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是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最早的省区之一,自1973年以来累计划定105个年度地震危险区。整理总结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地震对应情况,结果表明年度地震预测总报准率为26%,相当于全国的平均预测水平;年度危险区预测数量与预测面积基本成正比;危险区划定次数最多的构造区域是北天山中西段,以下依次是柯枰块区、乌恰-喀什地区、南天山东段、乌鲁木齐地区、西昆仑地区和阿勒泰-富蕴地区,其中北天山中西段和乌恰-喀什危险区的时、空继承性较强,但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对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能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新疆年度预测水平积累一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了用傅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的计算公式,对华北地区三十多年的精密不准测量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了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以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影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得到如下几点认识:(1)散度图象中的正源区和负源区是成对出现的,散度密集带分布在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零散度图象中的正的区和和负源区之间。(2)散度密集带和华北地区断裂构造带在分布上呈一致性,表现在大多数散密度密集带和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震源组合模式,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研究了共轭发震构造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如下:(1)当共轭断层的内角为压区且断层交汇区存在一定尺度的调整单元时,只有一条断层发震,另一条断层并不发震。(2)当共轭断层的内角为拉区且断层交汇区无调整单元或调整单元足够小时,由于两条共轭断层联通而发生一次大地震。(3)当共轭断层的交汇区的内角为拉区且断层交汇区有适当尺度的调整单元时,所发生的地震一般为双主震型,即两条断层均发震。其交汇区调整单元愈小,二次主震的间隔时间愈短。此外,本文还计算和讨论了调整单元尺度与初始破裂区位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强地震密集区与未来强震三要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了新疆南北天山地震带内中强地震活动密集区与未来强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出适合年度危险区判定的地震活动性背景依据.结果表明:大多数强震均发生在中强地震活动相对密集区内及其边缘,且发生在边缘的概率较大;强震震级的大小与中强地震密集区的尺度有关.中强地震密集区的判别标准为:密集区尺度大于150km,且其中地震密度(每平方度内地震个数)大于或等于4.最后,就密集区尺度、孕震区尺度、异常区尺度及震源区尺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基本结论为:密集区的下限尺度即为孕震区尺度,而其上限尺度则为异常区尺度  相似文献   

5.
甘肃东南部地壳速度结构的区域地震波形反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年完成扩建的甘肃东南部及邻近地区的24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8年8月1日汶川地震余震的三分量地震全波形资料,采用小生境遗传算法和反射率法结合的波形反演方法,给出了甘肃东南部两个分区的地壳速度模型.西区和东区分别对应青藏高原块体和它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过渡带,反演给出的平均模型显示,两个区上、中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非常接近,由酸性岩和中性岩组成,下地壳P波速度差别较大,东区为6.41 km/s,西区为6.96 km/s,厚度相差也较大,东区为9.3 km,西区为19.8 km,地壳厚度由西向东减小,分别为54.6 km和47.9 km.显示西区下地壳由基性岩组成,而东区下地壳由中性岩组成,支持研究区内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下地壳的观点.西区的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为7.73 km/s,对应年轻的构造活动区,而东区为8.05 km/s,对应稳定的古老地块.东区在上地壳上部存在厚约6.5 km的沉积层,P波速度为5.78 km/s,但是该沉积层在西部缺失.和PREM模型给出的全球平均地壳速度值相比,两个分区的地壳速度值整体偏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近50 a来500 hPa层次上南极、赤道和北极位势高度以及南北半球西风指数的资料,分析了它们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极位势高度显著下降;赤道位势高度显著上升.南极、赤道和北极位势高度都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上,南极位势高度与赤道位势高度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北极与赤道的位势高度之间以及两极位势高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在共振的特定频率中,北极位势高度振荡落后于南极位势高度,赤道位势高度振荡又落后于两极位势高度振荡,气候变化最先开始的区域为南极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伴随着以上三个区域的位势高度趋势变化及其周期振荡,必然引起高空西风的增强与周期振荡.研究表明,南北两半球西风指数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南半球西风指数上升幅度较北半球大,其振荡落后于南极位势高度.  相似文献   

7.
The arid and semi-arid (ASA) region of Asia occupies a large area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f which the main body is the ASA region of Central and East Asia (CEA). In this region, the climate is fragile and the environment is sensitive.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ASA region of CEA is located in the marginal zone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s jointly influenced by westerly circulation and the monsoon system, whil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ASA of CEA, the climat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westerly circulation.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climate over this region,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n the climate system over the ASA region of CEA. In this paper, 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ASA region i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ASA region of CEA. In the years with a strong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water vapor flux increases and precipitation is abundant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The opposite situation occurs in years whe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weak. With the weakening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climate tends to dry over the semi-arid region located in the monsoon marginal zone. Recently, owing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more water vapor has been transported to the ASA region of Asia. The Plateau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exhibi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Central Asia 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Mongolia.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lso exists between the westerly index and the temperature over the arid region of CEA. The change in the westerly circulation may be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precipitation over the arid region of Central Asia.  相似文献   

8.
太阳活动低年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层的平均特性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5-1997年3年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的数据,分析了中山站不同季 节F层的临频变化特点.中山站夏季主要受太阳光光化电离的影响,F层临频随地方时的变 化与中纬台站相似;两分季,极隙区软电子沉降的作用显著,F层临频随磁地方时而变化,有 较明显的磁中午现象.冬季,太阳全天处于地平线以下,中山站F层临频的变化主要受极隙 区软电子沉降和极区等离子体漂移的影响,其峰值变化处于碰中午和地方时中午之间.中山 站夏季全天都能观测到F层的存在;两分季F层在地方时子夜附近的出现率较少;冬季月份 在磁地方时午后和子夜F层出现率明显减少,这可能与南半球冬季的高纬槽和极洞有关.对 F层不均匀区的分析认为,中山站在t_(LT)为16:00左右处于极光带赤道侧,20:00左右进入极盖 区。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及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曹建玲  申旭辉 《地震》2011,31(2):11-23
华北地区的历史强震活动非常频繁。 然而, 自1998年张北MS6.2地震以来, 该地区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地震平静期, 中强震平静现象比较突出。 本文利用1970年至2009年的小震资料, 对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进行分析, 给出了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 最大震级以及强震复发间隔和强震年平均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 b值空间分布表明, 山西构造带的运城地区, 郯庐断裂带的宿迁地区以及太行山块体内部的石家庄地区的b值较低。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综合空间图像表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受区域深部动力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的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 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与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关系密切. 强震活动时间分布在板间地区具有比板内地区更明显的丛集性, 对中小地震这种丛集性差异较小;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在板内地区具有比板间地区更强的丛集性,但对中小地震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张先  虎喜凤 《地震研究》1995,18(1):63-67
依据频率域磁化强度反演方法和程序,对唐山滦县震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求取了该区视磁化强度的水平分布。反演结果反映了震区地壳内不同规模、不同物性的地壳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本文结合唐山滦县震区地震的时空分布及破裂方向,对该区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漳州-华安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现今小震活动频繁。本文分析该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特点,发现该区地震活动性涨落与闽台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得出该区是一个“地震窗”的认识。进而对“地震窗”的形成条件进行讨论,认为该区“地震窗”的形成是与其深部热作用所产生的向上垂直作用力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用双差定位结果分析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博  高原  石玉涛 《地震》2013,33(1):12-21
华北地区北部是阴山—燕山隆起区、 华北平原和太行山隆起的交界处, 区域内地震活跃, 北部有张家口—渤海地震活动带(张渤带), 西邻山西地震活动带。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华北地区2006—2009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 结果显示, 近年来华北地区的地震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张渤带上, 总体呈WNW向分布。 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0~20 km的中上地壳, 占地震总数的96.3%, 有大约57.5%的地震分布在10 km以上的地壳内。 张渤带东部的唐山地区是该地震带上地震最密集的地区, 地震分布与区域内的断层有密切关系。 华北平原中南部的邢台地区也是地震相对较密集的区域, 定位结果显示, 邢台地区的新河断裂可能深达Moho面, 在该断裂的下方可能存在速度异常体, 把邢台地区西南部的地震活动从空间上隔离成上下两部分。 沿新河断裂的地震分布出现异常, 在深度10 km处, 地震分布由北东向西南逐渐与上部的地震分离, 震源深度逐渐加深, 最深可达30 km左右。  相似文献   

14.
陈学忠 《地震学报》2005,27(6):605-609
提出了估计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的方法. 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 估算了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 结果表明:地震前震源区的应力值为6.3~8 MPa;地震发生后,震源区的应力值为5~6.7 MPa. 震后震源区的应力仅下降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新疆测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西昆仑东段2010年1月—2018年12月MS≥3.0地震震源机制,并结合研究区早期的震源机制数据分区反演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震破裂类型以逆断型和走滑型为主,其次为正断型,过渡型最少;震源机制节面在NWW向存在明显优势分布且倾角较陡,压应力P轴在NNE向有优势分布且倾角较小,张应力T轴在NW-SE向有优势分布且倾角较小,说明研究区总体上主要以NNE向的水平挤压和NW-SE向水平拉张作用为主;西南区域应力结构为走滑型,东北区域应力结构为逆断型,最大主应力轴σ1方位的最优解都呈NNE向,但西南区域更偏东,东北区域水平作用更明显。东北区域的应力形因子R值较小,体现该区域的物质隆升相对于西南区域物质隆升分量大。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广西北海地区地震活动的特征,认为北海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活动水平较高。通过对1970-2004年北海地区b值和缺震时间进行扫描分析,认为b值高值异常和缺震低值异常可能是该区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7.
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富仁  刘光勋 《地震地质》1994,16(4):329-338
通过滇西北及邻区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测量和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作用为主,在滇西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在滇西北外围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或北西。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活动断裂构架及运动组合特征,提出了滇西北反“S’型右旋扩展的构造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A great earthquake of M=8.1 occurred at 17h26min14.7s (Beijing time) on November 14, 2001 on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near Bukadaban mountain peak with an elevation of about 6 866 m i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of western China. The micro-epicenter is at a site of 36.2°N, 90.9°E, and the macro-epicenter is at a site of 35.6°N, 94.1° E, about 300 km west to the Kunlun Mountain Pass.This event is the largest one since 1951 in China, and yet the first su-per-st…  相似文献   

19.
用分形理论研究海南岛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运平  席道瑛  樊星 《地震研究》2002,25(4):351-355
在编制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的基础上,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海南岛的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并从分形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认为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是相等的。从活动断裂的分形维数和地震活动性的分形维数的一致性来看,区域性的地震活动可能受到该地区活动断裂空间分布的制约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宏观烈度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充分利用震害评估和宏观考察的资料 ,采用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 2个标准共同确定了1 998年张北 6.2级地震的宏观烈度。极震区烈度为 度 ,呈 NWW和 NNE双向分布 ,以NWW为主 ,面积 1 35km2 。 度区呈 NE、NW双向伸展图象 ,但是 SE方向伸展不足 ,面积约340 km2。地震重伤人员普遍集中在 度区和 度区。 度区亦呈 NE、NW双向伸展图象 ,但是 NW、SW方向延伸长 , 度区面积约 1 0 0 0 km2 。宏观震中 :北纬 41°0 9′,东经 1 1 4°2 7′。在极震区的 NNE、SSW和 NWW方向 ,存在 3个烈度异常区 ,它们分别在极震区 3个分支的延伸方向上。文中讨论了烈度不高而震后较重的原因。震区没有发现地表破裂带 ,也没有发现第四纪强烈活动的大型断裂。极震区为主的 NWW方向和震前存在的小地震条带吻合 ,暗示可能存在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