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确定矿床的成因,必须研究矿床成矿作用的特征及其规律.成矿物质来源是成矿作用的首要条件,是内因.变质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搬运形式和演化过程一直受到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着研究和探讨.目前,这个问题还处于推理阶段.本文就变质岩铜矿成矿物质的多源性及矿床变质成因类型的划分作初步探讨.变质岩铜矿成矿物质的多源性随着探矿、采矿与科研工作的发展,对变质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五十年代及以前,认为这类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层,是由岩浆分异  相似文献   

2.
碱交代成矿模式及其成矿机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确定热液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拟定成矿模式,必须建立在成矿作用过程及其产物在时间上的演化和空间上的分布,成矿物质来源、搬运形式和集中条件等基础之上,而这些问题都是热液成矿的基本问题. 热液成矿过程经常最完整地表现在热液的交代蚀变过程中,成矿溶液从产生到结束总是随着交代蚀变作用,而成矿物质的集中却经常是发生在其中某一或某些阶段.现在,由于勘探和开采  相似文献   

3.
热液成矿过程常表现在热液的交代过程中.成矿溶液从产生到结束总是伴随着交代蚀变作用,而成矿物质的集中却经常是发生在其中某一或某些阶段.在交代作用过程所形成的矿物必然会保留其形成时的某些信息.因之,研究交代蚀变矿物标型特征及共生组合,有可能建立在成矿作用过程及其产物在时间上的演化和空间上的分布,成矿物质的来源及搬运形式和集中条件等.本文从交代蚀变矿物标型特征等来研究冀南矽卡岩型铁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成矿溶液的多样性与多来源性,已得到普遍地承认.本文讨论的对象是壳源重熔花岗岩浆期后热液充填构造裂隙所形成的脉钨矿床. 自1847年法国人埃利·德·鲍蒙奠定了岩浆热液成矿说的基础以来,许多学者对矿质在热液中的搬运-沉淀过程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多半只注重矿质在热液中搬运一沉淀形式的研究,而忽视了成矿物质运动的另一方面——携带矿质的溶液的流动状态.即使是对热液中矿质的搬运形式和沉淀方式,在认识上也仍有较大的争论.本文根据华南脉钨矿床的大量实际材料,粗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宁芜地区铁磷矿床形成机理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描述宁芜地区铁磷矿床的成矿机理。探讨了岩浆及热液铁、磷、钛、稀土等的搬运形式及成矿过程。结果表明,氢化物是成矿物质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迁移至地壳浅部被氧化成矿。  相似文献   

6.
沈吉 《地质论评》1990,36(3):245-248
根据包裹体溶液成分计算成矿溶液的主要迁移形式时,人们通常采用德拜-许克尔简化极限公式计算包裹体溶液中各离子的活度系数。然而许多人却常忽略了这一公式的运用条件。本文以金景福、胡瑞忠同志一文为例,对这一公式的运用条件进行论述,并具体阐明在包裹体溶液不满足这一条件时,如何应用平均盐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周家志 《铀矿地质》1997,13(2):76-82
本文以621与670地区为例,概述了钠长石与水云母型铀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及成矿前期岩石的蚀变特征,综合分析了这两类蚀变岩型铀矿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共生元素、成矿温度、成矿时间、流体成分及放射性场等方面的差异性。探讨了这两类铀矿不同的成因机制:钠长石型铀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围岩,铀以碳酸铀酰络离子[UO2(CO3)3]4形式搬运,铀的析出富集主要由溶液成分、碱度发生突变所引起;而水云母型铀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富铀的火山期后热液,铀以钼酸钠酰络离子[UO2(MoO4)2]2形式迁移,铀沉淀富集主要由溶液温度、压力降低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陈尊达 《矿床地质》1986,5(2):45-52
《脉状钨矿床成矿预测理论》引用了一些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提出脉钨矿床“矿物微粒浓差运离分带理论”(简称“浓差理论”)。其基本论点是:成矿物质以矿物微粒的形式在层流着的成矿热液中进行搬运、沉淀;在矿液运移过程中,不同矿物原始浓度差影响到搬运的距离,浓度大的搬运距离小,浓度小的搬运距离大;浓度大的先析出,浓度小的后析出。众所周知,引用别门科学的理论要有一定的前提。把流体力学理论应用于研究脉钨矿床的成矿过程,就必须考虑成矿机理是否符合流体力学所要求的时空模型;假设成矿物质以矿物微粒形式搬运、沉淀,就必须考虑成矿流体对矿物微粒的起动能力和迁移能力。“浓差理  相似文献   

9.
成矿物质的来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矿床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有些矿床如岩浆矿床,其中的成矿物质往往是由岩浆带上来的,既可能是由岩浆从岩浆糟带来,也可能是在岩浆上侵过程中从围岩中吸入的。有些矿床如风化残余矿床,其成矿物质是就地来源的,成矿物质基本上未遭受搬运。所以就成矿物质是否经过搬运,可以把其来源分为原地和异地两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某些铅锌硫化物矿床与岩浆活动无直接联系,明显受“层、相、位”的控制。据矿体形态、产状、矿物共生组合和围岩蚀变等特征,以及包体测温和包体成分资料可以认为:该类矿床系经历了沉积-成岩作用初步富集成矿源层和部分矿体,以及后期地下热卤水型成矿热液强烈改造,叠加富集成矿所形成的典型层控矿床。欲研究这类矿床的成矿机制,首先要了解地下热卤水如何萃取成矿物质并演化为成矿热液,以及成矿物质以何种形式搬运迁移,何种因素促使其再次富集成矿等重要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有的学者进行了一些实验和论述,但尚不能阐明铅锌活化迁移的条件、形式与定位机制。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有关实验研究,并根据溶液中各组分同时平衡的热力学原理,引进函数(?)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几点认识供研讨。  相似文献   

11.
一些有机物对Ph、Zn、Cu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一些有机物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作者相继就中性、酸性与碱性氨基酸,以及酒石酸在铅、锌、铜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从90~210℃范围内,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和碱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铅、锌、铜的活化、迁移。而酒石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只在90℃或更低时,才是铅、锌等金属活化、迁移的最佳温度条件。且无论哪种有机物在热卤水中的存在,随作用时间及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的活化、迁移明显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氨基酸或其它有机物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氨基酸等有机物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素的质和量及其排列组合方式被认为是矿床形成的"基因".使用离子电位与克拉克值定量反映元素的质、量特征.成矿不外乎"源、运、储"三个环节,而离子电位通过控制金属"运"的行为影响其成矿能力,笔者给出了唯一的具有一定成因意义的元素离子电位,并发现离子电位与全球巨型矿床数目(n)、吨位堆积指数(TAI)可以拟合为一条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克拉克值通过影响元素参与成岩-成矿过程的浓度继而支配着它们的地球化学行为,笔者证实了金属累积堆积量(m)与其丰度(c)呈线性相关,暗示某元素的高丰度可能意味着该元素的区域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3.
张西平 《物探与化探》1992,16(3):208-215
围岩蚀变有一部分是成矿作用的结果。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是矿质沉淀之前的早期围岩蚀变,它的矿物组合在化学上能够接受矿石的沉淀。实际上这样的围岩蚀变是矿石沉淀的条件准备,是早期的热水溶液与有利的围岩介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它是有利于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体现。后期蚀变围岩新的矿物组合是造岩元素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造岩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无疑反映了有利于矿质沉淀的地球化学循环和成矿作用。斑岩铜矿和黑矿型矿床分别具有典型的造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其空间分布形态和量的变化与矿化范围及赋矿部位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包体成分的研究、矿质的络合物迁移理论、矿液与围岩间的物质交换以及黄铁矿矿床成矿初期所成的“交代岩柱”等均表明造岩元素控制了成矿组分的迁移、聚集和沉淀。因此造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不仅是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且是地球化学找矿评价尤其是找盲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陕西凤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方维萱 《矿物学报》1999,19(2):198-205
本文讨论了陕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矿物地球化学有助于深化和认识成矿元素参成矿成晕过程中的演化与富集规律。该方法在确定矿床的找矿指示元素,确定元素的垂向分布带,提供矿床成因的地球化学证据,查明矿床的有益组分和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与预测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R型因子分析可通过研究地质变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变化和分布特征而形成地质概念,并恢复地质过程,指示物质来源.在研究云南昭通毛坪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矿区910和846中段Ⅱ、Ⅲ号矿带NE向断裂构造岩微量元素进行了R型因子分析,提出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证据.在时间上,指示了主要成矿期次为沉积成岩期和热液成矿期,热液期又划分为黄铁矿-闪锌矿阶段、闪锌矿阶段、闪锌矿-方铅矿阶段和碳酸盐-黄铁矿矿化4个成矿阶段;在成矿物质来源上,锌来源于赋矿地层(C1b和C2w)和外来成矿流体,铅主要由外来成矿流体带入.  相似文献   

16.
以冬瓜山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为基础建立了成矿作用的地质模型,运用成矿作用动力学理论将其转化成动力学模型,然后对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刻划矿质在断裂—多孔介质体系中输运-化学反应演化规律的解析解。研究揭示冬瓜山矿床的成矿微观机制为:成矿流体受外力的驱动在断裂-多孔隙复杂介质的输运过程中,由平流、动力弥散、扩散作用与交代反应、溶解-沉淀反应相互耦合作用而成矿。介质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动力学参数是矿体的空间分布及规模大小的主要控制因素。模拟结果合理地解释了矿体的空间展布、矿石品位及矿石结构构造的空间变化特征等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本研究显示,一旦成矿过程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能确定,可预测成矿的位置、矿体长度、厚度及贫富变化的规律,显示动力学研究具有潜在的重要应用价值。本文为研究复杂介质中矿床形成的微观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通常利用异常规模或线金属量衬度确定地球化学异常水平分带序列,由此得出的序列,主要反映不同指示元素异常强度的大小,并非是异常中心在空间上的有序排列,因此不完全反映元素的相对活动性。应用重心法计算的水平分带序列,不仅反映成矿成晕作用下不同指示元素的异常中心相对于矿化中心的空间变化规律,而且也能够有效地刻划成矿成晕过程中元素的相对活动性。重心法的数学意义和地球化学意义明确,同时适用于垂直分带序列的计算。  相似文献   

18.
19.
酸性氨基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铜、铅、锌的活化迁移。但是,随作用时间,特别是随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在热液中的活化迁移情况则明显地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氮基酸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和氨基酸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永清  夏庆霖 《地球科学》1999,24(5):459-463
地质异常单元圈定矿产资源体潜在地段是以地质异常矿体定位理论为前提,应用综合信息定量标度"致矿地质异常单元".首先分析了铜石金矿田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信息特征,详细研究了"致矿地质异常"的组分分带趋势;推断了金矿产资源体系列形成的深部地质结构样式;在此基础上,选择控矿地质异常标志和地质矿异常标志作为构置成矿有利度的变量,利用成矿有利度圈定矿产资源体潜在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