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2005年夏季采集于海南岛洋浦湾的B1168柱状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测试,并利用同位素比质谱仪,对其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连续提取法提取了沉积物中的生物硅(BSi),并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测量。通过对上述生源组分与粒度间相关性以及人类影响因子的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含量的影响及生源组分的粒度效应,结果表明:从B1168柱状样品的45 cm处起至表层,人类活动明显影响了生源组分的含量,除此之外,生源组分含量还较显著地受粒度控制,沉积物组分的粒度越小,生源组分的含量则越高,但是当沉积物粒径小于0.5μm的时候,TN和BSi含量与其粒级含量的相关性变弱。φ5粒级与各生源组分的含量均呈弱相关,这一结果与该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与TOC、TN含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对采集自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生源硅含量(BSi)测定。BSi的测定采用了7h的碱液连续提取法以校正样品中粘土矿物非生源硅的溶出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渤海和黄海沉积物类似,研究区域沉积物BSi含量也处在较低水平(<0.5Si%),沉积物中所含有的陆源粘土矿物也使SiO32?在间隙水中的浓度(<250μmol/L)远远低于纯BSi的溶解度。沉积物中含氮量以及N/BSi摩尔比等指标随深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反映了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在早期成岩过程中的降解,并且N比BSi降解得快。沉积物中δ15N值与含氮量、N/BSi摩尔比等指标都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显示在早期成岩过程中,与14N相比,15N更容易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此外,在沉积物10—15cm深度处,发现含氮量、N/BSi比值等指标异常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修坝、台风等偶然事件对沉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实验室培养法在原位温度和溶氧条件下测定了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并探讨了相关环境因子对界面交换速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表现为从沉积物向水体释放,其交换速率在947~4 889 μmol/(m2·d)范围内,平均速率为1 819 μmol/(m2·d)。表层沉积物中叶绿素a(Chl a)和总有机碳(TOC)是影响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交换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表层沉积物的含水率(φ)、生源硅(BSi)和粘土含量以及间隙水中溶解硅酸盐(DSi)对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也有重要影响。由此可推知,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硅的交换速率主要受生物活动和溶解-扩散双重过程调控,而表层沉积物粒度与底层水体中DSi对胶州湾硅的释放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三亚湾氮磷比值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根据2000年4月-2001年4月的监测资料,采用Justic等建立的评估海水营养盐化学计量的限制标准,讨论了三亚湾氮磷发布及基对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出现率。结果表明,该湾复、秋季由N限制转变为入冬后由P限制,Si的限制可能性很小。取原海水添加营养盐(不同比值)进行室内藻类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观测资料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以烟台四十里湾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6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探讨沉积物中生物硅对内湾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污水排放区、垃圾倾倒区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71%和0.78%),对应上层水体的富营养化;航道区生物硅含量很低(平均值0.37%),与航船扰动造成的低生产力状况符合.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较好地反映了上层水体的浮游植物状况,并与上层营养盐浓度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沉积环境能够明显影响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沉积和保存.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外已经建立的几种生物硅的测定方法进行简要的评述,并详细地对内湾沉积物中生物硅化学提取法的条件选取进行实验探讨,对低生物硅含量的内湾沉积物测定提出了较优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7~8月,2005年7月及2006年8月分别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区5个测站进行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限制船基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区浮游植物营养盐的限制状态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氮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与上升流的存在与否无关;磷的弱限制偶尔会发生,这与涌升水的N/P比值有关.而硅只有在近岸上升流区形成高氮和磷的补充情况下偶尔才会产生微弱限制.在陆架外缘区,浮游植物限制状态较稳定,表现为受N的限制为主导的N、P的共同限制,P限制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黄、东海柱状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东、黄海2 0 0 0年10月和2 0 0 1年5月2个航次所获得的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在单点提取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提取方法,利用斜率校正法扣除非生物硅的干扰,测定了东、黄海柱状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从整个东、黄海海域来看,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含量<1% ,属于低含量海域;讨论了沉积物样品处理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海区柱状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叶绿素、水体中硅酸盐、叶绿素、N/P比值等生态要素与沉积物中生物硅分布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于2016年11月在福建东山湾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 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重点揭示了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 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 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共鉴定甲藻孢囊22种, 包括自养型14种和异养型8种, 优势种为原多甲藻孢囊。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 为1.70~2.38之间; 均匀度指数(J)为0.64~0.84。孢囊密度介于70.6~136.4个·g-1, 平均为107.2个·g-1, 在漳江口和八尺门海域较低。东山湾表层沉积物中较高的异养型甲藻孢囊百分含量(平均75.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体中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及富营养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本研究分析鉴定出7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 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 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孢囊复合体、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 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环胺藻毒素(azaspiracid, AZP)潜在原因种环胺藻(Azadinium sp)、产生鱼毒素的哈曼褐多沟藻(Polykrikos hartmannii)以及赤潮藻类Barrufeta bravensis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acuminate)。整体来说, 这些有毒有害藻类的孢囊密度较低, 但具刺膝沟藻在某些站位的高密度出现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孢囊是甲藻生活史中特殊的休眠阶段,被认为是赤潮发生的种源。于2018年4月采集了福建福宁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对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揭示有毒有害甲藻孢囊的分布;同时测定了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含量,以揭示孢囊分布与生源要素的关系。共鉴定甲藻孢囊25种,其中别什藻(Biecheleria tirezensis)孢囊占据优势。孢囊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偏低,为2.06~2.34;均匀度指数(J)为0.71~0.81。孢囊密度介于178.6~386.3 cysts/g (以干重计,下同),平均为286.0cysts/g。孢囊密度高值区位于水深较深、沉积物颗粒较细的长表岛外海域,而低值区则位于长表岛至海尾角的近岸海域。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分析鉴定出9种有毒有害甲藻的孢囊,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原因种奥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ostenfeldii)和链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孢囊复合体、goniodomine A原因种平野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hiranoi)、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原因种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产生鱼毒素的哈曼褐多沟藻(Pheopolykrikos hartmannii)以及赤潮藻类Barrufeta bravensis、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acuminata)和垂裂莱万藻(Levanderina fissa),其中Barrufeta bravensisGonyaulax spiniferaScrippsiella acuminata的孢囊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勇  焦念志 《海洋科学》2002,26(4):8-13
于1998年8月、11月、1999年2月 ,在胶州湾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初步研究了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添加的时间响应效果。分级叶绿素a的结果显示 ,网采浮游植物(netphytoplankton ,简称net ,20~200μm)对同时添加氮(N)与磷(P)营养盐有最明显的响应 ;1998年8月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 ,简称nano ,2~20μm)对铁(Fe)或N +P的添加有比较明显的响应 ,在1998年11月与1999年2月则几乎无营养盐限制nano 的生长 ;1998年8月与1999年2月超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 ,简称 pico ,<2μm)对N +P或N的添加有较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以2000年夏季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域(女姑山)的现场调查为基础,结合前3年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对该海域夏季营养盐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东北部典型养殖海域夏季表层水体各种营养盐含量高于胶州湾全湾夏季及全年的平均值,铵氮是总溶解态无机氮的主要组成形态,硝态氮次之。该海域的环境因素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相关分析显示:叶绿素a与pH及DO呈显著正相关,与PO4、SiO3、NH4、DIN呈负相关。通过分析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发现,该海域各种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无机氮不会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磷酸盐有限制的可能性,而浮游植物生长受控于硅酸盐的几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营养盐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初步模拟现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勇  赵澎  单宝田 《海洋科学》2002,26(10):55-59
于1998年8月至1999年2月,有胶州湾采用现场添加营养盐的实验方法初步研究了硝酸盐,磷酸盐,铁,硅酸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分级叶绿素a的结果显示,在1998年夏季,氮(N)或单独,或与磷(P)同时限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在1998的秋季则可能是N与P共同对浮游植物群落产生调控作用,而在1999年冬季,硅(Si)则是首要的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14.
胶州湾口内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定点观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于1983年11月-1985年11月利用黑白瓶测氧法研究了胶州湾东南部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内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是0.10-2.82g/(m^2.d)碳,年初级生产量的平均是206g/m^2碳,夏半年(5-10月)的初级生产量平均占全年生产量的73.45%,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有效太阳辐射能的平均利用率是0.64%,初级生产力与水温,日太阳辐射能等均呈明显的正相磁,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春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研究了2009年春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47属74种,平均细胞丰度为827.77cell/m 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湾内高于湾口,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则为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差异。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显示胶州湾东北部浮游植物群落较西南部更加均匀稳定。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冬季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2010年冬季胶州湾23个大面站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4属69种,平均细胞丰度为222.8cell/m L,其中硅藻在物种数量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扭链角毛藻Chaetoceros tortissimus、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ldii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调查期内浮游植物表层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为北部高于南部低,而垂直分布则为上各水层之间细胞丰度相差别不大。表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较大,分布显示胶州湾深水区东南至湾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更加均匀稳定,而近岸区可能受海冰影响情况较复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浮游植物数量长期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4,他引:18  
应用分光光度法对 1 991— 2 0 0 2年 1 1月胶州湾浮游植物现存量 (叶绿素a含量 )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 ,胶州湾叶绿素a年平均含量为 2 0 9— 5 70mg/m3,多年平均为 ( 3 47± 1 92 )mg/m3,年际间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 ;在平面分布上 ,胶州湾西北和东北近岸海域含量较高 ,湾中部和南部海域较低 ;胶州湾叶绿素a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 ,冬季 ( 2月 )平均含量为 ( 4 72± 3 1 5 )mg/m3,是一年中的高峰 ,夏季次之 ,平均含量为 ( 4 33± 2 5 7)mg/m3,春季平均含量为 ( 2 78± 2 43)mg/m3,秋季平均含量最低 ,仅为 ( 1 95± 0 80 )mg/m3。胶州湾浮游植物粒级构成为 :小型浮游植物 ( >2 0 μm)平均占 35 8% ,微型浮游植物 ( 2—2 0 μm)平均为 5 1 3% ,超微型浮游植物 ( <2 μm)平均为 1 2 9% ;不同季节和海域粒级构成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海洋浮游藻类冬季光合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量了胶州湾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光化学淬灭以及非光化学淬灭,通过显微镜镜检获得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丰度结果,结合相应的环境因子,对胶州湾冬季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光合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胶州湾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与潜力,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保持在0.69左右,光能利用效率大部分处于0.2—0.3之间,快速光曲线十分典型,当光强超过1000μmol/(s·m2)后依然能保持较好的光合活性,光化学淬灭值较高;当光强超过1500μmol/(s·m2)后,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开始下降,实际光量子收益达到最低,非光化学淬灭升高,此时海洋浮游植物将光合机构吸收的过量光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掉,有效地保护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的光合器官不因高光强的照射而受到损伤。冬季大部分时期胶州湾浮游植物丰度极低,但是湾内浮游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活性,加上相对稳定的水文、生物等环境以及较丰富的营养盐和相对有利的营养盐结构,是推动冬季浮游植物高峰期出现的关键生理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周年变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根据2003年5月—2004年4月逐月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调查研究,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的高峰,平均为835.72mgC/(m2.d),春、秋季次之,分别为286.00mgC/(m2.d)和247.81mgC/(m2.d),冬季最低,平均为102.27mgC/(m2.d)。初级生产力平面分布特征为:夏季高值区一般位于湾西北部和东北部近岸水域,秋季至次年春末的高值区一般位于湾东北部近岸水域,湾中部和湾口海域较低。湾外海域除夏末秋初与湾中部水平接近外,其它季节比湾中部和湾口低,呈自湾内向湾外递降的分布趋势。6月下旬记录到7213.48mgC/(m2.d)初级生产力的最高值,位于湾东侧近岸,该高值持续时间很短,在时间上恰巧对应于一周前的一次强降雨过程。温度是影响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系统分析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81年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胶州湾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发生改变,洛氏角毛藻、密联角毛藻、波状石鼓藻、叉角藻与梭角藻等成为近5年来新的优势种。胶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