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与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以及测年数据,讨论了华南沿海老红砂的成因与形成环境.认为老红砂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时的海岸风沙堆积,并在其后的亚间冰期和冰后期的高温期湿热的气候,以及相对高海面的环境下,发生红化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辽东半岛沿海126条海岸阶地剖面资料统计出区内各类海岸地貌的级数和高度,作者认为:海积地貌面主要是全新世中期形成的;Ⅰ—Ⅴ级海蚀阶地是更新世各期形成的。通过海岸阶地纵剖面分析了本区新构造运动,提出了金州断裂和鸭绿江断裂是本区主要的活动断裂。作者还指出本区的海岸阶地与下辽河盆地的海侵层可能具有成因联系,并据此定量地分析了它们间的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3.
戈壁表面阻力系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气流对戈壁表面的响应可定量地用阻力系数来表征.通过风洞模拟实验研究了风蚀戈壁表面阻力系数与砾石粒径、覆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砾石覆盖度大于40%~50%时,戈壁表面阻力系数趋于常数.据此,结合野外调查结果认为,我国干旱区的广大戈壁风蚀面大多在空气动力学上是稳定的,至少不是现代风沙活动及沙尘暴的主要物质源地,在戈壁地区风沙活动及沙尘暴防治重点应放在砾石覆盖度较小的“土戈壁”上.用回归方法建立了包含砾石粒径与覆盖度两个变量的阻力系数预测模型,与风洞实验值吻合得比较好(R2=0.94).通过阻力系数随砾石摩阻雷诺数的变化规律判定,戈壁风蚀面摩阻效应随戈壁砾石粒径与覆盖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三营组是一套河湖相沉积,沿红河断裂及其西北延伸线分布,主要出露在洱源附近.三营组中夹多层草煤,与下伏三叠系灰岩呈不整合接触,上覆第四纪砾石和松散沉积物.我们通过宇宙成因核素埋藏年龄法定量证明了三营组沉积于上新世,其顶部第四纪砾石层的宇宙成因核素埋藏年龄提供了三营组结束时间:2 Ma.从空间分布和沉积时间上看,三营组的形成与红河断裂和剑川断裂相关:中新世末期由于红河断裂和剑川断裂的触发,在洱源一带断裂拉张区形成断陷盆地,在红河断裂中南段一些拉张区也形成局部断陷湖盆,金沙江南流水系提供水源沉积了三营组.第四纪初期由于云岭山脉的隆起阻断了金沙江南去的水流,红河断裂带拉张区多数断陷湖盆干涸,结束了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砾石钙膜是一种在干旱—半干旱环境中形成,反映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沉积物,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和气候信息,可用来分析古气候和测定形成年代.本通过砾石钙膜的沉积原理讨论,认为钙膜中的显微明暗纹层变化反映了气候变化过程,其明暗度变化曲线可与其它测年方法(深海岩芯氧同位素曲线、黄土剖面粒度曲线、古地磁变化、构造事件等)作对比,得到其形成年代的信息.而砾石钙膜形成年代可代表所在地貌面的年龄.本以此方法对黄河黑山峡高阶地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厘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天津滨海贝壳堤成因的研究,初步确定贝壳堤是全新世晚期形成的,它的形成和演化反映了近岸生源物质迁移、现代沉积过程,贝壳堤的演化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这对正确地揭示淤泥质平原海岸的形成机理、合理规划开发潮滩和贝壳堤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于1987年冬和1988年夏初对深圳海岸带作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调查,对本区全新世海岸线变迁及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作了初步估计。 从地貌类型看,深圳海岸带可分为“平原海岸”和“山地海岸”。它们大体以深圳河口北东向深圳断裂带与海岸带交汇处为界,界西为“平原海岸”,仅蛇口半岛南端例外,界东属“山地海岸”,特点是岸线曲折,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所在地区的河流一般发育5级阶地,T1阶地拔河高度3~5m,为全新世堆积阶地。T2阶地拔河高度10m左右,为晚更新世基座阶地。T3阶地拔河高度一般为30~35m,为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基座阶地。T4阶地拔河高度60~70m,残留的阶地砾石层中花岗岩、砂岩砾石已经被强风化,只保留砾石的形态。T5阶地拔河高度为90m左右,阶地堆积物被剥蚀殆尽。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在河流的T4和T5阶地上形成宽30~180m的断层槽地,深度达8~20m,T4阶地砾石层底面落差达10~15m。T3阶地上不发育断层槽地,或断层两盘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一致,一些地段断层被T3阶地砾石层覆盖。因此认为,这两条断裂在T3阶地形成之前,T4阶地形成之后有过强烈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台地巨型浅滩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台地演化过程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沉积现象,即浅滩化,并通常认为其连续性较差.本文报道了最近在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新发现的一种罕见的碳酸盐台地"巨型浅滩化(mega-shoaling)"现象.研究区于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受限的陆表海型碳酸盐台地,其中的雷-1-1亚段B层沉积了一套几乎遍及全盆地的滩相颗粒岩,形成所谓的巨型(盆地规模)浅滩化特征.根据岩芯精细描述和薄片镜下鉴定,发现这套滩相颗粒岩以砂屑云岩(灰岩)为主,其次为鲕粒云岩(灰岩),以发育局限泻湖-台内滩、局限泻湖-台内滩-台坪和潮坪-潮缘滩这3种向上变粗、变浅的沉积序列为特征;多旋回小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发现,这套滩相颗粒岩在横向上具有良好的可追踪对比性和等时性;基于岩芯刻度测井方法建立的测井相模板,对全盆地235口井进行了逐井解释,发现滩相颗粒岩的累计厚度一般在10~40 m,连续分布面积超过1.5×105 km2,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碳酸盐台地确实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型浅滩化作用.重点从古构造与古地貌、古气候、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和古水动力等成滩条件角度分析了这种巨型浅滩化的成因,认为多种地质因素的有机结合为巨型浅滩化创造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包括平静的古构造环境、相对平坦的古地貌和蒸发岩的填平补齐作用;在稳定沉降的碳酸盐台地上,具有快速海侵到缓慢海退的多旋回高频海平面升降变化,这既有利于颗粒滩在垂向上的多旋回连续叠加发育,也有利于颗粒滩的横向迁移、连片和叠置,从而形成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巨型颗粒滩沉积,形成巨型浅滩化.对这种碳酸盐台地具有现今盆地尺度的巨型浅滩化研究,有助于丰富完善对碳酸盐台地滩相沉积的认识,还因滩相沉积通常发育优质油气储层,所以还具有重要的储层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榕江断陷形成年代与莲塘海蚀遗迹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工程钻探剖面及^14C测年资料,对榕江断陷的形成、演变进行讨论,认为该断陷开始形成于35000年前,完成于23000年前,并认为前人所指莲塘、桑浦山南麓的第三、第四两级“海蚀”遗迹(阶地)不是海蚀成因,而可能是风蚀产物。  相似文献   

11.
江汉盆地是长江贯通三峡后的第一个卸载盆地。前人的研究表明堆积于江汉盆地西缘的宜昌砾石层是三峡贯通后的直接沉积地层,因此,宜昌砾石层堆积的下限年龄可为长江贯通三峡提供重要的年代约束。但传统的相对年代学方法研究在宜昌砾石层中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果。因此,直接对快速堆积的宜昌砾石层的形成年代和时间跨度开展年代学研究就需要寻找一种更可靠的绝对测年方法,同时这也是现有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据此,文中在宜昌砾石层最具代表性的3个连续的沉积剖面上自上而下系统地采集了8个厚层砂质透镜体样品,采用石英Ti-Li心ESR测年方法对其堆积年代和地层时代跨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宜昌砾石层堆积的年代下限约1. 12Ma BP,上限约0. 73Ma BP,为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早期约0. 4Ma的沉积层。结合前人的物源示踪结果,分析认为至少在1. 12Ma BP之前长江就已经贯通三峡。  相似文献   

12.
由显著地震的动态图象寻找华北强震活动场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华北强震前,特别是1966年以来华北一些给定的强震前,沿时间先后顺序,由大到小、由近及远地回溯所得不同时段诸显著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的重心,与应用“黄金分割”所得的最优破裂点,两者结合以求得“动态应力椭圆”的办法来探讨了华北强震的活动场所。通过一些实例看来,有可能把这种办法应用到趋势预报中去,为未来强震的活动场所作出长期、中期或短期的半经验、半定量的估计提出有用的依据。本文认为形成这种图象的成因主要是地震条带在地震的整体活动时期能量释放具有一定规律的“动态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干热岩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大力开发干热岩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在干热岩地热资源形成中,热源是首要控制因素.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全球典型干热岩示范场地的地热地质背景与热源机制研究现状,对常见的干热岩热源机制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未来干热岩成因机制研究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放射性生热、附加岩浆热与深部地幔热是干热岩常见的热源,其中,附加岩浆热源又可进一步根据成因分为火山岩浆热源与构造岩浆热源.本论文认为在未来干热岩成因机制研究中,应高度重视热源构成及各热源热贡献量的量化表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查明浅部控热构造,构建干热岩地热资源的“生热-控热”一体化定量模型.此外,进一步完善大地热流数据也有助于干热岩地热资源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总结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完成的深地震资料, 发现下地壳普遍存在似层状强反射, 认为下地壳的强反射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底侵引起的, 后者可能与岩石圈地幔拆沉有关. 在综合分析该地区区域地球物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式. 该模式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自二叠纪末经历了碰撞挤压、拆沉伸展、底侵熔融等重要地球动力学过程, 并最终形成了长江中下游巨型成矿带.  相似文献   

15.
波速比异常空间演化与主震位置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组合模式为基础,应用“交会法”探讨了甘肃省及邻区几次中强地震前up/us正负异常区的动态演化特征与主震位置的关系,发现主震发生在up=us正负异常区的边界附近或多个异常区之间的联接地区,认为波速比异常的成因与调整背地里元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本的讨论再次证明了“交会法”在预测主震位置中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6.
南秦岭“大堡组”早期被认为属于奥陶纪地层.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查明“大堡组”由灰.深灰色的泥岩和粉砂岩以及裹于其问的灰岩、硅质岩、火山岩和凝灰岩块体组成.在灰岩块体中新发现了中泥盆世的牙形石和珊瑚等化石,表明“大堡组”形成时代应为晚古生代.因此,结合现有的资料推断南秦岭“大堡组”为晚古生代或早中生代形成的增生混杂带.  相似文献   

17.
通过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踏勘对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及活动速率方面有了新的认识:研究认为该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曾有过强烈的活动,断层最新活动在南台子断错乌鲁木齐河Ⅰ级阶地的全新世砂土卵砾石层,形成20~40 cm的垂直断距,在柴窝堡盆地盐湖以南断错冲沟河流Ⅱ级阶地的晚更新世砾石层,垂直断距大于9 m,初步估算晚更新世以来该断层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09 mm/a,引起的水平缩短速率为0.5 mm/a.作为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分支的板房沟断层,其最新活动的证据是断错了乌鲁木齐河Ⅰ级阶全新世砾石层.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成藏特征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松辽盆地所处地壳块段的纵向结构,依密度大小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在上、中地壳间有一厚的3km的低密度层段.它可能是上地幔熔融物质析离出来的“流体相”在地壳中聚集的岩浆房.它通过地壳断裂和天然地震向松辽裂谷盆地供给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和其它气态物质及热液流体,这是松辽盆地形成非生物成因气藏的根本条件.在上地壳(或称盆地基底)断裂两侧有基底及以上层位的构造圈闭;有不整合面或横向延展广阔的含联通孔隙的砂层做为运移通道及天然气储集层;临近气层有泥岩做为封闭的盖层,这些条件的适当配置是非生物成因气成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坡面表土砾石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数码照相和处理技术,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坡面表土砾石覆盖度和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陡坡坡面上,坡面中部砾石覆盖度最大;在缓坡坡面上,砾石覆盖度沿坡面呈总体降低趋势.砾石覆盖度与坡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砾石粒径沿坡面有总体降低的趋势,砾石粒径随坡度增加而降低.坡面砾石平均粒径介于6-20mm之间,粒径〉50mm的砾石在坡面的数量很少.砾石在坡面不同部位的覆盖度与粒径〈40mm砾石数量显著相关,2-50mm砾石面积占砾石总面积的60%以上,该粒径的砾石决定了坡面的砾石分布.  相似文献   

20.
邢成起 《内陆地震》1998,12(2):119-125
干旱-半干旱地区冲洪积物顶面土壤中发育的砾石钙膜含有明显的年龄信息,其工及由统计计算得到的累积速率可用来估算所在冲洪积物或土壤的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