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江河流域开发模式与澜沧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勇 《地理学报》1999,54(B06):119-126
通过分析国内外大河流域开发的多种模式,研究可遵循的客观规律和存在问题,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同时分析了澜沧江流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提出澜沧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多目标协同开发一生态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TVA与澜沧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概述了田纳西流域基本情况及其开发与管理机构(TVA)的成立背景、发展历史和成就;分析了澜沧江流域与TVA对比研究的基础,借鉴TVA的经验,提出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与管理的思路、重要领域、矛盾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云南澜沧江流域热区资源开发及热作基地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钊  彭永岸 《热带地理》1994,14(3):210-217
本文通过对澜沧江流域热区资源的分析,认为该区种植热带橡胶、香料、咖啡、南药、热果、发展甘蔗、茶叶、建立各种热作基地是开发利用热区资源的主要途径;热作布局应在立体布局和地域布局基础上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专业化布局;热区开发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特殊政策。  相似文献   

4.
西江流域开发治理的管理与组织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江流域开发在大西南开发乃至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导致区域利益摩擦是西江流域开发治理的主要制约性因素。一个科学、合理的流域管理体制,是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组织保证。在对目前西江流域的开发管理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西江流域开发的目标模式,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一体化管理;借鉴国外流域开发管理的有益经验,提出了西江流域开发管理机构构想--建立经济实体性质的全流域企业。  相似文献   

5.
云南西庄河流域具有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良好条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水稻、杂粮(苦荞、黍),主要经济作物是茶及桑树。由于作物生长具有复杂的生物物理机制和生物化学变化过程,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如光、热、水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为了监测西庄河流域气候特征,特地在流域中部设立了一个观测站,获得了该流域的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使主要栽培作物的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成为可能。本文对西庄河流域的农业气候特点及其对主要栽培作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西庄河流域属于水稻、桑、烟叶分布区;玉米、苦荞、黍分布适宜区;小麦、茶生态分布最适宜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山区是我国的水源地及生态屏障,它们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内容。研究归纳出山地发展的“巴音布鲁克模式”:(1)天鹅及其生境的绝对保护(核心);(2)建立可持续牧业(主体);(3)规范和发展旅游业(突破口);(4)西蒙古土尔扈特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国西部山区的发展模式都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自然保护)三个圈层(与当地主要土地资源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与当地特有资源相联系的新兴产业,当地民族文化保护)。这种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的思想,同时考虑到促进地区新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方针。  相似文献   

7.
下湄公河流域国际组织机构及相应法律文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回顾了下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与管理的有关国际组织机构变化,分析了《下湄公河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协定》诞生及新湄委会成立的背景;对比了该流域有关水源及相关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条款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8,他引:21  
王根绪  王建  仵彦卿 《地理科学》2002,22(5):527-534
对比分析黑河流域13万km^2范围内2000年遥感影像数据资料及1987年流域遥感影像资料,结果表明: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上仍然向恶化方面发展,流域内天然森林分布面积减少6.35%,中游取代下游成为流域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区域,上游区土沙漠化发展最为迅速;下游草地生态退化十分强烈,草地面积减少达2095.39km^2。但局部或生态环境的某些方面出现明显逆转。  相似文献   

9.
桂林漓江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深江 《热带地理》1994,14(4):345-350
本文分析桂林漓江综合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漓江干流枯水成因,指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已制约漓江流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影响桂林漓江的世界声誉。在坚持“保护、治理、开发”三结合的原则下,应大力发展和保护造林绿化工程,兴建漓江补水工程,整治重点污染源工程,开发旅游资源工程和旅游交通设施工程等建设项目,通过采取生态、工程和管理的综合措施,促进该流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环保、旅游等事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塔西河流域水利建设、水土开发的调查分析基础上,从不同时期流域水利投资项目、投资结构及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对流域水利投资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还对流域近期的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效益作了分析比较和评估。  相似文献   

11.
广东人口迁移机制、特征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玲 《热带地理》1995,15(1):0-48
80年代以来广东省活跃的人口迁移,其主要动因是改革开放中广东省与国内其它地区以及省内珠江三角洲与其它地区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广东省人口迁移有其显著特征,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产业结构特征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发展等又影响着未来的人口迁移走向。  相似文献   

12.
王建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1):99-103,115
运用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0-2009年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尺度上的市际、地带间和地带内差异变化状况,其结论如下:(1)在时间尺度上,广东入境旅游经济市际差异Tp、地带内差异Twr演变呈逐渐收敛趋同的阶梯状下降趋势;珠三角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也呈阶梯状下降,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及地带内演变趋势不明显.(2)在空间尺度上,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市际差异Tp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Twr的贡献,尤其是珠三角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珠三角与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差异较大,而东翼、西翼、山区地带间差异很小,地带间差异Tbr指数珠三角>东翼>山区>西翼.引入区域分离Separation(缩写为SEP)指数来定量比较广东省四大地带入境旅游经济分离收敛的空间变化规律,并对广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多维城市化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方面,探究城市化时空聚类模式则是分析区域城市化特征的有效方法。针对目前城市化协调度评价缺乏多维度时空综合分析的现状,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时空权重矩阵的复杂时空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2006-2014年城市化协调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时空扫描方法分析其聚类模式。研究结论为:①近10年来城市化水平呈现3种时序特征,人口城市化水平表现出随时间均衡发展的“集中”特征,而经济与土地表现出低频次的“集中与分散”交替,社会、生态及综合水平表现出高频次的“集中与分散”交替;稳定型城市主要位于珠三角核心区。②各维度及综合系统协调度时空聚类区既有空间分异性又有重叠性,人口协调度时空聚类于粤西地区,经济与土地维度协调度时空聚类高度重合于珠三角与粤北地区,社会与生态维度协调度时空聚类交叉于珠三角与粤东地区,而综合系统协调度居中。此外,时空聚类区的人口、经济与社会维度的协调度稳定性要优于土地与生态维度。本文结论有助于揭示区域城市化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PRED系统动态及其地域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康琳  王鹏  房怀阳 《热带地理》1999,19(3):282-287
从 P R E D 系统的四子系统对系统的贡献相当的角度入手, 选用人口质量、人口数量, 耕地数量、人均粮食产量, 三废处理量、三废排放量, 人均 G D P、人均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 以增长率为基础, 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子系统的动态变化趋势; 用等权平均方法分析 P R E D 系统整体动态。以广东省及其所辖21 个市为例进行研究, 认为广东省在1980 ~1985 , 1985 ~1990 , 1990 ~1996 年三个时段内 P R E D 系统在整体上均趋于优化, 其人口系统优化趋势尤为明显, 但资源系统退化趋势也很突出; 从区内差异角度分析, 1990 ~1996 年间粤北、粤西、粤东 P R E D 系统趋于优化, 珠江三角洲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但在近6 年内, 其资源、环境系统, 尤其是资源系统严重退化, P R E D 系统整体呈弱相对退化趋势。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在近几年仍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变量概率分析的珠江流域干旱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珠江流域42 个站点1960-2005 年的46 年日降水资料,以6 个月尺度的SPI 值表征珠江流域干旱情况。通过Mann-Kendall 趋势分析研究了珠江流域干旱时间演变特征,同时基于多变量Copula 函数,在定义的两种不同干旱情景下,根据两变量联合重现期及其对应的第二重现期,比较性地研究了珠江流域的干旱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 珠江流域西部有变旱的趋势而东部有变湿润的趋势,其中显著的变旱趋势集中在11、12、1 月,显著的变湿趋势集中在6、7 月。同时除个别站点外,干旱历时和干旱严重程度趋势不显著;(2) 珠江流域整体上干旱风险较大,东部要比西部干旱风险高。珠江流域内发生长历时干旱时,干旱严重程度也往往很大,对干旱风险管理很不利。在发生严重程度的干旱时,珠江流域东部的干旱高风险区域增加,威胁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安全;(3) 由于第二重现期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可能第二重现期对干旱风险分析的结果更稳健一些。  相似文献   

16.
以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构建错位指数,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错位(诅咒)"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旅游资源相对效率,对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总体上大陆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向错位现象,正向错位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且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发生负向错位现象的地区主要位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效率的驱动模式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驱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效率排名与错位指数排名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结合两者的关系为未来省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频繁遭受台风侵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行区域台风灾害经济损失风险的定量评估在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1954-2008年间全国台风灾情数据与台风强度等级构建直接经济损失率曲线,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广东全省98个县域单元不同强度等级台风经济脆弱性,在计算不同强度等级台风登陆广东的频次基础上,确定不同强度等级台风发生可能性,最终采用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强度等级台风造成的广东省经济损失风险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广东台风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在百亿元以上,微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达到104.67、144.29、77.53和135.91亿元.空间上表现为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风险最高,从珠江入海口地区向内地呈辐射状减弱,内陆远离海岸线的县市风险值最低,不足0.50亿元,随着台风强度由微度到中度增强,粤西风险高于粤东,当达到重度时,表现为粤东沿海高于粤西沿海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薛熙明  马创 《热带地理》2012,32(4):395-401
选取1920年和1990年两个历史断点,对广东基督教文化区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经过19世纪的广泛传播,至20世纪20年代,广东基督教文化区格局已基本形成。从信徒数量和教堂堂点分布的集中度来看,珠江三角洲及西部沿海地区、潮汕地区和东江―梅江流域是广东基督教文化三大核心区。及至20世纪90年代,全省基督教核心区已经向粤东潮汕地区和粤东北客家地区偏移,一些原处外缘的地域和珠三角经济区内的新兴城市基督教文化实力也有增强。在广东基督教文化区内部变迁的复杂过程中,除了宗教派别因自身发展演化而做出的空间选择外,行政区划、政治制度、经济类型、移民和交通方式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空间经济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宁 《热带地理》1998,18(4):338-343
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再造广东新优势的龙头,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建设是它的突破口。文中对珠江三角洲东,西部增长极进行比较,针对存在问题,调整增长极的发展轴,重点培养珠海,澳门,中山,江会4个增长极,构造西江一崖门经济走廓和广珠澳铁路沿线工业,商贸带两条发展轴,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化空间经济布局,促进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区持续发展,从而增强珠三角和广东经济发展后劲,振兴珠江流域经济。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改进引力模型和地缘系数,测算长江中游城市群先行政治、经济增长极的引力,探究潜在增长极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潜在发展城市中心性分布不均,湖南、湖北、江西省分别呈“高值均衡化”“双核心化”“单核心化”特征。2)绝对地缘系数区域差异显著,湖南、江西两省具有“中心低、四周高”的特点,3个城市子群内部联系更多,存在省域行政切割现象;最佳地缘系数呈“双峰”型,受城市地缘政治引力影响较大的城市发展情况稍好于受经济引力影响较大的城市。3)潜在增长城市“边缘性”特征明显,集中于城市群周边,重心在西南方。结合城市发展潜力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株洲、襄阳和九江3个一级增长极以及衡阳、宜昌和新余3个二级潜在增长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