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的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的‘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科学》(《新京报》1月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极中山验潮站记录到的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至印度安达曼群岛西侧海沟的大地震达9级或者9级以上,引发的海啸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本文利用中国南极中山验潮站2004年12月26日至29日的验潮数据,记录到了此次印度洋大海啸事件。海啸通过印度洋于震后12小时达到南极中山站海域,海啸最大波高约40 cm。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指引下,我国登山队于五月二十七日再次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光辉业迹。参加珠峰科考的测绘战士,怀着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的豪情壮志,在登山队的协助下,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地完成了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任务,取得了完整的测量资料,为我国测绘事业谱写了光辉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地图》2002,(4)
在2002年初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年会上,科学家们首次确定了全球珊瑚礁10大重点保护区。这10大保护区分别位于菲律宾、几内亚湾、印尼的大巽他群岛、印度洋的南马斯克林群岛、南非东部、  相似文献   

6.
蔡跃宏 《地图》2006,(1):46-48
新直辖市重庆地跨北纬28°至北纬32°, 神秘的北纬30°线从正中横穿重庆地图, 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这个伟大艺 术家的作品。 神秘的北纬30°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长期的考察和研究.发现 在地球的北纬30°线附近的区域,地质地貌最纷 繁多样,自然生态最奇特多姿,物种矿藏最丰富 多彩,水文气候最复杂多变,自然之谜、神秘现  相似文献   

7.
《今日国土》2008,(10):47-47
英国研究人员称一种含有黑色浆果营养成分的紫色转基因番茄可以阻止实验室中老鼠的癌变,该发现支持了科学家试图通过转基因作物来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设想。该研究发表在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  相似文献   

8.
残月如弓,新月如眉,满月如镜。月亮,由于它的美丽而让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对它抒情言志,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耳熟能详的神话嫦娥奔月,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月球的向往。然而,由于它的神秘,又使多少科学家想探求它的奥秘呢!人类征服月球的愿望是这样的强烈,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600多年前,一位名叫万户的中国明朝官员将自己绑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大风筝,椅背上,47枚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被点燃……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却最终粉身碎骨的人,他的梦想谁能说不是想到月亮上去看嫦娥呢?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  相似文献   

9.
韩秋 《中国测绘》2005,(2):58-60
印度洋的一场大海啸,给无数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伤痛。居安思危,很多人开始叩问:类似的悲剧是否可以预防?怎样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近日,记者采访了Teamax(天夏)科技集团董事长、哈佛博士夏建统,他表示,如果建立以GIS为核心的完善预警体系,提前进行高精度的灾害预测,快速估算地震所引发的海啸的规模与程度,定量预测和分析受灾情况,并布置相应的防范措施,那么,灾情或许可以缓解。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人们还认识到,长期哺乳可以有效地避免怀孕。最近,科学家已经证实,由于长期哺乳,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对卵巢排卵起抑制作用(表现为闭经),以此来达到自然避孕的目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在生命延续和种群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环境、自身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方面的种种原因,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存危机,于是避孕和计划生育就成了人类生命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行为和策略。那么,在缺少科学技术和对生命、生育现象科学认识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有效地避孕的呢?  相似文献   

11.
影像的魔力     
在近日发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中,科学家根据卫星影像分析,印度洋底构造板块移动了可能最多30米。通过卫星影像人们了解到:巨大海啸已使印度洋多个岛屿“变了样”;印尼亚齐省是重灾区,海啸卷起的巨浪几乎把苏门答腊西北角切割成另一个岛,首府班达亚齐原本整齐的海岸线荡然无存;亚齐省西南岸估计有100万人居住的地方已被夷为平地。人造卫星拍摄了多个灾区图像,包括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泰国普吉岛和柯叻旅游胜地。海啸发生当天中午12时,人造卫星也拍到海啸掀起的第二波巨浪抵达泰国甲米府西岸前的一刹那,那是一道在海面上长达38公里…  相似文献   

12.
继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后.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6国科学家2月12日共同宣布,经过初步测定和分析,人类基因组共有32亿个碱基对,包含了大约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题为《人类基因组的初步测定和分析》的学术论,发表在权威科学刊物《自然》上。据悉,这篇论长达60多页,是人类首次全面介绍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与其自然观和生命密切相关的生态观,已经由来已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边依赖于大自然,取之于大自然,一边敬畏、尊重、欣赏和珍爱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观深刻地存在于所有民间文化之中。它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对生态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长河中,测绘业不断地吸收其它学科先进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推动自身的发展,以适应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需要。今天,人类不仅研究赖以生存的地球,而且正在加速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这就对测绘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高技术,而高技术的特征是:创新性、战略性、风险性、时效性;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能渗透到传统技术中并成为带动各行各业技术进步的带头技术。当前的高技术群正在  相似文献   

15.
地理设计是GIS业界最热门的话题。它并非意味着人类按照主观想法去设计自然、征服自然,而是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在综合地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地理规划和决策,最终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地理设计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各不相同,进入信息化时代,地理设计更多体现出"以人为本",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地理设计方法要求在每个设计...  相似文献   

16.
虚拟地理环境的地理学语言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珲  朱庆 《遥感学报》2005,9(2):158-165
在比较分析传统地图和GIS的地理学语言功能基础上,指出了虚拟地理环境对现实世界抽象表达的多维特征、多视点和多重细节的多模态可视表现、多种自然交互方式和跨时间、空间与尺度的地理协同以及多感知的空间认知能力等。说明虚拟地理环境提供了一种综合表意系统和更接近自然的多感知的空间认知能力,使得从现实世界到人类大脑的信息带宽最大化,提供了超越现实的抽象表示与解析理解能力,达到了增强现实的目的。虚拟地理环境作为继GIS之后新一代地理学语言的显著特征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最接近人类自然的交流方式与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近日发生的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中,科学家根据卫星影像分析,印度洋底构造板块移动了可能最多30米。通过卫星影像人们了解到:巨大海啸已使印度洋多个岛屿“变了样”;印尼亚齐省是重灾区,海啸卷起的巨浪几乎把苏门答腊西北角切割成另一个岛,首府班达亚齐原本整齐的海岸线荡然无存;亚齐省西南岸估计有100万人居住的地方已被夷为平地。人造卫星拍摄了多个灾区图像,  相似文献   

18.
三、印度尼西亚的经验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海洋国家,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素有千岛国之称,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00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岛屿有人居住^[7]。  相似文献   

19.
王超 《今日国土》2023,(6):31-3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顺县以生态立县,坚持绿色发展,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落实“七大工程”,实施大气、水、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中外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质量,而且对社会文明的昌盛与衰亡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的发展中考察生态环境与文明盛衰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认识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