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东生,1917年出生于辽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884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冈县回龙山镇。李四光1905年去日本留学,1912年又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系留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9年获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20年受聘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主讲岩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67名工程科技专家当选为新院士,我刊编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张建民教授和编委会委员、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1960年生,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张建民教授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抗震工程领域的教研  相似文献   

4.
正陈晓非院士:男,辽宁省本溪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院士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横向非均匀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发展了  相似文献   

5.
《地震地质》2001,23(1):1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 ,于 2 0 0 1年 1月 2 2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中国失去了一位卓越学者 ,广大科学工作者深感痛惜 ,以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科学大师的光辉生涯和非凡业绩。马杏垣先生 1919年 5月 2 2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8年加入由周恩来亲自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 ,同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 ,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应聘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 ,195 1年晋升为教授。 195 2年院系调整时 ,他转入北京地质学院 ,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务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他曾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0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马杏垣院士先后担任过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会”副主  相似文献   

6.
<正>陈晓非院士:男,辽宁省本溪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陈晓非院士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横向非均匀层状模型理论地震图的广义反射率方法,发展了模拟含任意起伏地形三维介质中地震波传  相似文献   

7.
在近日刚刚闭幕的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IUGG )第 2 3届大会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IUGG中国委员会副主席陈运泰当选为新一届IUGG执行局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夏军研究员当选为国际水文科学协会 (IAHS)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当选为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科学协会 (IAMAS)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吴忠良教授当选为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IASPEI)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乐肯堂研究员连任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  相似文献   

8.
《地球》2009,(5):45-45
李四光纪念馆建于1989年,原址是国家专门为李四光建造的住所。1962年李四光入住此地,这里是他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召开重要会议,与地质部、中科院领导商议工作:经常会见地质科研院校和科研队的负责人;听取汇报、解答问题、部署工作,同时也是他接待海外友人的场所。在这里他完威了《地质力学概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等数十篇论著。至1971年4月,李四光在这里走过了人生最后10年。  相似文献   

9.
《地球》2009,(5):44-44
李四光纪念馆位于黄冈西北面龙王山下,“七一”水库旁,与东坡赤壁东北面风景区毗邻,于1989年10月竣工落成并开馆。2005年春,温家宝总理批示,由湖北省政府拨款300多万元和国土资源部拨款270万元,于2006年对馆舍进行全方位维修、改造和展览厅更新。改建后的李四光纪念馆已成为一座现代式玻璃幕墙建筑物。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5,(11)
<正>为继承李四光学术思想,弘扬李四光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精神,10月25日,在李四光诞辰126周年之际,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承办的李四光学术思想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武警黄金部队第一政委姜大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姜大明指出,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大  相似文献   

11.
和达清夫     
地震学家和达清夫是日本人,1902年出生在日本。和达清夫青年时代进入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物理,1925年毕业后在日本中央气象台担任日本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工作。日本中央气象台升格为日本气象厅后,1956年至1963年和达清夫担任该厅长官。1949年他当选为有声望的日本学士院成员,后任该院院长。 和达清夫对地震学的贡献,有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也有科学组织工作方面的成绩。他早期在分析处理日本地震台网观测资料过程中,创造了测定发震时刻和测定震源位置的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并被称为测定发震时刻的和达法和测定震源位置的和  相似文献   

12.
地质之光     
《地球》2009,(5):1-1
1999年10月26日,纪念李四光110周年诞辰大会上,温家宝同志在讲话中说:“在新世纪就要到来的时候,我们纪念李四光,就是要弘扬他崇高的科学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和实践,是老一代科学家勤奋钻研、严谨治学优秀品质的凝结和升华,是李四光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蓝颖春 《地球》2016,(4):10-12
正专家简介:王浩,63岁,水文水资源专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四次,中国优秀图书奖一次。  相似文献   

14.
中央     
《地球》2013,(10):6-6
正姜大明: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助力"中国经济升级版"9月14日下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七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暨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评选出14名第13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主任姜大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利用好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这一重要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地  相似文献   

15.
汪雯 《地球》2009,(5):60-61
李四光是多姿多彩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李四光简直就是科学家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魏生生 《地球》2009,(5):48-49
在隆恩寺附近,我探访了中峰庵前,小山顶上的李四光纪念亭和纪念碑。《李四光纪念亭(碑文)》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世界地震译丛》2013,(2):75-78
在刚刚结束的第10届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sia and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简称AOGS)学术年会上,本刊主编陈运泰院士当选为亚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主席,任期两年(2014~2016)。AOGS成立于2003年,是亚洲与大洋洲重要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大会。本届AOGS年会于6月24~28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除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于2012年10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市温都水城召开.7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1位.10月17日上午,开幕式隆重举行.新一届学会领导班子完成换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牧主持了第一阶段的大会,首先进行新一届理事长见面会,新当选理事长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5,(11)
<正>10月25日是李四光诞辰126周年,李四光纪念馆经过修缮、扩建和重新布展,恢复对社会开放。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们隆重集会,举办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活动,缅怀先生之学风,追随先生之品格,光大先生之思想,我感到非常欣慰。李四光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李老一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地质事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6,(2)
正专家简介:沈国舫,现年83岁,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县。林学及生态学专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的学科带头人。在立地分类和评价、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及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