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位于甘肃西成多金属矿集区北部、吴家山背斜北翼,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安家岔组海相碳酸盐-碎屑岩建造体系中。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成矿可划分为沉积和接触交代热液两期,后者又分为干矽卡岩、湿矽卡岩、石英-硫化物和碳酸盐岩4个阶段。矿石矿物元素分析和蚀变矿物绢云母的40Ar-39Ar测年实验结果表明:沉积期黄铁矿(Py1)As质量分数和S/Fe(原子比)值出现完全相反的分布趋势,说明As主要以类质同象取代S,富集在沉积的黄铁矿晶格内;根据黄铁矿(Py1)的S/Fe值(2.009~2.059,平均为2.037)、闪锌矿(Sp1)的S/Zn值(1.059~1.101,平均为1.079)与Fe的质量分数(1.56%~3.64%,平均为2.56%),说明沉积成矿过程富硫(S2-)、锌(Zn2+)而贫铁(Fe2+)。总体表明沉积成矿期成矿环境为低还原硫浓度,细菌通过还原硫酸盐而成矿。接触交...  相似文献   

2.
甘肃成县庙沟—大沙湾铅锌矿区位于西秦岭多金属成矿带西段的西成铅锌矿田内,矿区的铅锌矿化受安家岔组条带状大理岩化灰岩和条带状大理岩的控制,喷流沉积(成岩)作用是成矿的主要因素,为喷流沉积的SEDEX型矿床,同生沉积特征明显,具热水沉积特征,发育有硫化物岩、重晶石岩、硅质岩等。预测靶区为马蹄沟一带近EW向岩相突变带。  相似文献   

3.
甘肃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位于西秦岭多金属成矿带内的西成矿集区,为矿集区内重要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体赋存在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的白云石化大理岩及石英片岩中,其成因认识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分歧集中在是同生还是后生。文章对不同成矿阶段的闪锌矿,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测定Zn同位素组成、采用激光剥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测定S、Pb同位素组成,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并分析矿物沉淀机制,为深入理解矿床成因提供新的精细证据。研究结果显示,Ⅰ、Ⅱ、Ⅲ三个成矿阶段闪锌矿的δ66Zn分别为0.08‰~0.29‰,平均0.20‰;0.19‰~0.37‰,平均0.30‰;0.36‰~0.37‰,平均0.37‰。其中,Ⅰ阶段的闪锌矿δ34S值为20.9‰~26.1‰,平均24.4‰;Ⅱ阶段的闪锌矿δ34S值为12.2‰~21.9‰,平均19.1‰;Ⅲ阶段的闪锌矿δ34S值为18.2‰~24.7‰,平均21.5‰。3个阶段的矿石矿物Pb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206Pb/204Pb为17.922~18.013,207Pb/204Pb为15.567~15.647,208Pb/204Pb为37.990~38.266。δ66Zn同位素值显示,成矿金属早期来源于围岩海相碳酸盐岩,由于混合了岩浆热液或者是瑞利分馏作用,在成矿作用中后期δ66Zn同位素逐渐上升。δ34S同位素值显示,早期硫源主要为地层中的硫酸盐,中后期的δ34S同位素值降低,可能是成矿流体中岩浆热液中的S2-成分逐渐增多导致,闪锌矿为硫酸盐通过TSR反应沉淀成矿。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并混入了部分古老的变质基底的成分。笔者研究发现,厂坝-李家沟铅锌矿的成矿机制为不同来源的流体混合,随着pH值、成矿流体的温度发生变化而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4.
兰坪县金顶铅锌矿体主要赋存在一个封闭的构造体系当中,早期经过成岩成矿阶段的初步富集,晚期弯窿构造形成过程中矿物质再次富集,形成了一个陆(湖)相热水沉积超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在高压热水实验条件下,利用有机流体和无机流体对秦岭洛坝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中的硅化灰岩、千枚岩、硅质岩和生物碎屑灰岩进行了Pb-Zn元素的驱替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囤压和驱替压力条件下,流体对成矿元素的迁移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围压由45 MPa→15 MPa→9.8 MPa的条件下,千枚岩在无机流体中Pb,Zn的淋滤率由0变为0.019%,4.1%和12.21%,0.15%;在有机流体中由0变为0.278%,4.524%和12.37%,0.19%;淋滤率表现为增涨的趋势;碳酸盐岩在无机流体中Pb,Zn的淋滤率由0.034%,0.02%变为0.53%,0.45%;在有机流体中由0.049%,0.03%变为0.53%和0.45%,Pb-Zn的淋滤率均有上升的趋势;围压和驱替压力的降低有利于流体对铅、锌成矿元素的迁移.有机流体较无机流体更易于活化迁移铅、锌成矿元素.4种岩石类型的淋滤率分别是:对Pb是硅化灰岩千枚岩硅质岩生物碎屑灰岩,而对Zn是硅化灰岩硅质岩生物碎屑灰岩千枚岩.硅质岩、硅化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与千枚岩在矿床的形成中可能分别起到了矿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贵港—平南铅锌成矿带的矿床产出特征、控矿因素等进行分析,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并指出在该地区寻找富厚矿体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云南罗平富乐厂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推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连廷 《云南地质》2014,(2):240-244
通过地层、岩性、构造、蚀变及物化探异常等方面,分析富乐厂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认为该区铅锌矿含矿层具有多层性,推测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应特别注重断层构造切割石炭纪地层之空间地段的地质找矿.  相似文献   

8.
可可塔勒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产于泥盆纪火山-沉积盆地内铅锌矿(可可塔勒)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构造以条纹条带状、块状、斑杂状为主,矿物成分相对简单,矿体直接容矿围岩为火山-沉积岩.矿床属火山-沉积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介于典型的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VHMS)和典型沉积岩容矿的硫化物矿床(SEDEX型)之间的过渡类型(一种新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其矿化特征与伊比利亚型矿床相类似.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研究认为:纳交系铅锌矿床赋存在上寒武统额顶组碳酸盐岩层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围岩和下伏地层,矿床就位于印支复背斜与多向断裂转折复合部位,受层位、岩性和构造的明显控制,具同生与后生成矿特点,属沉积-改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0.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西成矿田内发育一系列泥盆纪的喷流沉积型(SEDEX)铅锌矿床,甘肃徽县洛坝铅锌矿床就是其中的代表型矿床之一。它产于中泥盆统安家岔组焦沟层上部,矿体分布受洛坝背斜和南、北两翼断裂控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主要为纹层状、层状、浸染状、块状构造。经过详细的显微构造和SEM扫描电镜分析,鉴定出与喷流沉积有关的通道构造、淬火构造等。矿床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矿床赋矿围岩的Ba、As、Sb、B、Ag、Hg等喷流沉积指示元素值均较高,且两者均具有LREE相对富集、明显的Eu正异常和中等Ce正异常特征,对比表明,成矿流体中的REE主要继承赋矿围岩(硅质岩)。矿床包裹体及硫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温度为168~350℃,以中、高温为主;早期矿化硫化物的δ34S值(平均9.8‰)明显大于晚期矿化硫化物的δ34S值(平均5.6‰),说明后期改造作用中有地层硫的参与。综合研究表明,该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后期又受到海西期-印支期的叠加改造,并确定该矿床为秦岭后造山期板内伸展热水喷流的产物,最后建立了洛坝铅锌矿床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小娘坑锰铅锌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合区域资料,论述了发育于区内T1Xa层中的含矿角岩层系①及锰铅锌矿,是一套典型的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岩(矿),并探讨其成因机制。这种热水沉积岩-角岩层系是区域上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新疆塔木—卡兰古铅锌铜成矿带位于西昆仑与塔里木盆地的结合带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带。通过对含矿岩系的岩石化学、成矿元素、硫同位素、稀土元素的研究 ,并结合流体包裹体成分及H、O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分析 ,认为该成矿带可分为两种矿床类型 ,即砂砾岩型铅铜 (钴 )矿和碳酸盐岩型铅锌矿。二者为同一热卤水成矿系统的不同成矿阶段的产物 ,两类矿床可互为找矿标志。下部砂砾岩型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为Cu Co Pb Ag As(Ni Zn Cd) ,硫同位素组成表明富集轻硫 ,海底热液活动不强烈 ;上部碳酸盐岩型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为Pb Zn Cd As Ag Ba ,硫同位素分布具塔式结构 ,显示具海水还原硫和深源硫的混合来源 ,有强烈的海底热液活动。提出该成矿带的找矿目标应以上部碳酸盐岩型铅锌矿为主 ,同时应当注意下部砂砾岩型铅铜矿及其含铜砂页岩中钴的综合评价和工业利用。  相似文献   

13.
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大的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陕甘川"金三角"地区。金矿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与燕山期斜长花岗斑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本文对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构造岩进行了细致的显微构造研究,以期通过微观构造特征认识宏观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镜下观察表明断裂带内兼具大量的脆性与塑性显微变形,主要发育左行剪切,暗示该断裂为左行韧-脆性剪切带。断裂带内构造岩经历了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及低于绿片岩相的变质-变形过程,且断裂带内至少存在过三到四期构造变形,为断裂带曾发育"多期构造变形"提供依据。显微构造应力分析及岩层产状等密度图显示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NW-NNE,是对印支期以来多期主应力方位的综合反映。据亚颗粒法及动态重结晶法计算的成矿前古应力差值为128.6~95.8 MPa,成矿期古应力差值为74.9~69.3 MPa,成矿后古应力差值为65.8 MPa。综合分析认为中—晚三叠世以来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变质相相变为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低于绿片岩相,变形序列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区域主应力大小发生了大→小的转变,主应力方位经历了SN向挤压→NE向挤压→NW及SN向挤压的转换。安昌河—音坝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反映其经历了从深部到浅部逐渐抬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