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属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南段,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金沙江-红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简称三江断裂带)将该区划分为腾冲地块、保山地块、思茅地块和扬子地台等4个不同块体.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2011年期间在云南腾冲地块、保山地块、思茅地块和扬子块体布设的21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32个5.0级以上远震事件,得到1939条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搜索技术,获得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和由波速比得到的泊松比变化明显,均显示出块体的深部结构特征.除腾冲地块外,其他三个块体地壳由南向北均呈现出增厚趋势,且由西向东不同块体之间也呈现出明显增厚趋势.扬子块体的泊松比与地壳厚度显示出由南向北明显加大相一致的趋势,这可能暗示该区地壳增厚以下地壳变化为主.与扬子块体不同,保山地块和思茅地块的泊松比变化相对平稳,这种差别证实了金沙江-红河断裂是华南块体的南部边界.腾冲地块的三个流动台站H-κ搜索结果整体上表现为高泊松比特征,但随方位角变化明显,可能暗示出台站下方地壳介质存在着强烈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3.
四川中西部地区地壳结构与重力均衡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8.0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是深部物质分异、调整和运移的产物.为此,在四川中西部地区(松潘—甘孜,龙门山断裂系和四川盆地)应用重力布格异常场资料并通过两条典型剖面的地壳厚度(Moho界面深度)分布与依据Airy均衡理论给出的理论均衡地壳厚度做对比分析,探讨四川盆地、龙门山造山带、邛崃山等川西地域的地壳均衡状态,得到龙门山及其以西地带的深部地壳结构.龙门山造山带恰处于很不均衡的状态,即与其西北和东南部相比差异明显,故地壳处于不稳定状态.为探讨该区重力场均衡与强烈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还必须进行新一轮的高精度观测,以对该区深部精细结构、重力场效应和均衡补偿深入研究.此外,本文研究结果有益于震后确定城镇布局和为不同类型建筑物重建选址提供深部要素.  相似文献   

4.
攀枝花—西昌地区地处南北地震带,而且其中可能包含一个大陆裂谷带。因此研究该区的地壳均衡及密度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均衡响应函数的方法,由该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资料得出均衡响应函数,并依此反演了地壳和上地幔中补偿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壳基本上已达到均衡,且用局部均衡模式较之区域均衡模式能更好地逼近实际资料。所得均衡深度约为40km,补偿密度主要分布在地壳中10至30km深度处,40km之下补偿密度基本为零。  相似文献   

5.
攀西地区的重力均衡与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攀枝花-西昌地区地处南北地震带,而且其中可能包含一个大陆裂谷带。因此研究该区的地壳均衡及密度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均衡响应函数的方法,由该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资料得出均衡响应函数,并依此反演了地壳和上地幔中补偿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壳基本上已达到均衡,且用局部均衡模式较之区域均衡模式能更好地逼近实际资料。所得均衡深度约为40km,补偿密度主要分布在地壳中10至30km深度处,40km之下补偿密度基本为零。  相似文献   

6.
2014年8月跨越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在长度约为200公里的剖面上展开了流动重力/GPS联合剖面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测线东端的布格重力异常约为-190 m Gal(10~(-5)ms~(-2)),西端则为-250 m Gal左右.在假设地壳均一的前提下,基于Airy均衡模型,利用布格重力异常和GPS观测数据,分别计算了测线所在剖面的莫霍面深度与均衡面深度,发现六盘山地区处于正均衡异常状态.使用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反演六盘山地区的地壳密度结构,并据此地壳分层结构,计算了六盘山地区均衡面与莫霍面深度,对比显示该区域亦处于均衡正异常状态.为了确定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和六盘山隆升机制,我们利用EMG2008自由空气异常和SRTM V18.1 DEM数据,使用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导纳方法,研究了以六盘山地区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加载机制,发现六盘山地区的Te为5 km,岩石圈加载主要来自于地表,占总加载的95%.最后,对比六盘山地区Airy均衡异常与弹性板均衡异常,发现六盘山东麓断层处地壳承载梯度值最大,表明该断裂带吸收了较多的应变能.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六盘山地区的隆起机制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为了探明这一问题,利用重力数据对六盘山地区的隆起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实测重力数据与模型重力数据的分析,发现六盘山地区的隆起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向外延伸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壳厚度及上地幔密度分布(三维重力反演结果)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锐 《地震学报》1985,7(2):143-157
根据我国11平均布格重力异常图,采用Parker-Oldenbug位场反演方法,做了全国范围的三维重力反演。Parker的位场理论公式不仅数学上严密,而且运算速度甚高。本文将近些年大量的地震测深资料做为三维模型的控制点输入,并对反演计算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改善结果的合理性。本研究不仅得到了中国地区地壳厚度的分布,还首次给出了至120公里深处上地幔的密度分布。 结果表明,地壳厚度自东部沿海地区30——40公里逐渐增至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68公里,东部变化平缓,西部复杂,与大地构造有一定对应性。青藏高原及西部地区的上地幔密度总体偏高,一般3.40——3.65克/厘米3。东部广大区域在3.23——3.30克/厘米3。东部重力梯度带反映着下地壳与上地幔中一条深层构造带的存在,它不仅是地壳厚度陡变带,也是上地幔中的高密度带(3.29——3.35克/厘米3),具有大区域性的控制作用。重力的均衡调整是青藏高原隆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初步推断,中国地区的上地幔可大体分为青藏高原区、中部过渡区和东部正常区等三个大区,反映着上地幔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据此,本文解释了某些地球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省“十五”期间建成的46 个宽频带地震台2007 年7 月~ 2008 年7 月间记录的6 级以上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各台站下方的P 波接收函数,并据此计算和分析了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情况和泊松比的分布特征。得到的较前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地壳厚度总体呈现“北深南浅”的特征,最北部的中甸台地壳厚度是53. 5km,而最南端的勐腊台仅为31. 7km。红河断裂的边界作用较为明显,断裂以东的地壳厚度较大,以西的则较小;断裂西侧的地壳厚度变化较为舒缓,东侧则变化剧烈,且自东南向西北厚度逐渐加深。在川滇菱形块体及周围存在2 个上地幔隆起,一个隆起的中心轴在楚雄-元谋一带,另一个隆起的中心轴在东川附近。从泊松比的分布情况来看,研究区内泊松比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自南向北存在较大差异,北部的中甸台处达到最大0. 289,而南部的景谷台处仅为0. 146,与地壳厚度“北深南浅”的趋势基本相一致。泊松比在滇东块体内较低,在滇中块体内较高;北纬24°以北地区泊松比显然比以南地区要高。总的分布状态为:川滇菱形块体周围的泊松比属于中-高值(0. 26≤σ≤0. 29)。  相似文献   

10.
首都圈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2003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台阵实验室以唐山大震区为中心布设的40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首都圈数字台网的107个固定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叠加搜索方法测定了首都圈地区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综合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和短周期台站,以及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使我们的结果具有较前人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为我们研究首都圈地壳的变形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平台.结果表明: (1)首都圈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并与断层切割的地质块体有较好的相关性,地壳厚度变化形成了由涵盖北京—三河—唐山的NE向地壳厚度变化过渡带与张家口—北京—天津的NW向壳幔界面凹陷带构成的交汇构造,后者与所谓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基本吻合,而且本文给出的深部构造背景与首都圈地区的NE向和NW向地震带的交汇特征相吻合;(2)首都圈地区地壳厚度具有较大的差异,区域内地壳厚度的变化达15 km.其中,台站SZJ下方地壳厚度达到43.8 km,而台站BDH下方地壳厚度仅为28.8 km,总体上研究区西北侧的张家口—怀来地区的地壳厚度较大(~40 km),而唐山以东地区地壳较薄(28~32 km);(3) 研究区地壳的平均泊松比值为0.26左右,其最大值偏离泊松介质(σ=0.25)21%以上,而最小值偏离标准泊松比值9.6%,北京周边地区被高泊松比的介质环绕,而唐山东侧为低泊松比介质,地壳泊松比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华北克拉通裂解过程中地幔物质的侵入;(4)研究区中强地震大多发生在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变化的陡变带,且偏于低泊松比的一侧,首都圈地震的成因仅考虑由于板块作用引起的水平应力场是不够的,有必要充分重视由于上地幔变形引起的地壳垂直变形和上地幔物质侵入造成的地壳变形运动与热效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卫星重力资料反演地壳及岩石圈厚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球外部重力场由地球内部物质分布所决定,由于地宙与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存在着较大的特性差异,利用重力资料可以确定莫霍面和岩石圈底面深度,基于上述结论,利用OSU91全球重力位模型数据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和岩石圈厚度与地形相关,大陆地壳,岩石圈较厚,海洋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云南腾冲火山区地壳及岩石圈厚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云南腾冲火山监测台网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远震数据,采用P波和S波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值以及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面(LAB)深度.研究结果表明: 1) 云南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约在33.5~38.0 km之间; 2) 火山区的泊松比主要集中范围为0.26~0.32,其中6个台站均大于0.29,推测与地壳镁铁质成分的增加有关并且可能存有2个岩浆囊; 3) 火山区的岩石圈厚度在78.2~88.0 km,较周边地区明显隆起且横向差异较大.腾冲火山区岩石圈的明显穹隆,由软流圈上涌(地幔热物质上升)引起岩石圈的拉张与减薄所致.  相似文献   

13.
14.
邓嘉美  陈佳  高琼  张华英  王军  叶泵  李孝宾 《地震》2016,36(3):99-108
利用宾川主动源项目16个地震台站2011年9月~2014年1月期间记录的5.8级以上远震波形资料, 提取各台站下方的P波接收函数, 并据此计算、 分析宾川地区地壳厚度变化情况和泊松比分布特征。 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果显示: 宾川地区平均地壳厚为45.3 km, 地壳厚度呈“北深南浅”、 “西浅东深”的特征。 地壳厚度最深的是小银甸, 47.9 km, 最浅的是排营台, 42.1 km, 两者相差5.8 km。 程海断裂附近Moho面较深, 红河断裂附近Moho面较浅; 程海断裂附近地壳厚度变化较明显, 红河断裂附近变化较缓。 从泊松比的分布情况来看, 研究区内泊松比分布是不均匀的, 自南向北存在较大差异, 呈“北低南高”的特征。 红河断裂附近, 泊松比属于中高(0.26≤σ≤0.29), 程海断裂附近, 泊松比较低(σ≤0.26)。 泊松比分布特征和地壳厚度相反, 表明宾川地区的增厚方式主要由上地壳增厚所致。  相似文献   

15.
陕西地区地壳厚度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陕西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七次人工爆破与邻区10个中强地震资料,利用由莫霍界面的首波P_n的走时数据,采用改进的时间项法[1]和相对时间项法[3][4]计算了各测点的时间项b_j和v_(pn),最后得出40个测点的地壳厚度。陕西地区地壳厚度的总趋势是东面较薄,西面较厚。陕北地壳较厚,约为41~43公里,陕南秦岭断块地区地壳厚度约为40公里,而渭河盆地地壳较薄,平均约为36公里。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卫星重力数据研究中国及邻域地壳厚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中国大陆及邻域地壳厚度为研究对象,采用GRACE提供的GX-OG-2-GCM模型数据计算自由空气重力异常,通过确定地核与地幔的质量,分离出由地壳部分产生的重力异常并经过布格改正得到布格重力异常,利用Park公式求出了中国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结果与以前地壳厚度资料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对山东半岛地壳构造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19个地震的资科,分别计算了(?)、(?)_(11)、(?)、S_(11)震相的传播速度,其平均结果为:V_P~-=6.14公里/秒,V_S~-=3.55公里/秒,Vp_(11)=6.28公里/秒,Vs_(11)=3.63公里/秒,根据19个地震震相反射波资科,又对每一个地震单独计算了地壳厚度(Hp_(11),Hs_(11)),19个地震的平均值为:H=34.6公里。  相似文献   

18.
用格尔木台自1991年至1999年记录的天然地震资料计算出了格尔木地区的近震波速、平均波速比和虚波速度,同时测定了格尔木地区的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19.
豫鲁皖部分地区地壳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地震测深工作尚不能大面积开展的地区,利用重力资料推断解释地壳厚度的平面分布,来研究地震孕育和矿藏生成的深部环境,是一项既经济又具有科学性的工作。为了弥补采用平均场、向上解析延拓和频率域滤波等方法以及采用二维计算方法的不足,本文依据豫鲁皖部分地区(东经114°~116.5°,北纬32.5°~39.5°)的重力资料和浅部地质、物探资料,采用三维正演方法分别计算浅部各层密度界面产生的重力异常,并从布格重力异常中消除其影响,得到剩余深部重力异常;然后采用多次正演计算和异常曲面逼近的反演方法,求得该区地壳厚度的最佳分布。用重力反演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2倍均误差小于1公里。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对比,两者的起伏形态基本一致,相差一般不超过2公里。本文最后指出了震中位置相石油、天然气与地壳厚度的空间对应关系,并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应用重力资料估算东海冲绳海槽地壳厚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东海地区的重力资料,并参考在该地区进行的地震测深结果,应用线性公式估算了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分析了研究区地壳结构特征,根据与中国东部地球物理场、地壳结构的对比,指出东海大陆架地区应是中国大陆的自然延伸.对冲绳海槽的地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指出冲绳海槽应该为东海大陆架的自然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