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1982-2000年逐月NOAA/AVHRR NDVI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降水、气温、浅层地温等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 a来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同时,生长季(4-9月)NDVI与降水、气温和浅层地温的相关分析表明, 气温和浅层地温是影响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生长的两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对1960—2004年巴州巴音布鲁克及巴仑台山区年和春、夏、秋、冬季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a来巴州北部山区降水呈增多趋势,其中巴仑台山区增多趋势明显。另外巴音布鲁克及巴仑台山区降水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不一致。对2004—2006年预测试验表明,均生函数预测模型对巴州北部山区降水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特别是对巴音布鲁克山区的降水预测相当不错。  相似文献   

3.
华南前汛期降水与我国近海海温的SVD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国家气象局整编的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和英国气象局的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异常特征,并用SVD方法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与近海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华南南部前汛期降水的总的趋势变化不明显。华南南部前汛期降水异常存在3 a、5 a、7 a和14 a的周期;用SVD方法分析发现:存在一个关键区(130~158 ?E,5~18 ?N),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关键影响时段是前一年5—8月,华南前汛期降水与该关键区海温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前一年5~8月关键区海温异常偏高(低),次年华南前汛期降水偏少(多)。  相似文献   

4.
利用吐鲁番盆地北部山区河渠30多年的历史资料,采用定级分类、变差系数和差积曲线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代表盆地地表径流的三大河渠年及汛期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发现干旱区盆地地表径流量多年变化较稳定,具有持续性、周期性,且在未来几年中有偏枯趋势。年径流量与汛期径流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具有相同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7年新疆塔城地区塔城站(对比区)、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气象站(目标区)57 a气象观测站的年12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检验对比法,不成对秩和检验、序列试验检验和t-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对比区对目标区1988年起开展飞机人工增水作业前历史期27 a和作业期30 a的12月降水量进行了客观定量地统计对比差异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运用非参数性不成对秩和检验法,对比区增水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而目标区增水显著性达到α=0.025。(2)使用序列试验法,虽然在降水绝对增加值上目标区远不及对比区,但从相对增加率可以明显看出,开展飞机人工增水后目标区大于对比区,两者相差11.57%。(3)利用单边检验,对比区 t显著性小于0.05,而目标区t显著性为α=0.025;选定α=0.1置信区间,对比区平均年12月降水量绝对增加值为3.57 mm,相对增加率为16.5%,而目标区绝对降水增加值为1.19 mm,相对增加率为26.0%,高于对比区增加率9.5%。由此可得,开展冬季飞机增水以来,目标区降水量增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利用潮州1957—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其年、季降水气候特征及暴雨气候特征;应用MHF小波方法分析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潮州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汛期降水量对全年雨量的贡献逐渐下降,后汛期则相反;汛期开始月份及汛期降水强弱的年际变化明显,汛期结束月份年际变化不显著;降水偏多异常,各月差别不大,偏少异常,各月差别很大;4—8月最易发生降水异常。(2)暴雨主要发生在4—9月,暴雨气候事件初发时间有提前趋势,但近51 a暴雨日数总体上无明显增加。(3)年降水量存在3.5 a、18.4 a的主要时间尺度;暴雨日数存在4.6 a、12.1 a主要时间尺度。(4)整个时间域上,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尺度和时期这种对应特征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基于陕西省78个气象站1961—2013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了陕西汛期极端降水阈值,并利用线性倾向率、Morlet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汛期极端降水阈值为25.5~57.5 mm·d~(-1),平均33.4 mm·d~(-1),空间上以秦岭为界,以南大部分站点高于平均值,以北低于平均值。(2)汛期极端降水事件频次月际变化较为集中,7月最多,5月最少;年及年代际变化较大,1975—1981年呈增加趋势,1982—1993年呈下降趋势,1993年以后又呈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关中、陕南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年及年代际变化与全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陕北地区年际变化较小,与全省差异较大。(3)各分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陕南、关中大尺度和中尺度的时间周期性基本一致,大尺度周期24~32 a,中尺度周期6~10 a,而小尺度周期略有不同;陕北完全不同,大尺度周期26~30 a,中尺度周期15~18 a。(4)陕西汛期极端降水事件频次的第1模态是陕北北部与其他地区呈反位相变化,第2模态是以秦岭为界的南北反相变化,第3模态是关中与陕南、陕北反相变化。  相似文献   

8.
受经济、技术、装备等影响,地面人工增水作业更具普适性,但其精准作业难度高,导致人工增水作业效果的提升较为困难。为此,基于2017—2022年5—9月巴音布鲁克山区18个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协同克里金插值法,K-Means聚类分组法,基于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布,从宏观层面上对人工增水作业布局的合理性开展分析,以期科学化开展增水作业,从而有效提高作业效益。结果显示:(1)在空间插值中,小雨的相对误差最小,插值精度最高,而大雨相反,导致“平滑效应”明显,不确定性较大。(2)暖季月均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减少趋势,高值区多位于中部和东北部沿山区域,发生的降水事件以小雨为主,而大雨虽然频率低,次数少,但和小雨一样是影响降水量变化的主要量级。(3)现用人工增水作业点的适宜性大多一般,受小雨和中雨月均频率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而在宏观地理上,西部作业点布设的适宜性较东部高。(4)降水空间分布受西风环流和地势影响较大,因而作业布局合理性上,西部区域和北部区域最好。(5)根据地理特点,北部地势复杂,适宜选择西低东高的山面建立地面烟炉,西部地势平坦,适宜建立作业方向为NNW的流动火箭。  相似文献   

9.
近47a华南前汛期旱涝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华南61站47a(1958-2004年)前汛期(4-6月)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华南前汛期的旱涝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a来华南有12个涝年和12个旱年发生,较严重的旱涝年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以及90年代以后;前汛期旱涝变化以2~4a的年际尺度周期最为显著;4、5月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而5月与6月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一定的反位相变化特征;地理分布上,可将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分为5个旱涝异常气候区。近47a来桂南、粤西和东南沿海地区呈现旱—涝—旱的变化特征,而桂北区由旱转涝趋于雨涝的趋势明显,东北部山区由涝转旱趋于干旱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实施飞机人工增雨对密云水库水质中Ag+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习方  张蔷  秦长学  赵淑艳 《气象》2006,32(5):46-51
针对2004年6月--2005年7月汛期(5—9月)在密云水库上游汇水区开展以飞机播撒AgI催化剂为主的人工增雨试验,对水库与白河入口处2个采样点水质进行定期连续监测,分析了作业期间汇水区降水量增加对水库水质Ag^+及化学组分的影响,发现水库水体所测组分浓度值作业期小于非作业期;Ag^+有明显的月变化,即作业期为低值区,非作业期为高值区。得出人工增雨后,降水量的增加未影响到水库中Ag^+离子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阴离子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冬季在南京北郊进行24 h采样,运用离子色谱法研究大气PM10中水溶性阴离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M10中阴离子的平均总质量浓度在白天和夜间分别为658.21、622.84 μg/m3;PM2.1则分别为337.86、319.97 μg/m3,阴离子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主要水溶性阴离子均为SO42-,且海盐对南京北郊大气PM10和PM2.1中的SO42-质量浓度影响很小。SO42-、Cl-和F-粒径谱分布相似,均呈双模态;NO3-和NO2-主要呈现单模态。SO42-与NO3-、F-与NO3-、SO42-与Cl-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相关显著,说明其存在一定的同源性。NO3-/SO42-的平均值在白天、夜间分别为0.058 2、0.048 4,说明南京北郊大气污染以固定源为主。分析NO3-、SO42-前体物的转化率知道,采样期间SOR和NOR的平均值均大于10%,即SO42-部分来源于SO2的二次转化,而不是单一来源于一次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2019年3月21日21:13广西桂林市临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60.3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2019年4月13日14:11广东湛江市徐闻县下属和安镇镇政府自动气象站测得50.7 m·s-1的瞬时极大风速,两地均出现比较明显的风灾.通过分析监控视频、无人机航拍资料、现场勘察和走访目击者,获得如下结论:21:09-...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夏季中国地区降水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NCEP/NCAR大尺度再分析资料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2003年夏季(6~8月)中国地区的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结果表明,RegCM-NCC较好地模拟出江淮地区的洪涝,但是对江南和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的模拟不明显;模式模拟的土壤含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降水和洪涝状况,包括江淮地区的洪涝和江南、华南发生的严重伏旱;江淮地区前期高土壤含水量及后期强降水是该地区洪涝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21年8月3日柳州市出现一次伴有短时强降水和下击暴流的强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利用观测资料以及柳州自动站分钟级数据、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对此次过程中下击暴流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过程是在大陆高压与热带辐合带间中低层为一致东北气流的背景下,弱垂直风切变与强不稳定能量、深厚干空气源、近地面的干绝热递减等有利环境条件下,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抬升触发的。②下击暴流初始回波具有脉冲风暴特征,之后发展成多单体风暴;下击暴流发生前有反射率核心下降,低层入流及中层径向辐合增强等特征,其垂直结构表现为低层辐散、中层辐合、中高层辐合旋转。③地面大风出现前风廓线雷达风场有明显高空动量下传和低层风速减小,大风出现在低层风速开始增强时刻,早于低层风速最强时。④下击暴流的产生与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和负浮力有关;地形作用使得强对流回波沿地形运动,且下坡地形与峡谷效应对极端大风的形成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7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邹旭恺  陈峪  刘秋锋  孙家民 《气象》2008,34(4):118-123
2007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3℃,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平均年降水量接近常年.年内,我国气象灾害频发,淮河流域夏季发生特大暴雨洪涝,北方出现罕见秋雨;江南、华南发生五十年一遇特大秋旱;热带气旋登陆多、时间集中,损失接近常年,但死亡人数少;辽宁、山东初春遭遇强暴风雪(雨);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雷击灾害伤亡重;春季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少,出现时间集中.总的来看,2007年我国干旱面积偏大,暴雨洪涝损失重,城市内涝频发,雷击灾害伤亡多.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素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之称,降水量是影响当地工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根据鄂尔多斯多年的降水资料,找出其降水的季节分布规律,尽可能作准降水预报,为工农牧业生产及党政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回顾了我国开展酸雨研究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酸雨的定义、空间分布特征、化学特征、影响酸雨pH值的因素、酸雨对生态社会的影响以及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6个方面。研究表明,海洋降水pH值以4.8、内陆降水以5.0作为酸雨的界限更为合理;我国酸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且以城市为中心分布;我国降水中总离子浓度很高,酸雨是典型的硫酸性酸雨,降水酸度与(SO42- NO3-)/(NH4 Ca2 )的浓度比值有着高度的正相关;酸雨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酸性物质的排放,还与酸性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土壤的性质、大气中的氨、大气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和气象条件有关;酸雨对生态系统、建筑物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酸雨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发展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疆夏季降水偏多(少)同期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NCAR全球网格点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角度系统地分析了1979~1995年夏季(6~8月)新疆出现降水偏多或偏少时北半球范围内平流层下部(100hpa)和对流层中部(500hpa)的平均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偏多或偏少同期具有各自较为显著的环流特征;最后选取1996年夏季和1998年夏季两个典型个例加以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夏季降水量进行EMD分解后,利用均生函数相关法,比较不同IMF分量组合建模的预测,不同组合试验预测显示,用前二个IMF分量组合建模预测是最佳的组合方案。经对2001—2010年共10年广西夏季降水量实际预测检验表明,趋势预测准确率达70%以上,对夏季降水量预测较有参考价值。为基层台站的气候预测及服务提供一个客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大气能见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9年6—8月辽宁中部4个城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的季、月、日能见度分布,并探讨了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内各城市夏季大气能见度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天气系统和大气环境比较均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城市大气能见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周期谷、峰形分布,06时前后能见度最差,15—16时最好;大气细粒子、水汽和风速都对城市群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大气细粒子是主要影响因子;城市群夏季的低能见度时次,仅有一小部分是由轻雾引发的,而大部分则是由霾天气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