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强 《华南地震》2020,40(2):99-104
现有的边坡崩滑响应分析模型大多为统一性分析模型,无法对地震载荷作用下的边坡进行分层分析,其结果误差较大。为了适应当前边坡工程需要,设计基于数值模型,提出了一种多层化分析模型。设计首先构建的基础性数值模型,根据边坡岩层划分不同的数据层,标注对应物理参数,设定虚拟网格尺寸和阻尼数据,提出横向纵向不同的监测点数据组,在初始数值模型基础上,输入动力条件,包括地震载荷入射角,S波P波效应数据,构建完整的数值分析模型,应用模型分别从辩驳崩滑上方向和水平方向提取响应特征,构建振动时程曲线,完成多方向边坡崩滑响应分析。选择粘聚力作为实验测评指标,在实验环境下构建数值模型,并与AGA模型对比,对比结果显示设计模型的分析结果更趋于真实性,证明该分析模型真实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震次生火灾是村镇最易发生、最危险的地震次生灾害。结合我国村镇现状,分析了村镇地震次生火灾呈现起火点多、火灾蔓延迅速等特征,提出起火、蔓延的灾害链式演化模型。分析了单栋房屋起火、蔓延和房屋间火灾蔓延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尝试给出了村镇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价模型。以某县城镇为例,评价了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并进行了可视化展示。  相似文献   

3.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三级评判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进忠  陈祥  王余庆 《地震研究》2004,27(3):256-264
岩土边坡地震崩滑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对岩土边坡地震崩滑的可能性提出及时有效的评价预测至关重要。本文提出并讨论了岩土边坡地震崩滑三级评判的思想及其实施方案,由主要考虑地震影响的初判,到以考虑控制地震崩滑的岩土边坡内、外因素为主的再判,最后是研究岩土边坡力学稳定性的详判,构成了一套由粗到细、分级筛选的有效方法。继续深入研究扩展该套方法的功能,使之适应多种灾害的评判预测工作,对于地质灾害防治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模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计分析了汶川地震滑坡在不同影响因子下数量和密度,然后采用归一化方法确定影响地震滑坡的关键因子。基于关键因子建立了地震滑坡密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从滑坡数量看,滑坡主要集中在(10°~20°)至(40°~50°)的坡度(90 m栅格)区间,主体集中在35°附近,在3°~7°之间有一个滑坡分布的小峰值;滑坡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7°的低坡地带有一个滑坡密度小峰值,在坡度一定的情况下,除了烈度外,其他影响因子下滑坡密度并没有表现出足够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归一化计算结果表明:坡度和烈度是地震滑坡的关键因子;根据逻辑斯蒂模型计算的结果,将地震滑坡危险性分为几无(≤0.01)、轻微(0.01~0.03)、中等(0.03~0.09)、严重(0.09~0.27)、特重(≥0.27)5个等级。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数据在鲁甸地震等地震应急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徐伟进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12,34(4):526-536
根据华北地区的地震目录,建立了4个空间光滑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并以这些模型为空间分布函数,将华北地震区每个地震带的地震年发生率分配到空间格点中,计算这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采用仪器记录地震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危险性结果能够反映华北地区现今的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危险性水平,符合人们对现今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的认识;采用历史破坏性地震(Mge;4.7)计算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危险性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以地震应变计算地震活动率,并根据点椭圆模型和线椭圆模型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地震的活动水平和空间构造特征.将根据4个模型计算得到的50年超越概率10%峰值加速度(PGA)分布加权平均,得到综合的华北地区PGA分布,并将该PGA分布与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综合潜源方案计算得到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PGA分布做了比较,发现二者无本质差别,均能反映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当然,二者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计算得到的符合PGAge;100 cm/s2条件的区域面积明显要比后者的大,而符合PGAge;250 cm/s2条件的区域面积则比后者的要小. 这主要是由于潜在震源区类型和空间分布函数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地震危险性评价中余震活动的影响--以邢台余震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用的地震危险性模型在确定有关地震活动性参数时都强调删除余震,其理由是因为所应用的地震活动模型是泊松模型。但是在现实的地震灾害中,有些是因为余震活动所引起的。忽略余震活动的影响,可能会低估某些区域的地震危险。本文提出考虑余震活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模型,并从此模型出发,以邢台地震为例,对余震区内、余震区边界和余震区外等场点计算了考虑余震活动的地震危险性结果,同时,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只改变余震区所处的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年发生率,计算相同场点的地震危险性结果,并把这两个结果与不考虑余震活动的结果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某些区域考虑余震活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各地震区历史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性较强的双态随机发生模型。由于泊松模型在工程中已广泛应用,本文着重讨论了双态泊松模型,并发展了一种估计双态泊松模型参数的贝叶斯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考虑某一给定断层特征地震的影响,提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混杂地震复发模型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大地震的更新时间、特征震级模型和中小地震的传统指数-时间及指数-震级模型。  相似文献   

11.
汶川8.0级大地震应急遥感震害评估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在缺乏足够地面震害调查资料的情况下,通过遥感手段获取灾区震后遥感影像,图像快速处理和震害信息提取,对地震灾害及其损失进行快速评估,将弥补地面调查的不足,为地震应急指挥和救援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叙述了遥感应急震害评估的基本方法和该方法在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中的应用,并对实际评估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汶川地震遗址遗迹选址保护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介绍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现场考察的有关情况,然后重点对地震典型遗址、遗迹的选址评估原则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选址评估量表。最后,对北川、白鹿和穿心店等典型地震遗址、遗迹进行了选址评估,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5·12汶川地震灾评工作中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地震灾害最重、救灾难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在其地震灾评工作中产生了不同于以往地震灾评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给出了汶川地震灾评简况。其次,简单说明了作者参加灾评工作的日程安排。最后,对灾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烈度评定、生命线宏观损失、抗震设防目标、人员死亡分布等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几点想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使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本文认真总结与反思了汶川地震灾后抗震救灾实践的若干经验,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 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 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 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球自转减速有利于汶川地震发生。 如果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 那么在震前震区或许会出现中小地震发生受到地球自转减速触发的现象。 分析表明, 从2006年起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ML≥2.7地震受到地球自转减速的触发,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fast processing, seismic damage data extraction and loss evaluation from RS imagery acquired immediately after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s, are important means for compen-sating the insufficiency of seismic damage information from ground-based investigations and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mergency command and rescu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emergency seismic damage assessment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8.0 occurring in southwest Sichuan Province on May 12, 2008. The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s also evaluat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从工程抗震角度分析了震区房屋倒塌的原因,指出地震时房屋倒塌与否与诸多因素有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害严重的四个主要因素:震级大,烈度高,断层破裂长;震区人口稠密,房屋、路桥等人工工程多;抗震设防水平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严重.最后,将汶川地震震害与1976年唐山地震震害作了对比.所得结论可供理解汶川地震震害、改进结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文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6):1372-1377
震后建筑火灾涉及因素多,传统评估模型忽略了建筑截面温度变化与建筑形变程度的影响,导致评估准确度较低。为解决此问题,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建立震后建筑火灾危险性评估模型。在建立判断矩阵的基础上,获取评估模型权重,确定隶属度矩阵;通过确定震后建筑火灾后截面温度变化评估的因素集与评语集,进行单因素评判,为评估因素集中的因素赋予权重,实现一级模糊评估;再将一级评估结果作为二级评估的单因素评估,结合模糊数学分析完成对震后建筑火灾危险性的评估。实验中以建筑横梁截面温度变化与形变程度为指标,对震后建筑火灾危险性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模型进行危险性评估,震后在发生火灾时建筑结构受到火灾影响,横梁截面温度越高,导致形变程度越大,危险性更高,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所提模型评估精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