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立明 《地球》2011,(11):94-94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地大物博”一直是国人的自豪。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水资源是四分之一,森林资源是九分之一……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面临的资源现状十分严酷。  相似文献   

2.
韩松 《地球》2013,(10):24-26
正自进入7月份以来,高温天气致使我国西南、西北多省市出现持续干旱天气。甘肃、云南、重庆等干旱严重的省市河流断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再度引起了人们对我国水危机的关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5,(7)
6月15日,迎来第三个全国低碳日,"低碳城市:宜居可持续的家园"是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今天的中国,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人均占有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28%,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低碳节能,势在必行。"低碳"是这几年的热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家居、低碳旅游、低碳交通……再到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低碳城市。低碳成为了国家和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也成了衡量环境状况的一个标准。那么,今天,你"低碳"了吗?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1,(7):31-31
内蒙古全区有耕地1.07亿亩,人均耕地3.9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倍,未利用土地资源数量大,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潜力和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8,(6)
正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中国现有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五十亿大关,为维持这么多人的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日见短缺,同时,由于人类某些违反自然规律的活动的加剧,又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因此,人口、资源和环境成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问题,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人口超过十一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从一些绝对数字来看,我国虽然也称得上“物博地大”,但奈何人口太多,按人口一平均,就变为“物薄地小”了。例如我国人均陆地面积只为世界人均陆地面积的1/3;人均耕地面积也大体与之相当;人均林地更少,只相当  相似文献   

7.
《湖泊科学》2009,21(2)
淡水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不仅是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也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而富营养化、有机物污染、生物入侵、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使淡水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进一步加剧了淡水资源的紧缺,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同时,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不仅影响到降雨和淡水资源的分布,还影响到淡水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变迁,因此如何应对全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成为未来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赵媛 《地球》2013,(11):82-85
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0,(2):27-27
淡水资源的短缺一直都是国际环境专家、科学家与政治家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根据联合周的一项统计,目前全球还有10亿人缺少干净的饮用水,而每天多达6000人因为缺水而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科学家通过最新技术证实海底之下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美国和欧洲科学家都在酝酿设计开发巨型钻探装置,以便深入海底之下抽取淡水,缓解全球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10.
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于依山傍水而居。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蓄积库,地表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90%都蓄积在湖泊里。湖泊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具有提供工业用水和饮用水、调蓄水资源,防洪、防涝和实施农业灌溉;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湖泊水陆系统循环,栖息繁衍水生动植物、涵养地下水、沟通航运、调节气候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环境变化影响到全球内陆淡水系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稳定.为促进各研究机构间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加深对淡水系统及其与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的了解,自1990年起,有关科学家在美国召开了几次会议,发起成立拯救淡水组织,其协调委员会执行机构附设在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提出当前淡水科学研究有三大主题:(1)淡水系统变化的机理及前景预测;(2)淡水系统管理,保护和维持;(3)淡水系统的恢复和持续稳定。已批准二个计划:(1)拯救淡水专题讨论会;(2)气候与陆面变化对淡水系统影响的个例研究。淡水系统的持续稳定需要全球的合作努力,拯救淡水组织正扩大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以便联合探求保护地球上珍贵的淡水系统和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王建燕 《地球》2011,(6):30-32
海水淡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淡水危机的战略选择。预计到2014年,世界海水淡化产量相当于一个泰晤士河,可解决2亿人口饮水问题  相似文献   

13.
段雯娟 《地球》2014,(7):76-79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大得惊人,但在经济上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却极为有限。尤其是最近50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需水量越来越大。随着水资源利用量的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出现了水危机,不仅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有关资料表明,最近20年世界总用水量的年增长率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00年,地球上所有的河水都将耗尽或因污染而不能使用,人类将面临水荒。面对严峻的形势,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宗纹  钟帆 《地球》2010,(3):16-19
2010年4月22日——第41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今年中国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确定“低碳生活“主题,旨在借助地球日活动平台.提高公众对资源国情的认识.普及有关科学技术知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地球目的意义在于坚信环境是一个全球性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保护生命线     
正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然而,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即便如此,我国在耕地使用上仍然存在粗放浪费的现象,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经  相似文献   

16.
张永强 《地球》2011,(11):16-17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耕地已经开发过剩,补充新的耕地已不现实。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是导致我国的耕地资源紧张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长江江豚,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这种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总是嘴角含笑的生灵,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她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数量比国宝大熊猫更少,在洞庭湖水域仅剩56头,是名副其实的"水中大熊猫"。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1,(7):40-40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江西地质状况复杂多变与人均耕地、高质量耕地以及可开发后备资源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矿产资源的保障形势严峻,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  相似文献   

19.
正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它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中,水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世界济经的发展,不少地区和国家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为每年2.8万亿立方米,实际可利用量约为每年8000亿~95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每年2300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亚洲银行有关研究表明,2030年中国预计有约700亿立方米用水缺口。我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21,(5)
正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地下水则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仅占全球水资源的6%,其中1/3为地下水资源。作为国家战略水资源的地下水极其重要,尤其在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往往支撑着工业、农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世界各地已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地下水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