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万年县1981-2010年夏季逐日观测场裸露地表最高温度、日最高气温和降水等25个气象因子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了裸露土壤地表最高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地表最高温度与日最高气温有着明显的同步变化趋势,地表最高温度出现时间一般比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要早;地表最高温度平均值7月最高,6月最低,8月居中;6、8月地表最高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7月地表最高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地表最高温度受日最高气温的影响最大,受降水、云量和日照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受相对湿度、风等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人体感觉到的环境空气的冷热程度,除与气温高低有直接关系外,还与空气湿度和风的大小有关.体感温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和风速的相关关系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空气湿度和风对体感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人体感觉到的环境空气的冷热程度,除与气温高低有直接关系外,还与空气湿度和风的大小有关。体感温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湿度和风速的相关关系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近15年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兴荣  胡非  舒文军 《气象》2006,32(8):42-46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1990-2004年7月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最近15年来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的最新特征和变化趋势,也分析了城市热岛与气温,城郊地表温度差与地表温度,气温和地表温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夏季夜间出现了强热岛,郊区城市也出现了热岛现象,但白天城市热岛相对夜间不明显。夜间城市热岛强度呈逐年增强趋势,但白天这种趋势不明显。夜间城市热岛与气温呈正相关,气温高的年份,城市热岛强度相对也大;夜间城郊地表温差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地表温度越高,城郊地表温差越大;夜间,气温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气温越高,地表温度也高。白天,这些相关相对夜间来说不那么明显。研究成果对北京城市发展规划和高温灾害的防治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历史同期30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气温、降水、日照、空气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分析,对北京,西安,承德,太原和长治等5个城市的气候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5个城市中,长治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淡水资源相对丰富,是个气候宜人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6.
鉴于陆气相互作用对极端高温事件的重要作用,利用ERA5-Land陆面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基于敏感度的中国区域夏季地表气温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耦合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不同耦合过程指标定义的陆气耦合强度在中国区域呈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基于潜热通量的陆面变量—地表气温耦合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基于感热通量的陆面变量—地表气温耦合的“热点”区域则主要分布在河套—内蒙古地区、新疆西南部地区,以及长江以南部分区域。这说明夏季地表气温对陆面变量异常的敏感度的区域差异,与不同区域陆面异常影响地表气温的主导过程密切相关。此外,陆气耦合强度的强弱还随时间尺度而变化,其中月—季节尺度的陆气耦合强度要明显弱于日、候及旬尺度的耦合强度;就日、候及旬时间尺度而言,基于潜热交换过程的陆面变量—地表气温的耦合强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随时间尺度的增加而减弱,基于感热通量的陆气耦合强度在南方大部分地区也随时间尺度的增加逐渐减弱,但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则表现为随时间尺度增加逐渐增强。相比较于表层土壤湿度与地表气温的耦合强度,次表层土壤湿度与地表气温的耦合强度在中国西北地区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7.
森林火灾遍及全球,损失巨大。火险天气指数(FWI)是森林火灾预警和管理的有效工具。相对湿度(RH)是计算天气火险指数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然而,由插值方法得到的RH在远离气象站点的地方往往存在很大的误差。因此,尝试利用MODIS遥感数据计算基于像元的高分辨率RH。MODIS的MOD07大气廓线产品,可以提供大气可降水量和地表气温数据。基于地面水汽压和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关系,利用MODIS数据计算了地表空气的相对湿度,平均绝对误差小于5%。结果表明,利用MODIS数据能简单而有效地计算地表空气的相对湿度,拓展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火险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水、气温、0 cm地温等气候因子和地表植被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分析, 认为: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与地表植被覆盖对沙尘暴频率和强度的影响不具有普遍性, 降水影响相对明显, 地表植被覆盖的影响仅在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草甸草原亚区表现明显。通过防治荒漠化来减少沙尘暴的危害需要因地制宜, 农牧交错区应该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基于TM影响的不同季节北京城市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5~2006年4景北京Landsat TM影像,通过热红外波段反演地表温度,揭示不同季节城市热环境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差异。分别利用遥感反演的地面温度和地面气象站观测的气温数据,计算地表热岛强度和空气热岛强度,并分析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城区相对近郊区,热岛效应在夏季显著;城区相对于乡村,四季都存在较强的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与空气接触中最敏感的是冷热寒暑。“今天有多少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话题。从大气科学的角度讲,气压、气温和湿度是最重要的三大气象要素,由于它们的变化,导致一系列的风、雨、雪、冰等天气现象的发生。平均气温状况文县最热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在-0.2—14.9℃之间,一般在海拔低于1500m 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大于8℃,在2400m 以上的地方小于4℃,文县为全省最高,达14.9℃,第二位是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参加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的29个全球气候模式开展的历史气候模拟和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2.6、RCP4.5、 RCP8.5)下21世纪气候预估的结果,分析了单个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21世纪全球与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ASAT)变化特征及2℃升温阈值的出现时间。多模式集合平均的结果显示:全球和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均将继续升高,21世纪末的升温幅度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大而增大。RCP2.6情景下,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先升高后降低,全球(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在2056年(2049年)达到升温峰值,21世纪末升温1.74℃(2.12℃);RCP4.5情景下,年平均地表气温在21世纪前半叶逐渐升高,之后升温趋势减缓,21世纪后期趋于平稳,21世纪末全球(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为2.60℃(3.39℃);RCP8.5情景下,21世纪年平均地表气温快速升高,21世纪末全球(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为4.75℃(6.55℃)。全球平均的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在RCP2.6情景下没有超过2℃,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在2047和2038年达到2℃。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连续5 a不低于2℃的时间分别在2032、2033和2027年,明显早于全球平均。任一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达到2℃升温的时间,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早于南半球,同半球高纬度地区早于低纬度地区,同纬度地区陆地早于海洋。3种不同典型浓度路径情景下21世纪全球和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将继续升高这一结果是可信的,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和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幅超过2℃的结果模式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多模式预估的全球和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升幅和不同幅度升温的出现时间均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随预估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同情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预估的不确定性大于全球。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 ,常有这样的事 :在气温很低的晴朗冬日 ,人们外出时并不觉得很冷 ;而在雷阵雨来临前的夏日 ,气温并不是很高 ,人们却觉得闷热难熬。要弄清楚其间的奥妙 ,就需要明白“感觉温度”这一概念 ,以及空气流动 (风 )、空气湿度对感觉温度的影响。所谓冷、热 ,实际上是人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一种感觉 ,气象环境学家把这种人为感觉到的冷、热称之为“感觉温度” ,它与实际气温有直接的关系 ,但绝不是一回事。美国科学家亚格劳和米勒用干、湿球温度表和风的综合效应来表示感觉温度 ,而其中的干、湿球温度表正是用来测定空气湿度的。风在…  相似文献   

13.
叶笃正 《气象》1977,3(10):22-23
五、各层气压变化的计算 未来气压变化趋势是预报天气的一个重要依据。由高空风也可以推算各层气压的变化,某高度上气压的变化,在于该高度上空空气总重量的加减,而一空气柱内空气总重量的加减又在于该气柱内空气温度的变化。在上节已经看到由空气水平运动引起气温变化可以用高空风算出,因此平流的气压变化也可以算出。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青藏高原中东部地表相对湿度减少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71个站点地表气温和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在2000年之后相对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79-2014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相对湿度在近10年的减弱原因。结果表明:高原地表气温呈现持续增温趋势,而地表的相对湿度却在2000年之后迅速减小。对高原及周边风场和整层水汽输送通量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高原的南边界是主要的水汽输入边界,2000年之后随着风场的减弱导致由孟加拉湾携带水汽穿过南边界进入高原的动力减弱,致使高原整体的水汽输送减弱,进入高原的水汽量减少。最后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解释了相对湿度减弱的原因:高原地表空气温度持续增加,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能力增强,而此时外界向高原提供的水汽并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呈现减弱的态势,这样实际存在的水汽占所能容纳水汽的比值逐渐降低,即相对湿度呈现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青海气象》2007,(2):29-29
人体舒适度指数是为了从气象角度来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的舒适感,根据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而制定的生物气象指标。 人体的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器官等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空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风等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实验表明:当气温适宜时,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总是与分布稠密的人口、兴旺发达的工商业、高耸密集的建筑群以及错综复杂的交通设施分不开的。人类在创造城市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气候(如噪音、热岛效应等)。作为环境气象因子之一的城市里的风,也有着许多不同于乡村和其他地方的特点。由于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中的空气受热上升,郊区较冷的空气流向城市,因此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局地环流,由此产生的风称作城市地面风(也称作“乡村风”)。这种风一般出现在大范围的风系较弱的晴朗天气条件下,风速一般不会超过2米每秒,风向则表现为城…  相似文献   

17.
扬沙与尘卷风不能同时记录在审核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报表时,发现有的站将扬沙与尘卷风同时记录。我们认为这种记录方法不合适,因为二者生成的天气条件不同。扬沙是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致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视程障碍现象。有扬沙时一般范围...  相似文献   

18.
MODIS反照率产品在模拟黄河源区陆面过程和降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小康  文军  田辉 《大气科学》2009,33(6):1187-1200
地表反照率是陆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其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收支状况, 进而可以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其它气象要素。本文利用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模式, 通过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分别探讨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在黄河源区不同下垫面情况下潜热、 感热的分配关系, 详细分析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对降水变化的影响机制, 最后应用EOS/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替代原模式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反照率。研究结果表明: (1)当地表反照率减少(增加)时, 模拟的区域平均地表温度、感热、潜热数值相应增大(减少)。当地表反照率减少0.1时, 地表温度上升约1.0 K, 感热和潜热量增量比约为3∶1。 (2) 地表反照率改变对降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黄河源区下游的草场区域, 其次是黄河源头区域, 最小的是黄河源区北部的稀疏植被区域。地表反照率通过对大气动力、 热力以及水汽条件的影响, 使得降水发生的环境改变, 主要体现在: 当地表反照率减少时, 地表气压的减少使得大气低层的辐合气流增强, 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生; 2.0 m气温的升高增强了大气近地层的热力不稳定度; 2.0 m比湿的增加表明近地层空气水汽含量增加。 (3) 与实况对比分析发现, 使用卫星遥感产品后在月尺度上能够更准确地模拟降水量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9—2010年南极中山站的观测资料,对站区周围的气温、气压、风、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气温年较差大;常年盛行东风,风力较强;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小。中山站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哈密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2—2008年哈密环境监测站监测资料和气象站同步观测资料,对哈密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哈密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是首要污染物;冬季和3、4月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污染源以煤烟型、风沙型为主;气温日较差、辐射、风、相对湿度、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与首要污染物浓度变化存在密切关系,气温日较差、日净地表辐射越大、能见度越好,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空气质量就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