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新疆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近50a来,新疆气候变暖、降水增多的趋势明显,并将持续到21世纪末.新疆生态环境系统的总体特征是:水资源是新疆生态环境的核心;形成了山地、绿洲、荒漠三大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有效利用率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很大潜力.在全球和新疆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新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防灾减灾形势更为严峻,而且绝大部分冰川退缩,并呈加速减退的趋势;但因气候变暖的同时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呈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随之有所恢复与改善,加之新疆又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因而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直接的、近期的负面影响,在新疆的表现比世界大多数地区要轻、要小.由于新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新疆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完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任重道远.基于以上评估结论,提出了三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风力发电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山地风电场,由于其所在的山区土壤抗蚀性低,且植被破坏后恢复难度大,在开发过程中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回顾了山区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影响风电场水土流失关键因子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山区风电场水土流失具有地域不完整性及扰动多样性的特点,道路施工区、风电机组建设区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呈现时空分布不均性特点,水土流失时段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且流失剧烈阶段主要发生在每年的降雨集中期;降雨是影响风电场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滑坡稳定性系数在降水期间急剧下降,降水入渗作用促进了边坡变形破坏向不利的一面发展,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及边坡不稳;降雨侵蚀力指标与降雨量及雨强有关,按照获取气象资料的不同,目前主要采用月降雨量及日降雨量来分别估算降雨侵蚀力;在进行山区风电场水土流失强度预测时,将整个预测区域划分为4~6个单元,确定各预测单元工程扰动前、施工期、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采用类比法结合数学模型法预测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兴海县牧业气象和生态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兴海县草地生态系统现状,揭示了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除草地生境脆弱外,过度放牧、采挖药材等人为因素和气候暖干化、鼠虫害等自然因素是导致该县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袁育枝 《气象》1979,5(10):34-36
地表状况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地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十分明显。河北省山地主要属于太行山和燕山两系,成弧状分布。省内多雨带及暴雨中心基本上依山脉走向分布,强烈表现出山地对降水的作用。 山地对降水形成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第一,山地能产生局地环流,山谷风即是明显的例子。第二,气流遇到山脉被抬升。因此在暖湿气流盛行方向的迎风坡上,形成雨坡。背风坡则由于到达此处的气流的水汽含量已迅速减少,加上气流下沉的焚风效  相似文献   

5.
甘肃中部地区是全国经济贫困、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之一,林草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科学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造林育草,对中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观测站点稀少,直接获得制约林草成活生长的生态学指标很困难。我们在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处于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过渡和农牧过渡地带.这里气候干旱少雨,降水分布不均,植被覆盖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在这一地区种草养畜,实行草田轮作,农牧结合,是发展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本文仅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种草养畜农牧结合的气象条件研究,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7.
综述生态气象灾害定义、类型和特点,分析广西4种主要生态气象灾害的气候成因,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气象灾害现状与危害。气象因子是生态气象灾害产生、发展的重要自然因素,强降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是导致广西生态气象灾害的主要气象因素。近年来,广西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气象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入侵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8.
山地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水是影响自然环境基础的因子,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关于降水尤其是山地降水的空间特征研究对防灾减灾和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山地降水中地形的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认为:对山地降水空间特征的研究必须结合数据本身的特点和空间特性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必须把随机插值方法和确定性方法结合起来,要想进一步减小误差,需要更多的降水数据和更为精准的地图数据。  相似文献   

9.
地形对降水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章淹 《气象》1983,9(2):9-13
降水出现的地点、强度与时间,除与天气因素有关外,还显然受到地形的影响。许多地方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比如有的地方,暴雨较多,常为强雨中心所在,例如:在台风进袭我国东海时,浙江山地的庄屋与化龙,就常出现暴雨;我国不少著名的山峰,如黄山、庐山、峨眉山、幕阜山、五台山等等常为暴雨中心所在。而在另一些地方,往往相对降水较弱,例如冷锋移来时,  相似文献   

10.
1引言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湿沉降);科学家把pH值大于7.0的降水叫"碱雨"。由酸雨引起的环境酸化是本世纪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全球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系统(如农物、土壤、水体、森林等)的危害,以及对各种材料的腐蚀,甚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李林  朱西德  周陆生  汪青春 《气象》2004,30(8):18-22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 1 96 2~ 2 0 0 1年 4 0年来三江源地区 1 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 ,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近 4 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 ,同时 ,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浙江省气象局13个酸雨观测站观测的降水pH值和降水电导率数据,分析了2010—2021年浙江地区的酸雨污染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浙江省酸雨污染逐年减轻,降水pH值总体上在逐渐上升,酸雨发生频率在逐年下降,至2021年全省平均降水pH值达到近10 a的最高值5.29,酸雨发生频率降至40%。酸雨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较轻、冬季较重。对比浙江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排放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以及2020年疫情管控期间浙江的酸雨污染特征表明,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是缓解酸雨污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引言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雹等。酸雨是因为人类活动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导致的区域降水酸化的一种污染现象,对公众健康、工农业发展、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大气降尘是指从大气中靠重力作用自然沉降到地面的颗粒物,其直径一般大于10μm,是开展较早的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及雷达拼图以及NCEP分辨率为1°×1°的再分析资料,对浙江和山东两个区域不同的极端降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极端降水表现出“高效”的热带降水系统特征,山东极端降水是一次长时间,中等强度的“大陆锋面型”降水。台风近海对称性和对流明显增强;同时,其西北行移速较同期台风偏慢,导致行进方向上长时间受螺旋雨带影响;受超强台风厚实云墙影响,登陆前后浙江等地风雨激增;另外,双台风及沿海山地地形对浙江降水有增幅作用。而山东地区主要受台风北侧稳定维持倒槽和西风槽结合影响,出现极端降水。敏感性分析发现山东降水和台风“第一象限”低层偏南急流强度相关性好,而台风环流持续维持、高度场的密集梯度及降水的潜热反馈共同导致低层急流(>20 m·s-1)长时间维持;同时,西风带高空槽和台风倒槽势力相当,形成稳定“锋区”;锋前多条带状对流持续向北发展,形成“列车效应”;后期冷空气侵入台风中心后山东北侧依然维持较好环流配置。上述条件共同维持了山东地区持续性的较强“锋面降水”。副高、西风槽及台风环流的强度对比是本轮台风降水预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是亚热带山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地处北、中亚热带的浙江山地为例,对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利用上如何提高山地多种经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等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高登义 《高原气象》2007,26(6):1305-1310
在我国藏东南地区,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相交,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穿流于其问,这种特殊的地形条件具有的屏障和水汽通道综合作用对降水分布和气候自然带分布带来特殊的影响.屏障作用阻挡了西南季风的暖湿气流,带来山脉两侧(南北向或东西向)降水和气候自然带分布的巨大差异;同时,在该区,山地屏障作用与水汽通道作用同时存在,两者综合作用形成了特殊的降水和气候自然带分布,为形成人类的理想天堂一大香格里拉地区做出了自然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高原边缘山地各种类型降水的雨滴谱资料,分析了山地降水出现的频数、降水持续时间和降水云的单体结构。分析指出: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呈上凸和下凹形状偏离。雨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滴浓的变化,而与雨滴最大直径关系不大。用Joss谱型因子分析得知高原山地降水的大部分瞬时雨滴谱呈上凸形状。这为雷达测雨的Z-R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水分亏缺的现状,并指出造成我区水分亏缺的原因是:自然降水总量少且分布不均,降水变率大。由于气候变暖、太阳辐射强,蒸发大,加剧了干旱化的趋势。同时探讨了水分亏缺对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重庆岩溶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生态系统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与盖度成为岩溶环境中最重要、最敏感的自然要素。介绍了以重庆岩溶地区为对象,利用气象和NDVI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多年平均水平上,气候对重庆岩溶植被生态系统起着比降水大的作用;在植被生长的年际变化方面,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生长起着大致相反的趋势。(2)年际变化方面,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生态系统的生长起着大致相反的作用。一般来说,气温与NDVI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3)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较大,近20 a来,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可为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全球山地冰冻圈变化、影响与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冻圈是高山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着全球约10%的人口。近几十年来,冰冻圈变化对山区和周围地区的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海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指出,过去几十年全球高山区气温显著升高,使山地冰冻圈发生了大范围显著退缩。观测到的山地(特别是低海拔山区)积雪期缩短、雪深和积雪覆盖范围减小;冰川物质持续亏损,其中全球最大的冰川负物质平衡出现在南安第斯山、高加索山和欧洲中部,亚洲高山区冰川负物质平衡最小;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厚度减薄,地下冰储量减少;河、湖冰持续时间缩短。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山地冰冻圈在21世纪仍将呈继续退缩状态。到21世纪末,低海拔山区积雪深度和积雪期将减少,冰川物质损失继续增加,多年冻土持续退化。冰冻圈变化已经或将改变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并对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应对山地冰冻圈变化应从管理和优化利用冰冻圈资源、加强冰冻圈变化灾害风险的有效治理、增强国际合作及公约制定等适应策略着手开展,增强适应能力,从而有益于推动山地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