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76年唐山地震前的重力位二次微商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贵宣  廖官成 《地震》1995,(1):37-43
本文介绍了唐山大地震前在北京通县西集地震台用扭秤观测的重力位二次微商变化。这个资料与唐山地震前的重力异常符合得比较好。扭秤测量精度较高,仪器性能稳定,两秤臂的一致性好,它对唐山地震前观测的重力异常是一个很好的旁证和补充。说明唐山地震前的重力变化,尤其是1975年的加速上和临震前的得力下降是可信的。西集台第一次观测到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重力位二次微商异常,这对研究唐山地震的前兆,特别是重力场的变化原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唐山地震发生前的12年以上h≥33.1km地震的活动特征,得知唐山地震前确实存在中源地震前兆MDE;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地震发生前几年,发生多次h≥60km的中源地震,特别是100km左右或大于100km的中源地震,是可能发生板内大地震的前兆信号。文中还研究了唐山MDE的一些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白区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76年唐山7.8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如何?有没有地震活动空白区?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魏光兴等同志研究了唐山大震前90年M≥4(3/4)级地震后认为,唐山大震前地震活动没有空白区特征。邱群同志则认为,1973年12月后,唐山东南面有一个以2—4级地震围成的空区,这个空区分布在渤海里,与唐山大震的极震区和余震区并不重合,同时还可以找到若干类似的空区。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震惊中外的1976年唐山地震过去10年了,回顾往事,百感交集,地震前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历历在目。为了纪念唐山地震10周年,为了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对唐山地震前的地震趋势预报作一简要的回顾。二、华北北部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强震危险区预测为了进行华北地区的地震趋势预报,研究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和强震活动特征,并进行强震危险区预测和地震烈度区划,我们从1973年开始进行一系列地震地质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后来,结合唐山地震的实践和认识,把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不同的论著中。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由贾云车执笔写成的文献[1]是在唐山地震之  相似文献   

5.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距今巳经10年了,这次地震夺去了数十万同胞的生命.为了记取这次极其严重的血的教训,10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对唐山地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的总结、研究和探索.很多关心地震工作的同志也不断地提出各种询问,对我国地震预极的科学水平,地震部门在唐山大地震前后所做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值此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为了缅怀遇难的同胞,重温历史,促进今后的地震工作,同时也向关心我国地震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一下我们的心意,作为唐山大地震前后地震工作的组织者之一,拟对这次地震前后的工作做一简短回顾,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技术及学术问题.一、唐山地震前的几项重要工作和部署  相似文献   

6.
正0引言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金县水准异常是可靠的,但是否可联系预测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金县距两个震中的距离较远。本文用"震兆共迁法"讨论了可用于海城和唐山地震的预测的相关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化地震台M_D震级公式的研究刘玉兴(吉林省通化地震台通化134001)1前言通化地震台建于1971年7月,经过了海城、唐山大地震。1981年全国测震台网布局为二类台。该台经常记录到海城、唐山老震区的限幅地震,特别是从1989年以来,先后记录到省内的?..  相似文献   

8.
为悼念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中的殉难者,吸取这个用人们的生命财产换来的血的教训,唐山市政府在唐山城市中心建立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和“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唐山抗震纪念碑位于纪念碑广场东部;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位于广场西部。中部为水池和花坛。广场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70米,占地面积5.44公顷。 1.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碑,座南朝北,分主碑和副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7月28日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的日子.在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向地震罹难的同胞和抗震救灾中捐躯的烈士们表示沉痛悼念,向英雄的抗击地震灾害、重建新唐山的唐山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作为地震工作者,在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坚忍不拔地克服抗御地震灾害的多个科学技术难题,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作出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震多、震源浅、灾害重,1966年以来,先后发生了邢台、渤海、通海、炉霍、大关、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破坏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唐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近代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它使不少人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今年是唐山地震10周年、邢台地震20周年.我国地震活动经过近10年的相对平静期之后,又有些重新活跃起来,似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相对活跃期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公众更加关心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问题.为了向社会和广大公众做好宣传工作,现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阐述如下,供各单位参考.一、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威胁很大,尤其是大地震,如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一夜之间使24万人丧生,1976年2月危地马拉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这个国家年国民生产总值。因此有史以来地震一直强烈地吸引着人类的注意。从纯科学的角度来看,地震又是一个信息源,由地震发出的地震波我们可以得到震源发生过程和波的传播规律及地球内部构造的信息,地震科学的这两个分支(震源研究分支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分支)是同时产生的。但是直到现在震源的研究远不如地球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邢台地震40周年和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编辑了本期《国际地震动态》-地震地下流体专辑。本专辑较集中的选登了部分国际上在地壳流体与地震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特别是有关流体对地震的响应机理、流体与构造的关系、地震与水文地质环境以及流体作为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方向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1966年3月的邢台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灾难性地震。震后周恩来总理3次亲赴现场,视察了震区灾情,并明确提出:“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并用概率形式表示作为相应事件的可能性,为考察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序列为例,对唐山地区1970年以来的ML4.0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ETAS模型拟合,并以2010年以来发生的3次MS4.0以上地震为例讨论了它们的"序列归属"问题.研究结果显示,3次MS4.0以上地震的背景地震概率分别为0.72、0.88和0.76,表明它们作为1976年唐山MS7.8的余震的可能性较低,更可能为背景地震.  相似文献   

14.
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地震实验室的三位研究人员,根据我国和美国的有关资料对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研究.原文载美国地震学会通报1979年2月号.兹扼要介绍其研究的结论.作者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记录数据,将我国唐山地震的主震震级定为Ms=7.7,主震发生后15小时的主余震震级为Ms=7.2.认为这是世界历史记载上仅次于1556年陕西地震造成灾难最大的地震.(译者注:就生命的损失而言,这个估计已由以后发表的核实数字所否定.)  相似文献   

15.
缅怀殉难人民 献身地震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大震距今已整整十年了,十年前的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到唐山人民头上,使24万多人惨死于废墟瓦砾之中;16万多人重伤而终身致残,每当回顾这一震惊世界的地震灾害,每个幸存者的心灵都感到颤栗和巨大的痛楚。今天在纪念唐山地震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深地缅怀死难人民,并决心为攀登地震预报高峰而不懈努力,奋斗终生。地震这个残酷的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着世界各个多震地区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全世界致力于地震事业的科学工作者们,多少年来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  相似文献   

16.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地震发生在地下水观测井密度较大、观测时间较长的地区,地震前后记录下大量可贵的资料,为深入研究唐山地震地下水异常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震后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近年来,我们从研究震中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区域水动态特  相似文献   

17.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距今已经十年了,这次地震夺去了数十万同胞的生命。为了记取这次极其严重的血的教训,十年来我国地震工作者对唐山地震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反复的总结、研究和探索。很多关心地震工作的同志也不断地提出各种询问,对我国地震预极的科学水平,地震部门在唐山大地震前后所做的工作表示了极大的关切。值此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8.
1970云南通海大地震造成15 621人丧生,是1949年建国以来仅次于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由于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地震,因而在社会上对这个地震的情况产生了质疑,质疑最终的结果是贬低本次地震的部分工作,这与过去所做的结论有冲突,就此,本文就质疑的地名、震级、伤亡人数及公布方式等相关问题,从文献与档案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回复质疑并对历史真实情况及事件发生的原委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正>1研究背景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MS 5.1地震,震源深度10km,震中位于1976年唐山MS 7.8地震老震区内,距唐山断裂小于10 km。地震造成河北唐山市中心震感强烈,天津、河北承德震感明显,北京、河北廊坊、沧州等地有震感。此为继1995年10月6日唐山古冶MS 5.0余震后,唐山老震区时隔25年发生的又一次5级以上地震。对于此震是否为唐山MS 7.8地震的余震尚有不同认识。1976年唐山大地震2年后,在原唐山十中院内地表出露的地裂缝上布设跨断层水准和基线各4条测线开展连续观测。  相似文献   

20.
2016年8月至2016年10月唐山余震区小震活动增强,尤其是8月21日至9月22日期间,其中9月10日发生震级最大地震为唐山开平ML4.7地震。为了解中强地震发震特征及地震序列变化,基于模板匹配定位识别技术,利用2016年8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连续波形进行唐山开平地震前后微震检测和定位。从研究区域内中国地震台网目录中选择283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基于连续波形共检测识别出878个地震事件,其数量约为模板事件的3倍,约为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的1.4倍,检测后的地震目录完备震级由原来的ML0.2提升至ML-0.1。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847个地震事件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震中附近小震活动频繁,且在唐山开平地震震中周边分布较集中。分析震群分布特征认为唐山开平地震属于唐山老震区正常地震活动,发震断层为唐山-古冶断裂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