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有所  商建英   《气象》1985,11(2):29-29
雷暴闪电观测是气象观测的基本项目之一。利用大气电场来研究雷暴、闪电以及大气的电磁状况,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的科学发展表明,测量大气电场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和日地关系,甚至对于研究球状闪电以及神秘的“不明飞行物”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球状闪电信息中心于1990年6月3日正式成立。该组织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领导下开展活动。目前成员有来自大气物理学、气象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等专业的20多位专家、学者。办公地点设在大气物理所。 近年来国际上对球状闪电(或泛称火球)的研究迅速发展。我国是继日本、苏联、英国  相似文献   

3.
提及闪电,想到的总是它那“石火光中闪电飞”的速度和“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力量,它是天空的骄傲和尊严,那惊天动地的呐喊总能把乌云劈得粉碎。九夏销来闪电光,夏季的闪电,常是多而长的,例如2018年7月15日,山东荷泽持续出现了一个多小时的红色闪电。人们一边惊叹闪电的力量,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闪电,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相似文献   

4.
惠雯  黄富祥  郭强 《气象科技》2015,43(5):805-813
静止卫星闪电探测对强对流天气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量虚假闪电信号的存在却对闪电探测结果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主要研究静止卫星闪电探测中的虚假信号滤除算法,以提高闪电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根据虚假闪电信号产生的原因和形态特征,对现有滤除算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研究表明,目前的算法有各自的针对性,不同算法通常针对特定的噪声源起到过滤作用。未来发展方向,一是从仪器本身特点及其工作环境出发,探索适合于我国静止卫星闪电成像仪的虚假信号滤除算法;二是设计更加通用高效的算法,保证闪电观测的实时性和连续性;三是重视算法精度评估,并以此不断改进和完善算法。  相似文献   

5.
暴雨是北方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对国民经济。尤其2以农业危害严重作者利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资料,侧重分析了“94.7”大暴雨过程中的闪电频次,正负闪电概率,闪电日变化和闪电区间,试图从这些方面揭示暴雨形成的机制,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宽带干涉仪闪电辐射源三维定位系统,是一种全闪电宽频带三维定位系统.它能够以微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对闪电击穿过程产生的辐射源实现三维定位,描绘云闪和地闪通道发展的详细三维结构,可用于区域闪电监测和预警;同时,系统能够同步得到闪电通道发展的宽带频谱以及电场变化信息,结合三维定位结果,可以为闪电放电过程物理机制的探讨、雷电物理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中的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而闪电又分为雷云与雷云之间的闪电及雷云与大地之间的闪电,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雷云与大地之间的闪电。 雷云与大地之间的闪电也即雷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一般是从云端先发出一个不甚明亮、且以跳跃方式向大地前进的“先驱放电通道”,它的平均速度是100~1000km/s,每跳跃前进大约50m,而停顿为30~90μs,再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8.
王鹏飞 《气象》1976,2(9):28-29
雷雨云造成的闪电,有的藏于云体内部;有的通过相邻云块的间隙;有的出现于云和大气之间;也有的从云底通过大气到达地面。打到地面的闪电,称为“云地闪”。它是破坏地面物体、影响人类地面活动的最有威胁性的一种闪电。  相似文献   

9.
李国庆  康天翼 《气象学报》1982,40(4):475-482
在自然闪电时,闪电通道中能量的瞬间释放造成闪电冲击波。本文计算了闪电冲击波的运动、冲击波内气象要素的分布以及闪电冲击波对云滴运动的影响,讨论了受闪电冲击波作用的云滴运动方程,对受冲击波作用的云滴运动作了个例计算。计算表明,闪电冲击波猛烈地“冲击”云滴,使它加速并在短暂的瞬间移动很长距离。体积不同的云滴获得不同的速度。讨论了闪电冲击波对云滴碰并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科 《四川气象》2005,25(2):31-31
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早在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放风筝的办法证实了,乌云中那伴以轰隆隆雷声的耀眼光箭就是大自然中的强大放电现象。以后他又发明了避雷针,使建筑物避免遭到雷电的袭击。可你知道还有一种防不胜防,奇特的怪物—球状闪电吗?  相似文献   

11.
闪电使大气电场强度发生十分剧烈的变化。研究雷暴云和闪电的电结构时,经常利用各类电场仪来观测闪电发生时各个阶段的电场变化。电场计是测量大气电场变化的仪器,它的时间常数为4s,时间分辨率小于1ms。记录这种信号常用昂贵的波形瞬态存贮器。我们利用单板机来采集数据,用小型盒式磁带机来记录数据,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支持区域的闪电通道识别算法 (LLSR),该算法首先应用对比度拉伸和高斯匹配滤波方法对闪电通道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增强闪电通道的对比度;然后自动检测出包含闪电通道的线支持区域,并用最小外接矩形包含这些区域;最后在各个矩形区域内分别使用最大类间方差Otsu阈值法进行分割,得到闪电通道识别结果。试验结果表明:LLSR具有良好的局部特性和自适应性,它不仅能自动提取低对比度闪电图像的通道,还能自动提取具有复杂背景闪电图像的通道,自动提取结果在视觉上与人眼观测结果一致。且定量评估结果表明:LLSR相比传统算法具有更好的分割精度。  相似文献   

13.
闪电监测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分析闪电混合交汇算法定位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绍兴市闪电监测与定位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特点,并对监测定位信息的开发应用作了探讨。分析表明,绍兴市闪电监测定位系统作为集中闪电监测、定位、应用等功能的综合性系统,具有高集成、实时性、高精度、多用途和网络化的特点,它能够较准确地对闪电雷击进行定位,所获得的资料具有多方面的用途。通过对闪电监测定位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闪电与雷击发生发展的规律,这对雷电灾害的预警预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 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春末仲夏发生,呈现单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4.83%)。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闪电峰值区集中在傍晚、午夜前后两个时段,闪电谷值区出现在09:00—12:00,夜雷暴多,这是与其他地区闪电日变化显著不同的地方。在对闪电次数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后,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西南地区闪电密度分布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闪电密度较高、面积较大的高值中心位于中越交界的老山一带,非常明显的大片低发区主要位于西南西部地区。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水汽和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1941年英国学者R.H.戈尔德(R.H.Golde)在《闪电放电》一文中写道:“电力工程师已经认识到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各自进行的许多闪电现象的研究。然而,研究一下这些极为广泛的有关文献就会发现,把不同作者和用不同研究方法所得的资  相似文献   

16.
TRMM卫星观测到的华南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9年闪电资料(1998—2006年)对华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发生在春末仲夏,呈现双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1.91%)。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8月份闪电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分,这也与对流活动相对应,5月份闪电活动除在午后有一个峰值区外,在凌晨也有一个不小的峰值区。华南地区的闪电密度高值区主要有:清远-广州一带、廉江市附近、海南岛中部,闪电密度低值区主要位于南海水面上。分析表明:华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除与大尺度的天气系统背景有关外,还与太阳辐射、地形抬升、下垫面的性质等有关。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是造成闪电时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地形的抬升作用和下垫面的性质及其差异是造成气候意义上中小尺度闪电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闪电气象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郄秀书  刘冬霞  孙竹玲 《气象学报》2014,72(5):1054-1068
闪电气象学是随着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学科,也是大气电学和气象学的重要交叉学科分支。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闪电气象学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进展,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回顾:在闪电气象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现代闪电探测和定位技术,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闪电活动与雷暴的动力、微物理结构的关系,雷暴电荷结构探测和数值模拟,以及闪电资料同化方法及其在强对流天气中的预警预报作用和闪电的预报等,并指出了中国闪电气象学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卫星观测到的我国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袁铁  郄秀书 《高原气象》2004,23(4):488-494
利用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活动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闪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在空间上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与太平洋海岸平行的4条闪电活动带:即近海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和西部边境区域。其中,东南近海区域是我国闪电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并向西北地区逐渐减弱,而西部地区则是我国闪电活动最弱的地区。我国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平均而言,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68%),并以8月份最为活跃,春季次之(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24%),然后是秋季,冬季最弱,并在11月份出现闪电活动的最小值。在各个季节,随着纬度的减小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我国的闪电活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午后至傍晚时分,这也与对流活动相对应,而少数地区发生在夜间。  相似文献   

19.
0709号超强台风圣帕(Sepat)的闪电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伦湘  郄秀书 《大气科学》2010,34(6):1088-1098
利用全球闪电定位网 (WWLLN) 获取的闪电定位资料和中国气象局 (CMA) 提供的台风定位资料, 分析了2007年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的闪电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在热带低压至强热带风暴时期, 台风中心闪电活动频繁, 外围闪电少; 台风成熟时期, 呈现明显的三圈结构; 减弱消散时期, 中心闪电骤减, 几乎为零, 外围闪电密度远远超过中心闪电密度。眼壁闪电和台风总闪电存在阶段性变化。在台风中心最大风速急剧增大的阶段, 眼壁上的闪电两次爆发, 而在第二次眼壁闪电爆发后的两个小时, 中心风速达到最大值, 表明闪电活动有可能对台风增强有指示意义。台风眼壁置换是台风强度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也是台风闪电活动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从台风眼壁置换开始, 眼壁上闪电数接近于零。闪电次数跟云顶亮温存在显著性相关。结合热带测雨计划任务卫星 (TRMM) 上装载的闪电成像仪 (LIS) 和微波辐射计 (TMI) 资料, 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台风闪电与强对流区域的关系, 发现闪电易发生在修正极化亮温低于225 K的深对流系统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深对流中都能探测到闪电的发生。WWLLN和LIS探测到闪电发生区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98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TRMM卫星探测到的25~38°N,75~100°E闪电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年、季、日发生闪电频数和随经纬度变化,闪电密度分布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年均日发生闪电数约7 600次,白天占到66.47%,夜间占到33.53%,昼夜比为2.0,明显高于中国其它区域昼夜闪电比1.2。日闪电频数的年变化是多峰值,闪电主要发生在4~9月,占年总闪电的94.75%。5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为次峰值,主峰值在夏季6~8月占到年总闪电70.23%,最高出现在7月占到年总闪电25.19%。10月到次年3月发生闪电很少,仅占年总闪电的5.25%,特别是11月到次年2月只占总闪电0.83%。青藏高原发生闪电的日变化以单峰值为主,年均达到346.75次/h左右,傍晚18时达到最高峰值,占到日出现闪电的12.1%,19~21时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9%以上,21~22时为快速下降时段,午夜24~01时出现维持时段,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3%,凌晨4~5时有小起伏,每小时达到日闪电值的1%,上午8~11时达到日变化的最低谷,4 h仅占日出现闪电的1.3%,闪电峰值是低谷的100倍以上,说明青藏高原区域闪电高发时间主要在傍晚。4个季节发生闪电峰值的日变化时间表明,不同季节出现闪电峰值的日时段不同,春季主要在晚间,夏季主要在傍晚,秋季主要在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