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GPS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雅安峡口滑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GPS用于地质灾害滑坡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在中国四川雅安峡口滑坡示范区布设的GPS监测网的测量试验,阐述了在地形复杂、观测条件恶劣的山区进行GPS滑坡监测时,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数据处理的方法。监测结果表明,GPS滑坡监测的精度达到毫米级,完全可以应用于滑坡监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在四川丹巴县梭坡乡亚喀则滑坡区布设的GPS监测网的测量,阐述了GPS在滑坡监测时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数据处理的方法。亚喀则滑坡的GPS监测结果表明,其精度达到毫米级,完全满足滑坡监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GPS PPP技术用于滑坡监测的试验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  张勤  黄观文  涂锐  张双成 《岩土力学》2014,35(7):2118-2124
为了研究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时可能达到的精度和可靠性等问题,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GPS监测点进行连续实时动态监测,利用PPP技术对该滑坡从稳定、开始滑动直至产生破坏的全过程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并与GPS单历元差分定位、载波相位实时差分定位技术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GPS PPP技术监测结果的内符合精度约为10 mm,外符合精度约为40 mm,且GPS PPP技术具有一些差分GPS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无需基准站支持、作业成本低、效率高、可直接获取监测点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的绝对坐标等。该技术完全可用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4.
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实时变形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GPS RTK技术用于滑坡动态变形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本文结合某类滑坡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在滑坡体上布设了若干监测点,并用GPS RTK技术、全站仪三维测量技术和GPS单历元定位技术实时跟踪监测了该滑坡在自然状态下从稳定到产生破坏的全部过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得了RTK技术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可靠性和精度等技术参数,即在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步观测到的卫星数在7颗以上且RTK系统的数据链能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RTK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精度就能分别控制在15mm和20mm以内。研究结果表明,RTK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可用于滑坡灾害的动态实时变形监测。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叙述了GPS在冷水江滑坡变形监测的应用,结合该工程实例主要介绍了冷水江滑坡的情况、GPS变形监测技术以及GPS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包括方案,GPS数据处理,分析变形数据、通过本次GPS在冷水江滑坡变形监测的应用研究,发现GPS的测量精度完全可以满足滑坡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且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范家坪滑坡地表形变InSAR监测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湖北省秭归县的范家坪滑坡是长江三峡库区干流上的大型岩质滑坡之一。阐述了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监测滑坡地表形变的工作方法与技术体系,采用22景3m空间分辨率的TerraSAR-X数据,辅以人工反射体布设和GPS测量,对范家坪滑坡变形进行监测,发现滑坡处在缓慢匀速变形状态,其谭家河滑坡体的形变比木鱼包滑坡体更为强烈,形变最大处的雷达视线向形变速率达到300mm/a。通过综合分析滑坡区2012年大气降雨和长江水位资料,发现年度内范家坪滑坡变形受水位变化和大气降雨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7.
基于密集多点变形监测的公路滑坡主滑方向动态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滑坡主滑方向是研究滑坡形成机理和确定抗滑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滑坡随着时间的演化,其主滑方向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滑坡主滑方向是滑坡位移状态的综合反映,在滑坡体上布设密集多点变形监测系统,根据小样本监测数据服从t分布的规律,使用肖维勒准则剔除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运用区间估计的方法来求取所有监测点位移方向的均值,通过主滑方向-时间过程曲线来动态判别滑坡主滑方向。将该方法运用到某公路滑坡工程实例研究中,在滑坡体上布设由53个地表位移监测点和19个深部位移监测点组成的密集多点变形监测系统,运用由全站仪和GPS组成的监测仪器系统,对该滑坡开展为期25个月的地表水平位移监测。通过地表位移数据分析对比,采用此方法估计的主滑方向和滑坡体宏观变形体现的滑动方向基本一致。经过误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表明此方法可以较好地对滑坡主滑方向进行了动态判别。将此结果与深部测斜监测到的滑动方向进行了对比,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再次说明运用上述方法来动态判别滑坡主滑方向是可行的。在防治工程中,确定了准确的滑坡主滑方向后,指导抗滑桩长轴布设方向和锚索主要受力方向均沿此确定的主滑方向实施,经过长达8个月的持续监测表明,防治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控制作用,体现了该方法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利用GPS技术对湖北罗针田滑坡进行变形监测这一实例,简述了GPS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并对采集的GPS数据进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监测效果,对滑坡变形监测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位于四川省丹巴县梭坡乡的哑喀则滑坡是一大型松散土质边坡。鉴于该滑坡的严重变形和可能失稳造成严重灾害后果,所以选择进行高精度GPS监测。并且阐述了应用GPS监测滑坡时对监测点位选择、数据处理等方法。2007年至今的GPS监测结果显示主滑坡体上监测点平均位移速率达每年0.6~0.9m,表明该滑坡变形严重。结合地表裂缝和植被等地表特征,发现降雨量和坡脚大渡河的冲刷、浸泡对滑坡今后的发育趋势有着决定作用,建议加强监测做好预警预报工作。本文还特别指出在监测期内监测到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和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GPS在三峡水库区云阳县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在库区云阳段建立GPS滑坡监测网的观测实践,以黄泥巴蹬坎滑体为例,介绍了GPS相对定位技术在云阳县滑坡的应用现状和进展。在采用GPS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宏观地质巡视的同时,还监测降雨量、地下水位、库水位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通过多种监测方法分析,发现在雨季滑坡容易产生变形,非雨季变形缓慢。目前,雨季日变率均小于5mm,而在非雨季平均日变率小于1mm。认为该边坡处于缓慢变形阶段(警惕线)。此外,在巡视过程中,也发现了多条宽1~5mm、长度不等的裂缝和高度不等的局部错台。根据近2年所获得的观测成果分析,深部位移监测、GPS监测和宏观巡视的结果十分吻合,效果令人满意。文章还总结了在滑坡监测中消除GPS测量主要误差的对策。满足方便快捷的同时,在不同时段采集GPS监测数据,适当延长监测时段,每个监测点至少观测2h的要求。多方收集信息,尽量避开潮汐、太阳黑子等活动的时段进行GPS监测。  相似文献   

11.
应用GPS对向家沟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巫山县向家沟滑坡监测系统现阶段GPS监测数据的分析,对向家沟滑坡的稳定性作简要评价——该滑坡目前已经出现细微的形变,从微小的形变量和曲线发展的不显著特征以及结合宏观巡视来看,判定该滑坡变形处于蠕滑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2.
采用地表位移GPS监测对泡桐湾滑坡进行变形监测,结合滑坡区内多年降雨量、长江水位变化资料,分析泡桐湾滑坡的滑体变形特征。结果表明,该滑坡变形区呈整体式变形特征,降雨为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库区水位为滑坡变形的次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边坡临滑预警一直是地灾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力学监测方法(牛顿力监测)对雅安宝兴县某傍山公路边坡进行监测,该边坡位于唐包滑坡老滑坡体下缘边界处。经过4个月的连续监测,获取了大量监测数据,并成功预报了两次局部滑坡。本文首先整合牛顿力监测数据和降雨量监测数据,再将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滑坡过程中的力学演化规律,对降雨条件下诱发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牛顿力监测预警成功的案例其临滑预警时长与滑坡体量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后讨论了牛顿力监测方法与斋藤模型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优劣势,并根据各自的特点提出了由面到点的监测预警思路。通过分析,牛顿力监测曲线与滑坡演化过程能较好对应,并可将土质滑坡分为3阶段:(1)牛顿力上升阶段; (2)牛顿力突降阶段; (3)滑坡阶段。本文为牛顿力监测系统的推广提供了实践经验,并为力学监测与位移监测结合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滑坡预报模型主要用来预报滑坡发生的时间,但是如何检验效果是滑坡预报者和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提出滑坡拟合效果指标(包括后验差指标、模型拟合效率指数和均方根误差)和试预报效果指标(包括试报效果指标和相关系数指标),初步建立了滑坡的预报质量检验模型。依据建立的检验模型,针对链子崖危岩体监测资料分别采用灰色GM(1,1)数学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报。预报结果表明:三种模型中,综合指标GM(1,1)数值最高,建议该滑坡采用GM(1,1)进行预报。通过模型的综合分析评判,不仅分析了模拟效果,而且直接比较了模型间的拟合效果,并为建立模拟效果好的模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从而表明滑坡预报质量检验模型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甘肃舟曲泄流坡滑坡的野外详细调查和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探讨泄流坡滑坡蠕滑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舟曲泄流坡滑坡发育于坪定—化马断裂内,属典型的巨型断裂带滑坡。该滑坡由多个次级滑坡组成,表现为蠕滑变形特点,且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该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断裂破碎带是泄流坡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断裂活动导致坡体发生塑性流动变形;而降雨是滑坡发生大规模下滑的主要诱发因素;地震、坡脚开挖等对滑坡的发展、演化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断裂带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对此类滑坡的防治预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FLAC3D软件对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二蛮山滑坡坡体进行建模,模拟降雨滑坡过程,并进行应力应变特征及稳定性计算分析,从而为深入研究地震及降雨诱发再次滑坡及防灾减灾提供可靠依据。研究中假设地震工况,对边坡进行详细的动力分析,得到了各监测点动力特征曲线;通过降雨工况下坡体稳定性系数分析得到了不同强度折减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滑源区相对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构造以及不利的结构面组合是滑坡的基础;前期强降雨期间饱水加载以及大量雨水沿斜沟张裂结构面的下渗软化作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