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根据春、夏、秋、冬四个季度月(1989年4、7、10月和1990年1月)在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大面观测站上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测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以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3年至1957年,在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曾进行了一次渔场自然环境和鲐鱼生活习性的翻查(参阅朱树屏1959年)。该项工作是在黄渤海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委查会领导下进行的,作者等参加了调查中的浮游生物和鲐鱼食物方面的工作。本文所报告的就是调查所得的一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报告的是在烟、威海区鮐魚漁汛期所进行的两次定点周日调查的结果。分析的种类主要的是鮐魚的食物,包括细长脚(虫戍)(Themisto gracilipes Norman)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 Tokioka)太平洋哲镖溞(Calanus pacificas Brodsky)和十足目幼虫(Decopod larva)等。 从分析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一、所调查的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表现有明显的周日变化,说明它们都有周日垂直移动。 二、上述浮游动物表现有午夜下沉和黎明上升现象,其中以太平洋哲镖水蚤和强壮箭虫表现得较明显。 三、参攷着本海区在调查期间的温度垂直分布情况来看,这些动物的垂直移动在温跃层处受到水文情况变化的影响。 四、在分析的资料中还发现一些其他浮游动物如腹针剌镖水蚤有周日垂直移动现象,一些底部生活的动物如钩虾亚目端足类,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 Stimpson)和多毛类环节动物等在夜间进入水层中,最高分布到5M(钩虾亚目和多毛类)或OM水层(细螯虾)。这些动物在鮐魚胃含物中也有出现。 本文讨论了所调查的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和鮐魚摄食情况的关系。 本文还计算了各类浮游动物的垂直移动幅度D(分布中心的移动)和垂直移动中的活动量A(D×生物量,本文所用为相对数值)。并用它们来比较各种动物的垂直移动强度,以及这些动物在全部浮  相似文献   

4.
春、夏季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2000~200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5月和8月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优势种出现的年份,平均丰度、优势度、聚集强度和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确定本区优势种的重要性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为次要优势种。马蹄娩螺(Limacina trochiformis)是偶然出现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在春季对总丰度贡献最大。真刺唇角水蚤是8个航次唯一的优势种,种群年间变化不显著。太平洋纺锤水蚤,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分布范围相对狭小,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分布在沿岸偏淡水的水体,适合较低的温度。太平洋纺锤水蚤分布在近岸偏成水的水体,适合较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鲐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前言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eus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每年进行季节性洄游,游泳能力强,速度快,春夏时多栖息于水温和盐度较高、透明度大、潮流较缓、风浪较小的海区产卵索饵。此时,也是台湾海峡生产鲐鱼的旺季,有较多产量,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本文是一次对台湾海峡的鲐鱼食性进行较详尽的研究,现整理报导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厦门港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中的次级生产者的代表,在海洋食物网中居重要位置.它是一些经济鱼、虾类的饵料,有些种类可成为渔业的直接对象.开展浮游动物生态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为水产资源开发利用服务,而且可为探讨海洋环境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提供旁证.  相似文献   

7.
香港及邻近水域养殖水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生态零点调查四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种数和细胞密度在时间尺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大于秋大于春大于冬,并且与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温度、盐度和径流,而影响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潮汐。  相似文献   

9.
闽江口及邻近水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闽江口及邻近水域大型底栖生物已鉴定有219种,平均生物量为18.0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35个/m2.按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和多维排序尺度可划分为3个群落.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和部分优势度显示群落受到扰动,引起群落扰动的原因认为在于生物的自然演替繁殖、群落所处底质的不稳定性以及生境污染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9~10月西非近海调查所获得的鲐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9-10月鲐鱼样本体长范围13.5~29.1cm,优势体长组为19.5~25.5cm;又长范围13.9~30.7cm,优势叉长组21.5~25.5cm,占整个渔获物的76.09%;体质量范围33~551g,优势体质量组为120~210g;叉长与体质量的关系为W=0.407L~(1.879)(R~2=0.538)。其性腺成熟度以Ⅱ、Ⅲ期为主,占整个渔获物样本的81.71%。胃含物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经ANOVA方差分析发现,9月与10月份鲐鱼样本叉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分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月、5月和11月4个季节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N-32°00'N,127°00'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所获得的头足类资料,用渔获率作为头足类分布的数量指标,分析了该海域的头足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头足类25种,隶属于3目8科9属...  相似文献   

12.
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根据2006年8月、2007年1、5、11月在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29°30′—32°00′N,127°E以西)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类约有139种,隶属14目、56科、105属,其中日本红娘鱼、绿鳍鱼、六丝矛尾虎鱼、细条天竺鱼、海鳗、黑、星康吉鳗、小黄鱼、前肛鳗、短吻舌鳎、棘头梅童鱼等25种鱼类占鱼类总渔获量的84.18%,是调查海域桁杆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而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较少。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季,从不同区域的渔获率分布趋势来看,春、夏、秋季的鱼类渔获率都以江外渔场最高,其次是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居第三,而杭州湾河口区的鱼类渔获率明显偏低。冬季鱼类渔获率分布趋势与春夏秋季不同,以长江口渔场为最高,其次是舟山渔场,而江外渔场和杭州湾河口区渔获率明显偏低。与以往(20世纪60年代初)调查结果相比,舟山渔场及邻近海域鱼类种数组成、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1980年6月和1981年8月及11月三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栖动物样品中的多毛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多毛类不仅种数多,出现频率高,而且在数量分布上有其特点。本文就124°E以西20个站以箱式取样器采得的垂直分层和定量样品(经0.5mm孔目过筛)中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是海水和淡水的交汇区,环境因子变化很大,其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受海水温、盐度剧烈变化和沉积物颗粒组成及其沉积速率的影响很大。底栖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不仅反映其本身繁殖、生长、死亡的规律,也受某些经济鱼、虾类捕食和人类采捕等因素所制约。 黄河是世界上平均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每年输送近12亿吨泥沙至河口区,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沉积于三角洲。洪汛期入海泥沙的较细部分在潮流和余流作用下,向东北可输送至河北省南部沿岸,向南可达小清河口一带。(张义丰、李凤新,1983)黄河口属于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堆积型陆相河口,平均每年造陆23.6k㎡,海岸线平均每年推进0.185km,最大年份可达1.8km(张义丰,1983)。 黄河口区水文条件复杂,冬季结冰,夏季高温期较长,加之随径流输入的营养盐类极为丰富,适于动、植物繁殖生长。所以,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是许多经济鱼、虾类特别是对虾、毛虾、带鱼和小黄鱼的重要产卵、育幼和索饵场所,它们多以底栖动物为食。因此,调查研究这一水域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变化程点,对海洋生物(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养殖等都有很大意义。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中,自1984年4月至11月逐月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8个航次底栖生物调查,北起套尔河口南至小清河口水域共设44个观测取样站(图1),用海底表层取样器进行定量取样。根据定量资料,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等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及邻近海区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克  王荣  左涛  高尚武 《海洋与湖沼》2004,35(6):568-576
依据1998年11月、1999年5月、2000年11月和2001年5月4个航次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调查所获得的大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样品,对测区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总体水平,分布和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1958—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的资料和1985—1986年“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调查资料进行了同测区、同月份的对比。结果显示,测区1999年和2001年5月份浮游动物总生物量近几年比5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有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1.43—1.76和0.95—1.22倍;11月份总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和种类组成没有大的变化。这可能反映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浮游动物的变动趋势,但仍需要更多的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年6~11月我国远洋船队秘鲁茎柔鱼生产统计及其表温(SST)、表温距平值(SSTA)数据,利用GIS软件ArcGIS9.0,对各月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A关系的分布图进行绘制并分析,计算作业渔场重心。结果表明,6~8月的产量和CPUE比其他月份高。6~11月作业渔场在80°W~85°W,10°S~15°S,渔场重心在81°W~84°W,11°S~14°S。产量主要集中在12°~14°S海域,约占年总产量的72.72%,与2004-2005年有较大差异。6月作业渔场的SST为21~23℃,7、8月分别为19~21℃和18~20℃,9~11月为18~21℃。6月作业渔场的SSTA为0.1~0.2℃,7、8月分别为0.5~0.7℃,9~11月分别为0.2~0.6℃、1.0~1.4℃和0.4~0.7℃。研究认为,茎柔鱼渔场分布与SST、SSTA关系密切,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海洋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我所1960—1982年调查的渤海水温资料,结合生产情况对秋季渤海冷暖水与对虾渔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结果对对虾生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水团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根据多年(1958—1990)月平均温、盐度资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划分了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的水团,并对该海域水团的配置、主要特性及其季节变异特征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共存在4个水团,即江浙沿岸水、台湾暖流表层水、台湾暖流深层水和黄海混合水;全年水团的配置可归纳为冬季型、夏季型和过渡型3种类型;江浙沿岸水的主要特征为低盐,其分布范围和盐度的季节变化与长江入海径流密切相关,而温度的季节变化则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台湾暖流表层水具有高温、次高盐特征,其北伸程度和温、盐特性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冬季北伸强、温度低、盐度高,夏季北伸弱、温度高、盐度低;台湾暖流深层水以低温、高盐为主要特征,仅存在于4—9月,其温、盐性质较稳定;黄海混合水的主体不在研究海域。  相似文献   

19.
The difference in the plankton composition in oceanic and coastal water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ientists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Thus H(?)ckel (1890) devided planktonic organisms into oceanic and neritic species which occur in oceanic and coastal waters respectively. Then Sch(?)tt (1893), Cleve (1896, 1897a, 1897b, 1900) Aurivillius (1898) and Gran (1902) went a little further in using planktonic organisms for the identifi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长江口及附近海区鱼类的种类组成状况及其区系特点,为“三峡工程对河口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科学资料。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年9月至1986年8月在长江口区开展了渔业资源的试捕调查,调查范围为东经121°10′-124°00′,北纬30°20''-32°00′,总调查面积21000平方公里,共设常规站30个,加设站7个(图1)。用150匹马力1)底层双拖网渔船(网周长140m,网目250mm,囊网网目40mm),每月调査一次,每站拖网1小时。拖网时同步观测站水深、温度和盐度。所获鱼类全部进行分类鉴定,并分种测定尾数、重量和长度。全年共获鱼类样品914534尾,重12359.67kg,经鉴定共165种。从1985年9,10月沿岸定置网鱼样品中又获另外2种,故全年共获鱼类167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