25,30,35七个盐度梯度下对沿岸海水粪大肠菌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35的七个盐度梯度间的粪大肠菌群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盐度为10~25时,粪大肠菌群数量较为丰富,而在两端盐度的范围,粪大肠菌群数量较少,表明使用MPN法测定近岸海水的粪大肠菌群数量时,培养液和稀释水的盐度不宜过高和过低。调查站位间粪大肠菌群数的水平差异与陆源排污及其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粪大肠菌群是海水浴场水质状况的重要检测指标,传统检测方法以多管发酵法为主,其方法较为成熟,但耗时较长、操作繁琐;高灵敏度大肠菌群测试片法获国际官方认证,我国也已将其纳入标准方法。文章以厦门海水浴场的水质检测为例,开展2种方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2种方法对粪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高灵敏度大肠菌群测试片法具有简便、快速和省力的优点,更加适用于日常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精确、快速、可靠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对确保海水浴场和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控制流行疾病的发生传播,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及生态平衡有重要的预报价值和科学意义.在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归纳了检测粪大肠菌群发酵法、滤膜法、酶底物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自动化检测方法等的各自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并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粪大肠菌群检测新技术将与传统方法并存,在新技术支持下的精确、快速、可靠、环保、低廉的检测仪器将会被研发和得到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区粪大肠菌群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长江口区(北纬31°~31°28′,东经124°以西)粪大肠菌群的分布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该区受长江冲淡水的直接影响,又有南、北水团交汇,物理、化学等要素多变,其分布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7.
福建罗源湾海水悬浮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6年11月-1987年9月对福建罗源湾海水悬浮的含量的观测结果表明,水动力条件引起的再悬浮过程和生物活分别是罗源湾冬季和夏季悬浮物分布及性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底部沉积物的再悬浮对水体营养盐的再生和补充及有机碎屑的提供起重要的作用,夏季颗粒有机碳的学降能量一般占水柱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67-85%,大部分初级生产的有机碳沉降海底。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罗源湾海域5个调查站位表层海水连续6年(2003—2008年)的观测调查以及相应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该海域氮、磷的季节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南海盐度锋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南海表层5 m盐度锋的年际变化特征,应用50年(1958—2007年)的SODA月平均资料,采用均方差和经验正交函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度锋年际变化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部湾、海南岛以东、南海北部、吕宋海峡、东马来西亚西北部和越南最南端;第一模态和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变化趋势均表明南海盐度锋强度在逐渐减小;前者呈单极子型空间分布,后者空间分布型则为偶极子型。第一模态时间系数功率谱分析表明该模态存在3—5年和7—16年的周期,Morlet小波分析显示1965—2000年该模态主要存在4年、9年和12年左右的周期。第一模态确立的3个负位相中心区域(海南岛以东、吕宋海峡和越南最南端)的均值变化趋势一致,强度都在逐渐增大,具有同位相变化特征;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功率谱分析表明该模态存在3年、5年和8—12年的周期。Morlet小波分析表明1962—2001年期间该模态存在3年、5年和9—12年的周期。第二模态找出的两个正负位相中心分别在东马来西亚西北部和南海北部,前者盐度锋强度在逐渐减小,而后者强度却在持续增大,强度的年际变化呈现反位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粪大肠菌和细菌总数在夏秋季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夏、秋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进行了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近10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表层水体分大肠菌数平均值20个/L,仅长江口的西部海域粪大肠菌群数量在40~80个/L之间,其余海域基本未检出;秋季表层水体粪大肠菌群数量平均为101个/L,变幅范围为20~24000个/L,其中横沙一带海域存在1个数量为105个/L以上的高值区;夏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表层水体细菌总数平均为6.4×102cfu/mL,变幅范围为2.0×102~7.3×103cfu/mL,高值区位于舟山群岛以东海域、长江口的中北部及南部等海域,细菌总数在103cfu/mL以上;秋季表层水体细菌总数平均为4.7×103cfu/mL,明显高于夏季,变幅范围为1.3×103~1.8×104cfu/mL,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长江口东南部、杭州湾西部、舟山海区的中北部等海域,细菌总数在104~105cfu/mL之间;1996—2005年期间,全海域及各海区粪大肠菌群数量在1999年均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在1996—1999年间海域的细菌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数量逐渐减少,估计与海域的有机污染程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罗源湾潮流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罗源湾潮汐、潮流及潮波的传播,对罗源湾的开发及海岸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为系统地了解罗源湾的潮汐、潮流状况,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法,建立罗源湾海域二维变边界潮流数值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同潮时线与等振幅线、潮流椭圆、潮致欧拉余流分布及不同时刻潮流场分布。该海湾海流具往复流性质,潮汐、潮流均属正规半日潮,最大流速发生在可门水道。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法,建立罗源湾海域二维变边界全日潮汐和潮流数值模型。将计算值与实测资料比较,结果表明符合程度良好。给出了同潮时线与等振幅线、潮流椭圆、最大潮流及不同时刻潮流场分布。应用该模型可以较系统地了解罗源湾全日潮的潮汐、潮流状况。  相似文献   

13.
罗源湾水质评价与富营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7月对罗源湾的调查数据,对罗源湾水质和富营养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源湾海域营养盐含量较高:无机氮均值为0.30 mg/L,活性磷酸盐均值为0.07 mg/L;总体来看,湾北部高于南部,高值多分布于近岸区域。富营养化分级评价表明该海域处于氮限制性富营养化阶段。通过对近30 a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对罗源湾海域富营养化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福建罗源湾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9月和2006年5月在福建罗源湾13个站位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结合环境参数对罗源湾秋季、春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探讨了罗源湾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2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70种,浮游幼虫20类.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和丰度与1980年代相比大幅度下降,反映出种类组成已发生很大变化.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将浮游动物划分为2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秋季和春季罗源湾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  相似文献   

15.
刘勇 《海洋科学》2014,38(2):80-85
为探究福建罗源湾鱼卵、仔鱼物种多样性及分布,作者根据2009年7月在罗源湾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对罗源湾鱼卵和仔鱼的优势度、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就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共采集到21种鱼类的鱼卵和仔鱼,其中,鱼卵11种、仔鱼15种。鱼卵中优势种类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li)和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仔鱼中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和鲾属某种(Leiognathus sp.)。调查海域仔鱼多样性指数低于鱼卵,仔鱼优势种突出,且优势度较大。鱼卵、仔鱼多样性指数最高区分别为Ⅰ区和Ⅱ区。相关分析显示,罗源湾夏季鱼卵多样性指数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福建罗源湾海域为重点研究区域,结合台风风暴潮数值模式,对不同强度、不同方向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增(减) 水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影响罗源湾海域的历史台风分析,确定了影响该区域的两种典型台风路径,即东南-西北移动 (NW-SE) 和南-北移动 (N-S) 路径。文中结果表明:在两种典型路径台风到达罗源湾海域时,罗源湾内的风暴增水达到极值,在超强台风 (中心气压及最大风速:945 hPa,55 km/h) 作用下,NW-SE 和 N-S 路径下增水极值分别为3.9 m 和 3.67 m。随着两种典型台风路径从湾外向湾内平移,湾内不同岸段的风暴增水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北岸和西岸增水逐渐增大且在典型台风路径过湾顶向西平移约 15 km 处达到最大;湾内南岸区域增水逐渐减小且在台风路径过湾口向湾外平移约 15 km 处达到最大;湾口站点增水极值随路径平移无明显变化。对于 N-S 典型路径方向,台风中心过罗源湾后有明显减水现象,且越靠近湾内的站点减水程度越大,超强台风作用下湾内西北角站点减水达 2.80m,而 NW-SE 路径的台风风暴减水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罗源湾区域入海非点源污染COD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志兰  余兴光  刘希  陈彬 《台湾海峡》2006,25(2):209-215
根据汇水流向,借助GIS进行罗源湾汇水区的划分;在ENVI软件下利用遥感分析技术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结合研究区域内主要溪流的水质监测结果和土地利用现状,利用反推法计算出农田污染单位面积COD负荷.在此基础上,采用排污系数法和单位面积污染负荷法分别计算出各汇水区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田和村镇建设用地降雨径流的COD排放量.结果表明罗源湾入海非点源污染COD总排量为11 446.44t/a,其中农村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最大,约占38.9%,其次是畜禽养殖、农田和村镇建设用地降雨径流污染.最后提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于BP神经网络存在收敛速度慢和易于陷入极小值等缺点,引入遗传算法(GA)对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加以优化,并采用不同组合的输入因子和样本数,对福建省罗源湾口的波浪进行模拟研究.对输入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波浪主要受台湾海峡波浪传播影响,与局地气象因子(风速、风向、海气温差)的相关性较弱.训练样本试验表明,30 d以上的波浪历史数据可使GA-BP神经网络充分学习研究区域的波浪特征,从而实现对波浪要素的高精度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对春、夏季实测波浪数据的模拟效果均很好,其中相关性分别为0.967和0.938,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12 m和0.107 m,表明GA-BP神经网络在近岸波浪模拟预报中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罗源湾口柱状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时福建罗源湾口海域KMZK5柱状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析,共鉴定出15属30种甲藻孢囊,对比发现这30种甲藻孢囊是该湾以前未被记录的种类.其中12种是附近海域也未曾发现的种类,6种为有毒种类:缘亚历山大藻、小型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具剌膝沟藻、链状裸甲藻、锥状斯氏藻,同时对甲藻孢囊的主要属种和有毒种类的丰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