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云南凹地苴铜矿多阶段脱水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凹地苴铜矿矿物在剖面上具从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分带现象,几个分带相互叠加,矿床形成了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种种证据表明含矿溶液因多阶段脱水形成,矿床是通过双层卤水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相互反应成矿。  相似文献   

2.
桃江式锰矿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江式锰矿是优质锰矿。矿层产于中奥隐统磨刀溪组,矿体受海底扇控制,根据同层矿体沉积环境。钙屑浊积岩相,沉积层序和沉积构造,海底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中扇是碳酸锰矿有利赋存部位。据此,进行了成矿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3.
六苴铜矿床是中国南方中、新生代红层盆地中典型的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具有明显的"金属矿物分带"及"浅色和紫色砂岩过渡带控矿"两大特征。为探讨该矿床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本文以矿化类型及成矿期次划分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显微测温及成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六苴铜矿床成矿作用主要经历成岩期和改造期两个时期,改造期分早、晚两阶段。两期次的流体包裹体均以纯液相型和富液型盐水包裹体为主,流体均一温度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演化趋势,温度范围分别为:96~164℃、108~227℃、94~159℃;而盐度(w(NaCl))差别不大,改造期比成岩期略低,范围分别为2.7%~16.7%、2.1%~13.8%、1.2%~13.5%,总体属中低温-中低盐度盆地卤水。包裹体岩相学观察与激光拉曼气相成分测试表明,成岩期含少量烃类包裹体,而改造期含少量CO2包裹体。两期包裹体群体成分也有一定差异:挥发分具有从还原性富有机质的CH4端元向相对氧化的CO2端元演化的特点;离子成分由富SO42-(-Cl-)-Ca2+-K+型向富Cl--Na+型转变。成岩期流体演化形成了砂岩铜矿层状产出的浸染状或纹层状矿(化)体,改造期的构造流体在层状矿(化)体基础上进一步演化形成受构造控制的条带状、脉状富矿体(脉)。  相似文献   

4.
闵朝龙 《云南地质》2006,25(4):463-467
大姚六苴铜矿是砂岩型铜矿的典型矿床之一.全面分析了矿区地质勘探、地质科研成果,结合矿山生产和探矿实践,指出六苴矿床南部(深部)"小河-石门坎"是最佳找矿靶区,并预测了资源储量,对开展老矿山深部和近外围找矿以及矿山持续接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东部宣威—罗平一带, 在二叠纪玄武岩两大喷发旋回顶部的古风化壳中, 发现两层稀土、铁、钛多金属矿化层: ΣREO 0.016%~0.52%、TFe 10.09%~49.44%、TiO2 1.08%~10.94%; 含矿层厚度8.0~35.0 m; 矿化体分布广, 呈层状、似层状。矿化层的形成经历了源(富稀土、铁、钛的玄武岩)—转(古风化淋积作用)—储(有利古地理环境)的成矿机理, 成为稀土、铁、钛多金属矿极具潜力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矿区新一轮深部找矿突破,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调查院近年来在丰山铜矿完成的地质勘查资料,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成矿受NWW向断裂、轴向近EW向的复式褶皱、封三洞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及岩体接触带等因素控制,大冶群第六段为成矿有利围岩,矿化及围岩蚀变具有垂向分带和水平分带特征,垂向分带表现为自上而下依次呈现Fe、Cu→Cu、Mo→Mo、Cu矿化,水平分带则表现为自岩体内至岩体外,依次出现斑岩型Cu、Mo矿→矽卡岩型Cu、Mo矿→热液脉型Pb、Zn (Au、Ag)多金属矿。矽卡岩型主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应力集中的次级褶皱构造轴部顶缘与滑脱(断裂)叠加的接触带地段及其附近,其次赋存于主接触带附近的有利成矿围岩,形成独有的厚大扁豆体矿体和似层状矿体,据此开展深部找矿预测,认为丰山铜矿3~17线深部仍存在矽卡岩型矿体,研究成果可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区域构造,地层,岩性,岩相古地理,铀矿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等方面研究,论述了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式。在各种沉积环境标志综合分析和沉积韵律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含矿主岩水西沟群冲积扇快速入湖的相模式,属湿地扇沉积体系,详细地划分了各亚相,确立了主矿层属滨湖三角洲亚相,编制了相应的图件。  相似文献   

8.
薛力鹏 《云南地质》2010,29(4):416-419,392
落雪组是主要含矿层位。底部过渡层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主,中部含较多铜矿结核,顶部发育网脉状铜矿。具层控性,铜矿的规模与地层厚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施建斌 《江苏地质》2009,33(3):272-276
新沂南部石英砂矿床形成时间为晚第三纪上新世开始至结束,空间上受构造控制并局限在郯庐断裂内,且郯庐断裂的升降和新构造运动决定了矿层的埋深和厚度,石英砂搬运方式是粗三段型,具分选性差的河流相沉积特征,苏胶地块长期处于抬升、隆起状态,遭受剥蚀,为石英砂提供了物质供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讨论的变质岩铜矿主要是指产于沉积变质岩中,成矿地质受沉积作用控制、变质作用改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受火山作用影响的矿床.一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1.矿化的空间展布在一个地区,变质岩铜矿的矿化分布受特定的层位控制,并沿一定的方向延展,矿化带可长达数十公里,厚可达数十到数百米(一个地层"组"或"段").矿化带中的含矿层往往呈多层状产出,单层厚数十厘米到数十米.变质岩铜矿的矿体呈顺层(或沿片理方向)的层状、似层状及沿层断续出现的透镜状产出.浅变质地区,矿体形态简单,变化小;深变质地区,矿体形态较复杂,多分支复合,但主体部分仍保持顺层状态.矿化带  相似文献   

11.
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库车前陆坳陷盆地。铜矿体赋存于一套河湖交替相的红色含膏盐碎屑砂岩建造中。矿床有三个主要含矿层,储量〉40×104t。该砂岩铜矿床为典型的层控型矿床,经历了"沉积-成岩-改造"成矿模式。在沉积期具有生物、化学双重成矿作用,经过后期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后生叠加改造再富集过程。铜矿体...  相似文献   

12.
察尔其铜矿位于新疆拜城县,是区域滴水铜矿带的东段。铜矿体产于新生界中新统-上新统康村组第四段(N_(1-2)k~4)的第3亚段和第5亚段;铜矿化主要产于杂色砂岩及其与泥灰岩接触部位附近。矿区含矿层主要有B矿层和C矿层,B矿层划分出3条铜矿体,其中B1、B2号矿体为主矿体;C矿层矿体划分出5个矿体,其中C1号矿体为主矿体,也是察尔其铜矿区的主矿体。矿区新近系康村组含矿层沉积特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滨浅湖亚相的浅湖砂坝微相和浅湖泥微相,局部出现深湖相。康村组沉积物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含矿砂岩的碎屑来自灰岩、泥灰岩、砂岩、泥岩、变质岩、深成岩、火山岩等,与北邻天山造山带的岩性相当。认为察尔其铜矿床属于与新近纪湖相沉积作用有关的砂岩型铜矿,并将铜矿形成过程分为2个成矿期3个成矿阶段,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疆拜城新近系含铜岩系沉积体系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拜城地区发育一套新近纪巨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岩系,其中康村组中上部含规模较大的沉积型铜矿,康村组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过程对铜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和室内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查明研究区新近系吉迪克组、康村组和库车组总体上为陆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两大类型,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滨浅湖和膏盐湖亚相及若干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康村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矿区主要含矿层位于康村组上部红色岩系向灰色岩系转变,沉积环境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到滨浅湖亚相过渡的层位上。  相似文献   

14.
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是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的一处斑岩型钼(铜)矿。矿区位于东昆南复合拼贴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斑岩及外围碎裂的二长花岗岩中。通过对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埃坑德勒斯特钼(铜)矿成矿阶段可分为氧化物阶段(Ⅰ)、黄铁矿-磁黄铁矿-石英阶段(Ⅱ)、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及碳酸盐阶段(Ⅳ)4个阶段。矿区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型包裹体和含Na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50~280℃,盐度为2~30 wt(NaCl)%,密度为0.76~1.16g/cm3,成矿流体属于H2O-NaCl体系。经研究,矿区主要金属硫化物形成温度较低,为200℃左右,并确定主成矿阶段至成矿晚阶段成矿深度为1.2~3km,矿体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15.
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形成机制及其成矿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系统研究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深入剖析了含矿斑岩体的形成机制及其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纳日贡玛含矿斑岩体与藏东玉龙含矿斑岩体同属一个成矿带,是喜玛拉雅运动第一幕(40~35Ma)的产物。斑岩体主体部分是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少部分为花岗闪长斑岩,围岩为中二叠世尕笛考组(P2gd)的玄武岩。含矿斑岩为同源岩浆经长期演化、多期侵位而形成的复式岩体,它们多沿区域性断裂呈串珠状断续分布。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以及各种裂隙是主要矿体的产出部位。岩体侵入后,由于热重力扩散作用和Cu、Mo元素化学性质的差异,导致成矿元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带性,并且显示出下部富钼、上部富铜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指导下一步勘探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胡里吐盆地是一个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盆地盖层由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构成。受同沉积断裂作用的影响,盆地的古地理格局总体为南陡北缓,南部主要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盆地北部以河流相、三角洲相为主,仅上部层位发育冲积扇相,而盆地中部的广大区域则以巨厚的湖泊相沉积占优势。大磨拐河组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形成于盆地断陷发育的初始阶段,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发育为特征;第二段形成于湖泊迅速扩张至最大时期,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湖相泥岩,构成盆地盖层的主体,在晚期有河流、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第三段以冲积扇的极大发育为特征,代表盆地进入萎缩阶段。三个段总体表现为一段、三段岩性粗、煤层少且薄,二段岩性细、泥岩厚、煤层发育多。从第一段到第三段,基本构成了盆地一次完整的沉积充填历史。主要含矿层位大磨拐河组的沉积特点不仅控制着盆地内铀矿化的空间展布,而且也控制着本区的铀矿化类型。“粗~细~粗”的地层结构特点决定了本区的铀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湖泊最大扩张的上部地层,即第二段上部及第三段的粗碎屑沉积物中,主要矿化层位为该套地层内的冲积扇、辫状河与三角洲相沉积,含矿岩石主要为渗透性好、富含有机质的砂砾岩、砂岩;同时由于上部含矿层位具有“砂多泥少”的特点,决定了本区铀矿化类型主要为具垂直分带的潜水氧化带型,仅局部存在潜水转层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17.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含矿构造带主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背坞金矿床处于大背坞-洋乐桥NE向韧性剪切带形变、相变最强烈的西南段。含矿构造带内几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显示:构造岩的形变相变过程及其相互叠加与金矿化富集过程是同步的;成矿指示元素主要地球化学参数沿含矿构造带的变化,表明深部可能存在良好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滇西梁河盆地朗蒲寨地区铀矿勘查工程第一手钻探资料为素材,分析上新世梁河盆地性质与演化过程,厘定含矿层系南林组的沉积体系、沉积相类型及其有利赋矿微相组合。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演化序列对赋矿层纵向空间分布的控制规律,并通过重建赋矿古冲积扇体的岩相古地理格局,预测有利赋矿部位,尝试为该地区和同类型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梁河盆地南林组主要发育山间断陷盆地冲积扇沉积体系,包括3种亚相、5种微相。对钻孔岩心的精细沉积学分析显示,砂岩型铀矿的赋矿层主要发育于扇中亚相,尤以砾质辫状河道微相最为常见,赋矿岩相主要为含砾长石砂岩和含砾岩屑长石砂岩。赋矿层及底板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显示,在扇根—扇中沉积转换期,相对水位上升,研究区整体呈现退积型演化,扇中相区面积扩大,砾质辫状河道微相更为发育,为形成良好铀储层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并据此认为上蔺家寨—朗蒲寨一线以东的扇中亚相分布区为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勘查区。  相似文献   

19.
秦岭银母寺铅锌矿床含矿地层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殷家沟剖面为主,探讨了银母寺铅锌矿床含矿地层的沉积环境,提出含矿地层主要为生物礁相岩石。矿床是在成岩期由含热卤水沿断裂多次上升,交代沉淀在礁顶相岩石中形成的。礁相岩石业含矿热卤水交代沉淀提供了有利的物化环境及场所。  相似文献   

20.
伏雄  门道改  李娜  郭晨 《矿产与地质》2012,26(3):198-204
围山城金银矿田的主体构成为银洞坡金矿床和破山银矿床,两个矿床的规模均为大型.笔者根据区内以往的勘查成果及野外地质调查,对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层岩性段的含矿性、指示矿床成因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黄铁矿中的Co/Ni比值、矿石中硫同位素(δ34S)的组成特点、碳同位素(δ13 C)组成、微量元素、成矿温度、成矿热液的PH值和氧同位素等要素的特点,得出矿田矿床的成因为多期次多成因复合型层控矿床,而不是先前认为的热液矿床.该矿田矿床受层位控制明显,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