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贻贝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同成 《海洋学报》1993,15(4):43-49
本文采用0.05mol/dm3、pH7.8的磷酸缓冲液抽提及热变性、硫酸铵盐析和凝胶层析等方法,从海产软体动物贻贝(Mytilus)中分离得到一种仅对胰蛋白酶专一性抑制的蛋白酶抑制剂结晶。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上均显单一的谱带。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 2100.N-末端分析和氨基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贻贝抑制剂是以甘氨酸、赖氨酸为N-末端,由253个氨基酸组成的2条多肽链或亚基聚成的一组蛋白。但它对热及酸碱较不稳定。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表明,贻贝抑制剂对胰蛋白酶呈可逆竞争性的抑制作用。其Km和Ki值分别为7.7×10-4mol/dm3、8.9×10-5mol/dm3。  相似文献   

2.
自然发病的养殖大菱鲆幼苗出现口部周围皮下出血,肝脏灰白色并萎缩坏死的症状.从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b14.该菌株在LB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早期菌落稍隆起,白色,质地较硬;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2.75×103cfu/g;生理生化特征测定显示其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相似度最高;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100%.综合上述结果,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该菌株对复达欣、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和氯霉素等较为敏感.通过对人工感染菌株db14的大菱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的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心脏和脑未发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3.
渤海、黄海沿岸几种经济贝类及其生存环境中的异养细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道渤海、黄海6个重点沿岸海域(吕四、青岛、北戴河、盘锦、大连、庄河)海水和沉积物及经济贝类样品中的异养细菌总数检测结果.结果表明,整个渤海、黄海沿岸海域经济贝类体内异养细菌总数的变化范围为2.0×103~1.6×106cfu/g湿重,平均值为2.7×105cfu/g湿重,其中异养细菌总数最高的样品是在吕四沿岸3号站采集的四角蛤蜊(1.6×106cfu/g湿重),其次分别在北戴河沿岸2号站采集的杂色蛤(1.2×106cfu/g湿重)和毛蚶(1.1×106cfu/g湿重),而异养细菌总数最低样品是在青岛沿岸采集的镜蛤(2.0×103cfu/g湿重)和在大连沿岸采集的太平洋牡蛎、紫贻贝和皱纹盘鲍(≤5.0×103cfu/g湿重).该海区表层海水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范围为2.5×105~1.0×108cfu/dm3,全海域平均值为1.2×107cfu/dm3.表层沉积物中异养细菌数量变化范围为2.8×103~7.5×105cfu/g干重,全海域平均值为1.3×105cfu/g干重.根据上述结果和欧共体委员会(93/51/EEC)指令要求,对各海区贝类卫生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4.
徐龙  孙国清 《海洋科学》1991,15(6):30-33
Ⅰ.硼的存在形式及去硼意义 据文献报道自来水中硼的含量为7×10~(-9)~0.2×10~(-6)g/L,海水中的含量为5×10~(-6)g/L,河水中的含量为13×10~(-6)g/L,地下水和卤水中的含量随各地而有所不同。在一般的水溶液中,硼以H_3BO_3,B(OH)_4~(-)形式存在,以H_3BO_3为主。硼酸是一元弱酸,是一种路  相似文献   

5.
象山港微微型光能自养生物丰度与分布及其环境制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1992年2月和8月作者在浙江象山港对海洋微微型光能自养原核生物——蓝细菌Synechococcus和微微型光能自养真核生物的丰度与分布、环境制约、时空变化及蓝细菌种群的表观增长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微微型光能自养生物的细胞丰度均为夏季(蓝细菌丰度平均为3.29×103cell/cm3,真核生物平均为1.61×103cell/cm3)高于冬季(蓝细菌平均丰度为1.23×103cell/cm3,真核生物为0.37×103cell/cm3).冬季蓝细菌丰度港口部低于港中、顶部,而真核生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则相反;夏季两类生物细胞丰度在港口部与港中、顶部相近.周日连续观测表明,细胞丰度的周日变化与潮汐和悬浮体浓度明显相关.表观增长率夏季高于冬季.实验表明,水温、悬浮体浓度和光的可利用率是制约这两类微微型光能自养生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和日本海域花鲈属的3个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鲈鱼(L. japoni-cus)和高体鲈(L. latus)的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比较了3个种23个个体间的序列差异。在456bp的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中,3个高体鲈个体中出现了3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个碱基差异;7个花鲈个体中出现了7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1个碱基差异;13个鲈鱼个体中出现了12种单倍型,种内个体间有22个碱基差异。结果表明,花鲈属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具有丰富的遗传信息,在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间也存在显著的序列差异,基于S7核糖体蛋白基因片段序列的NJ和ME系统树经1000次重复抽样检验后得到相似结果,表明S7基因内含子2是适合于研究分子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利用Modeltest选取最佳核苷酸替代模型构建的NJ树表明:花鲈属鱼类由高体鲈分化,花鲈与鲈鱼的亲缘关系很近,而与高体鲈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
复方新诺明在鲈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首次报道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鲈鱼口服复方新诺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鲈鱼单次口服剂量为200×10-6的复方新诺明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 (ka)为0.096h -1、达峰时间 (Tmax)为21.479h,峰浓度 (Cmax)为50.768μg/ml、吸收半衰期 (T(1/2)Ka)为7.250h、消除半衰期 (T(1/2)K)为38.299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为4138.400(mg·h)/L。鲈鱼口服药物0.5h后在肌肉、血液、肝脏、肾脏4种组织中就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存在。药物在16h采样点4种组织里的浓度达最高。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约80%~9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0.05×10-6。  相似文献   

8.
1株乌鳢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发病的养殖乌鳢肝脏、肾脏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定名为DSY1301。该菌株在普通营养肉汤及TSA上生长缓慢,在血平板上生长迅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实为致病菌,其LD50为1.896×103cfu/mL。细菌16SrDNA全序列测定后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与多种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同源性都高达99%,通过扩增杀鲑气单胞菌表面阵列蛋白基因VapA确认为杀鲑气单胞菌,结合梅里埃ATB Expression生化结果最终确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通过药敏试验发现对氟苯尼考和氯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9.
徐娜  逄少军 《海洋科学》2012,36(10):13-25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特征对海洋中生活着的浮游单细胞海藻进行准确无误的分类鉴定,正在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方式。这样做的前提是首先需要从海水中分离得到纯藻株, 掌握它们的生活条件, 获得生物量, 并进而完成鉴定。作者对一株裸甲藻类似种和两株新分离的赤潮单细胞海藻进行了分离、培养和鉴定。核糖体18S RNA 基因(18S rDNA)和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三株藻分别为共生甲藻(Symbiodinium sp.)、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作者以广泛使用的光密度值A680作为衡量藻体生物量变化的指标, 研究了这三种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结果表明, 在批次培养中, 共生甲藻、锥状斯氏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物量都在22℃达到最大, 分别为9.28×105个/mL、7.9×104个/mL 和4.75×105个/mL; 强光和长时间光照促进生长, 但锥状斯氏藻在强光下更早进入衰退期; 三种藻都表现出较强耐受盐度变化的能力,在盐度为15~36 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 营养实验表明, 使用882 μmol/L 的NO3- 和36.2 μmol/L 的PO43-能够维持三种海藻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0.
朱霞  甄毓  于志刚 《海洋学报》2011,33(1):153-162
对一株分离自胶州湾的裸甲藻形态相似种(Gymnodinium sp.ZX)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分类鉴定.提取基因组DNA后扩增核糖体小亚基和转录间隔区序列,经纯化、克隆并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分别进行Blastn同源性分析,并下载相关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藻与共生藻(Symbiodinium)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裸甲藻...  相似文献   

11.
中日花鲈生化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中日花鲈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 ,共检测了中国沿海花鲈 1 4 6个个体和日本东京湾花鲈 40个个体中 1 2种同工酶的 1 6个基因位点。同工酶分析表明 :中日花鲈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 0 .4375和 0 .375 0。中日花鲈观测杂合度分别为 0 .0 2 83,0 .0 32 4 ;预期杂合度分别为 0 .0 4 73,0 .0 782。两者间在 LDH* ,GPI- 1 * ,GPI- 2 * 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接近完全替代。中国花鲈和日本花鲈间根井遗传距离为 0 .1 91 8,远远高于中国种群间的遗传距离。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的丰度及环境调控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夏季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进行了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photosynthetic picoplankton)的观测研究,发现了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和真核球藻(Eukaryotes,Euk)3类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存在,并对其丰度与分布及其环境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区Syn,Pro和Euk丰度的总平均值分别为(5.0±7.6)×104,(4.6±4.2)×104和(1.8±1.1)×103个/cm3,Syn种群丰度的高值大多出现在营养盐丰富的雷州半岛及海南岛东部海域的河口、沿岸带与陆架,北部湾次之,是陆坡和开阔海的数十分之一;其水层分布主要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其值迅速降低,发现Pro存在两个不同种群:表层种群和深层种群,前者分布型式与Syn相似,后者的分布型式迥然不同,其丰度向营养盐贫瘠的外海、陆坡和开阔海显著增高;同时发现Pro水层分布的高值主要出现在真光层的底部,并往往出现在硝酸盐跃层之上,Euk在不同海域的分布差异不如Syn和Pro来得大,但仍以沿岸带与陆架为高,陆坡与开阔海较低,水层分布的高值大多出现在真光层的底部,而且它是对次表层叶绿素a极大值的主要贡献者,这些分布型式的差异,取决于环境的调控和3类生物生态生理适应的差异.研究海区Syn,Pro和Euk 3类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对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的差异.研究海区Syn,Pro和Euk3类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对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总丰度的贡献分别为50.996,47.3%和1.8%.  相似文献   

13.
杨山  王艳  刘涛  胡先成  陈炜 《海洋科学》2016,40(3):17-22
为揭示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稚、幼鱼在淡化过程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的变化规律,本实验在15.00、7.50及0.00共3个盐度梯度下,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对鲈鱼稚、幼鱼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中,3个盐度组的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增加,且它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中15.00盐度的必需氨基酸总量略呈下降趋势,而7.50盐度组和0.00盐度组均呈上升趋势,3个盐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脯氨酸外,3个盐度组中其他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也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Ceriumanomalyandceriumthermodynamicsintheseawater¥WangYunliangandZangDesen(TheThirdDepartment,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C...  相似文献   

15.
CYP4F7是细胞色素P450超基因家族中CYP4F亚家族中的同工酶之一,而细胞色素P450在通过电子传递参与生物体代谢和转化内源和外源化合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本实验室构建的大黄鱼消减杂交cDNA文库中623bp的CYP4F7片段设计引物,以大黄鱼的总RNA为模板,利用RACE-PCR的方法,克隆鉴定出了大黄鱼细胞色素P450 CYP4F7基因。结果表明:基因全长1934bp,5'端非编码区59bp,3'端非编码区264bp,开放阅读框1611bp,编码53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大黄鱼的CYP4F7氨基酸序列与舌齿鲈的相似性为91%。利用RT-PCR方法研究CYP4F7在大黄鱼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CYP4F7在肝脏、脾脏中表达量最高,在心脏、肾脏、头肾、鳃丝中表达量次之。另外,CYP4F7在注射了细菌脂多糖的大黄鱼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的大黄鱼,认为细菌脂多糖可能是CYP4F7表达的抑制剂,说明CYP4F7可能与鱼类免疫反应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花鲈和鲈鱼群体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3个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群体(威海,舟山和北海)和4个日本鲈鱼(L.japonicus)群体(东京湾、山口、有明海和八代海)进行了遗传分化研究。18条随机引物在7个群体中共扩增出15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33条(83.65%)。花鲈和鲈鱼群体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836 5和1.524 2,Nei’s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分别为0.3075和0.4586。花鲈和鲈鱼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3156~0.3669和0.2982~0.5150。UPGMA聚类分析显示,舟山、威海和北海3个花鲈群体亲缘关系较近并形成一分支,而日本有明海与八代海的鲈鱼群体同花鲈关系较远,它们与另2个鲈鱼群体(东京湾和山口)形成另一分支。本文结果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支持将中国产花鲈和日本的鲈鱼划分为2个种的观点,并且RAPD数据表明花鲈和鲈鱼群体内都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7.
冬季刺参养殖环境与肠道内细菌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冬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Liao)养殖池塘环境(养殖水、底泥、附着基)及刺参肠道内的细菌菌群进行了分析。应用平板稀释涂布培养计数法测得刺参养殖池塘水体、底泥、附着基和肠道细菌数量分别为0.75×102~1.4×104cfu/mL、8.7×104~8.1×105cfu/g、3.8×105~2.8×106cfu/g、7.1×105~1.5×107cfu/g;根据形态学差异从培养所得的细菌中筛选得到22株菌,用限制性内切酶Rsa I和Msp I对所分离菌株进行ARDRA(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分析,这22株菌被分为8种不同的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OTU2与OTU3所包含的菌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种数的30%和20%;此外,作者对不同环境培养所得的优势度最高的细菌进行分子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水环境中优势菌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及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沉积物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附着基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肠道中优势菌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灿烂弧菌(V.splendidus)、施氏假单胞菌(P.stutzeri)。通过对冬季刺参池塘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和优势菌鉴定,为筛选低温益生菌和防治刺参疾病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uranium content and activity ratio A234U/A238U were determined in open ocean water, marine plankton, marine algae and sea water i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plankton and algae live. The average uranium content of 3.34±0.28×10−6 g/l and the average activity ratio of 1.13±0.04 were obtained in open ocean water. The uranium contents in plankton and algae were respectively from 1.7 to 7.8×10−7 g/g and 0.4 to 23.5×10−7 g/g on dry basis with the respective concentration factors of 48 to 260 and 10 to 733. The activity ratio in plankton and algae ranged from 1.07 to 1.18 which coincided well with those in the environmental sea water.  相似文献   

19.
Investigations on the preparation,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opomyosin (Tm) of Acetes japonicus, A. chinensis and Pseudeuphausia sinica, collected from Xiamen coastal water, show that: (1) Tm could be isolated by salting fractionation in the range of 20-35% ammonium sulphate satur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hem are 0.86%, 0.87% and 0.70% of dry weight respectively. (2) Molecular weight of Acetes detected by SDS-PAGE method is 3.3-3.6×104, while that of P. sinica, 3.2-3.5×104. (3) Isoelectric points of all the three Tm determined by isoelectric focusing method are at about pH 5.0. (4) Crystalline spindles of above three Tm can be formed in phosphate buffer containing Mg f at pH 4.8 or pH 7.2, showing cross striations with a repeat period of 38-40 nm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by negative staining, and there are fine lines at irregular intervals in each striation. (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ree Tm reveal that the strong polar amino acids account for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