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恒星起源于一团充斥着气体和尘埃的星云,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星云本身的引力大于气体产生的压力时,引力收缩使星云不断地快速旋转、坍缩、加热升温,于是便形成了恒星最初的模样——原恒星。在恒星演化中,恒星的初始质量和化学丰度决定了它生命周期的长度.  相似文献   

2.
硅酸盐是宇宙尘埃的主要成分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演化晚期恒星中就曾发现硅酸盐尘埃的辐射特征,并且与实验室无定形硅酸盐的光谱特征非常吻合。到20世纪90年代,演化晚期恒星中的结晶硅酸盐特征首次在ISO卫星拍摄的光谱中探测到,其后随着更多的红外空间天文台(Spitzer、Herschel等)的发射,发现了大量具有结晶硅酸盐特征的恒星,尤其是演化晚期恒星,几乎涵盖了演化晚期的各个阶段(红巨星、渐近巨星支星、原行星状星云、行星状星云、红超巨星等)。结晶硅酸盐尘埃的特征广泛分布在10~70μm波长范围内,表现为多个丰富的谱带。阐述了演化晚期恒星中结晶硅酸盐尘埃的发现、谱特征、观测特性、结晶度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任俄1万班叭.班认W万1万仰(户)畅(户)鲡(娜)从(dB)4心J Zn己心」,几‘.二,二‘且0一一一一一一0.8一1 .5一0.8一0.8一0.5一石月J只︶O夕心」nU‘.二0 nU nU一一一一一户0 nU nUO口6 ..…2 2 2 24一一一一︸‘︺n︸00︵鱿甘nU ..….几,几八甘nU,A一一一一一1‘O沙7门了0 ..…,几nU nU nU,l一一一一一‘.二n,O口心J月f‘且nU nU‘.二2︸︸︸一+一0.7一0 .5一0 .5一0。4一2。4一0.7一0 .5一0.6一0 .8一7 .gE 一0 .5 ~0 .7 一2.3一3.2,+2.4 一1 .4口、甘俄甘口且ZC甘0 nU‘1 42 ︸一一一一,产4‘10口矛O ..…nU八U‘.盆2‘11 ︸一︸…  相似文献   

4.
开会时间开会地点会议主席超新星遗迹与星际介质的相互作用天体物理和实验室等离子体紫外 和X射线光谱学共生现象太阳和值星耀斑天文学教学特殊红巨星的演化1987.6.9一拐1987.9.9一11加拿大,Pertieton法国,Beaulieusur· Mer波兰,TorunT .L.Laodeeker(加)F .Bely一Dubau(法)1987.8.18一21M .Friedjung(法)A .Woszezyk(波)1988.8.15一19B.MM .Haish.Rodo一la1988 .7 .27一30J .R .Perey(美)(意)(加)1988 .7.27一29H.R.Johnson(美)107大陵五恒星演化的大气诊 化学特性,质童 仁1,一月工,曰口J月甲曰﹄乙U︸ J卜一八U几U八U nU nU…  相似文献   

5.
过去50年的研究使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可以将我们银河系比拟为一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巨大的分子云凝聚成恒星,恒星戏剧性地死亡时将在其内部锻炼出来的许多化学元素抛撒到广大的星际空间,从这样的星云遗迹诞生出新一代的恒星,而于众多恒星之中,至少在有一颗距银心2.5万光年的恒星周围出现了能够仔细思考我们星系的结构和演化的智慧之人类。  相似文献   

6.
渐近巨星分支恒星 (AGB星 )是一种晚期演化恒星 ,它是恒星作为以核反应释能为发光能源的天体的最后演化阶段。AGB星阶段的恒星具有许多有趣的性质 ,如很大的质量损失率 (因此形成很厚的拱星尘埃气体包层 ) ,光变 ,热脉动 (或He闪耀 ) ,强的红外超量发射 ,分子脉泽发射等 ,弄清AGB星的演化规律是研究恒星演化理论的重要任务。目前人们所知道的AGB星的演化图景是 ,恒星经过漫长的主序演化之后 ,将经过红巨星 (RGB)阶段 ,然后才进入AGB阶段 ,在其演化过程中AGB星的光度和质量损失率要逐渐增大 ,它的光变周期也逐渐变长 ,在其中心星经历了一系列的由He核反应不稳定性引起的热脉动之后 ,它的质量损失很快停止 ,恒星开始向行星状星云 (PN)演化 ,最后行星状星云将会变成一个白矮星 ,这将是许多初始质量不很大的恒星的最终结局。OH/IR星阶段是AGB星演化的一个阶段 ,OH/IR星是那些质量稍大的恒星在AGB阶段后期演化而成的天体。现阶段人们对OH/IR星的具体演化过程还知道得很少。我们利用了球对称包层中的尘埃辐射转移模型来研究OH/IR星的演化性质 ,并且收集了尽量多的具有可靠距离的OH/IR星来研究他们的光度和质量损失率的演化性质。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 ,我们主要讨论了OH/IR星在远红外双色图中的分布规律 ,还发现  相似文献   

7.
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天体的起源和演化是天文学中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为例,自从康德在18世纪中叶提出第一个星云假说,二百多年来,至今已有多种假说问世,但仍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被普遍接受的学说。虽然,恒星的起源和演化的研...  相似文献   

8.
冯磊 《天文学报》2021,62(3):28
提出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模型---星云中继假说, 它是宇宙胚种论的修改版本. 在这个模型中, 作为宇宙``种子''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太阳系的前身恒星系统中的生物化学过程, 并且在前身恒星死亡后充满整个原太阳星云. 地球生命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阶段: 太阳前身恒星的原始生命起源, 原太阳星云时期和太阳系形成与地球生命时期. 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推论是原始生命(或其后裔)以及它们的化石存在于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之中.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新模型—星云中继假说,它是宇宙胚种论的修改版本.在这个模型中,作为宇宙"种子"的原始生命起源于太阳系的前身恒星系统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并且在前身恒星死亡后充满整个原太阳星云.地球生命的起源可以分为3个阶段:太阳前身恒星的原始生命起源,原太阳星云时期和太阳系形成与地球生命时期.这个模型最主要的推论是原始生命(或其后裔)以及它们的化石存在于太阳系内各种天体之中.  相似文献   

10.
猎户座大星云以及和它相联系的 O 星协和 T 星协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猎户座大星云似乎是最丰富,并且离我们最近的大质量气体麈埃星云之一,其中有种类极多的各种恒星.猎户座大星云区的变星非常富有 T 星协的特征,而且数目非常多,因此不止一次地成为观测对象.但是,如果不算猎户座 T 星,则这些变星中还没有一个具有比较长时期的、数量足够多的观测资料.从巴连那果的巨大研究可以看出,对于某些恒星,他本  相似文献   

11.
行星状星云是研究恒星演化、星际介质与星系化学形成历史与演化等问题的重要探针。距离是行星状星云的基本物理参数,对研究其大小、光度、电离质量、形成率、空间密度和在银河系内的分布等性质至关重要。河内行星状星云距离的研究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其测距结果的准确性普遍偏低,仅有31颗距离的不确定度在20%内。概述了行星状星云测距的9种主要方法,即:三角视差法、星团成员法、膨胀视差法、分光视差法、红化方法、Na D线吸收法、中心重力法、统计方法、运动学方法。着重介绍运动学测距法,用于测量受银道面上消光严重或没有可观测中心星但射电较明亮的行星状星云距离,为将来进一步的测距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TA【JATC)一Ul℃(JATC)2002年7月叨D(牌)TA(NISC)一Up以NISC 3加+ (脾)142 138 138 143141nU nU nUC甘05245652457524585245952460月且2内J4气︸43科45 4854‘.几月.几曰1几,几,几n﹄n甘n甘nU nU5从615246252463524645246553 55 51 5553.立‘.几,几,人‘上nU八U介U︸U︸U5246652467524685246952470了﹄U勺曰nU月l月J,‘‘.二内J月啥,J,人11,1‘.几,人弓.几‘IL,L ..1 ..1介UC︸nUC甘n︸524715247252473524745别75 ..…nU﹃U八U几11︶几”一524765料77524785247952480150 151 152 158157 ..…﹃UO介U︸Un甘5科81524825…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吸秘盘理论与天文观测结果,给出一个恒星在星云盘中形成的模型.通过计算角动量方程,获得了质量定常分布ρ(r)~r_(-β)(β=0,1,2)时的一般性解.对1M恒星的数值解表明:恒星在转动磁化的星云盘中形成时,角动量确实发生了巨大转移;并且,β=2的解能较满意地解释太阳系的角动量奇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有迹象表明,实际上所有的中、高金属度恒星都环绕着某种东西。天文学家是通过观察恒星膨胀的气体遗迹得出这一推论的。以色列海法大学索科尔认为一颗濒死恒星在经历红巨星阶段后抛射的行星状星云的形状揭示了它的轨道伴星的大小和本原。 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最漂亮的  相似文献   

15.
叙扣3年 2月 日 开始51’A只几,(Ul,)牙恢1万反伙班叭叨万廿州四)畅(间娜(件)△人(dB) 一3 .15 .6,+5 .3 一3 .9 一2 .5 一2 .6笼甘月J,奋月JQ口2︵洲︸,孟‘二0一︸一一一︵吕7 4Q产7心几一0 .1 nU几U︸一︸︸︸似10033301530夕泊以肠结束级到ENDI侧lP(UT)“汾了口1十O夕阳3+似411肠101O,311一‘U一吕傀甘气曰尾」口.几﹃月,比J户、口色︺J决U nU nUn︸nU‘01‘U内‘2傀曰心几门二曰.几47勺甘O产沙b户O口t口只U︸11︶n︸一一一一一3 4 SE 834月兮OJ︸UZ一一一一一4 40,70产勺︸月J 2 nU nU一一一一一 +一+内石内石丹J‘.二…  相似文献   

16.
理论家在数十年前就预言新生的恒星被旋动的尘埃和气体盘环绕着。1992年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猎户星云中有几颗幼年恒星有星周盘证实了这一预言。最近,两个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哈勃望远镜拍摄了金牛座恒星形成云里的几十颗年轻恒星的照片。由于金牛座星云距地球仅450光年,比?..  相似文献   

17.
TA【IATC)一Up以JATC)TA《NISC)一Up以Nl习C) 3加+20(左年5月人习D(牌)47科4343曰且叼二‘.孟,几nUC甘0︸U nU5239552396523975239852399月工2飞甘4‘J愧口月J丹J‘.10于14 14 14 1415nU nU on︸介“︸524005从015别025240352404O廿00矛‘.﹃内J 877嵘J月t护OQJ户07一U 13七J心曰户Ot矛.3 4q曰4 4 4 4 4 4 4 4 4 44蜀口5 5 5 55‘工,几,互峭上‘且,几‘.二,几‘.二,且曰.几‘.几,且月.几‘.二,几t几,几心几‘.几 ..............……n甘n︸0 nU nU 0 nU八U nU︸U CU月U on甘n︸︵“︸0 on甘n甘524055从065加07又M0852409…  相似文献   

18.
恒星的自转 ,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 ,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 ,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 ,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 ,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 ,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 ,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将是二维模型 ,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 ,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 :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 ,密度 ,压强 ,光度 ,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 ,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 (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 ,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 ,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 ,有以下变化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 ;辐射温度梯度变化 ,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 ;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 ,我们研究了中 ,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 (又称为蓝回绕 )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  相似文献   

19.
TA(J八江℃卜UpC《JATC】么刃3年2月如幻D(脾)TA(Nn犯)一Ul亡《NI习C 3七+ (脾)哪晰晰049哪0 nU nU 0 nUS场7152672S场735267452675,几2傀J4咤」脚047050咖052nU nU 0 nU的U5267652677戈场785267952680051046哪046043nUO民Un甘nU5刀招15刀沼25别铭3526845创沼5041 040 039 037035nU 0 nU几U几U5别诏65刀诏75刀沼85刀如952690033 031 030 028028︸”︸n︸nU八UO5269152692526935269452695029咖叨血”︸氏U nU526%5269752698夕0 7.六吕O沪︸U月.12内J Jt‘J户O,.八吕O了︵”一‘1,自飞甘4哎以尹0 11 lx曰 1 11111 11112 22…  相似文献   

20.
恒星形成星系的恒星形成率与其恒星质量的相关关系被称为恒星形成星系主序关系,是描述星系演化的基本关系之一。准确测定不同红移处主序关系的斜率、弥散和零点能够对理解星系恒星形成活动的演化及其物理过程提供关键的观测限制。已有的研究揭示,恒星形成星系的整体恒星形成率从z■2到z■0下降为原值的1/30,气体消耗时标却由5亿年增至15亿年;主序关系的斜率在大质量和小质量星系段有变化,反映出决定恒星形成活动的物理过程有系统差别;而星系可能经历多个阵发性的恒星形成爆发活动,有助于更好地解释主序关系的弥散。随着观测能力的提升,对高红移宇宙(z■1~3)的恒星形成星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恒星形成星系主序关系的特征随红移的变化规律为理解星系演化提供关键的观测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