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冰川温度研究40年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黄茂桓 《冰川冻土》1999,21(3):193-199
1959年以来,先后在29条冰川上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冰川温度面上的状况已清楚。可区分出冷冰川,温冰川和冷温复合冰川3类,其表面层的传热学、内部热交换可作定量描述。今后应向纵深、高精度和综合性发展,重复过去的浅孔观测已不再必要。  相似文献   

2.
赵银  张勇  刘时银  王欣 《冰川冻土》2022,44(3):930-945
青藏东南部海洋型冰川具有独特的气候敏感性,普遍呈现加速退缩趋势,这不仅影响区域水资源安全,而且伴生了相应的冰川灾害,是当前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本文对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述,2000年以来冰川总体处于物质亏损状态,其平均物质平衡介于-0.66~-0.61m w.e.·a^(-1)之间;同时总结了海洋型冰川物质加速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新特征。当前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受观测数据缺乏和模型模拟不确定性等问题限制,尤其现有模型对冰面裂隙增多与扩张、冰崖-冰面湖-表碛相互作用、冰内冰下过程、冰崩、末端冰湖水-冰相互作用等过程的描述过于简化或基本缺失,其机理及影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需加强海洋型冰川物质平衡的综合监测,基于多数据和多方法的集成研究提高模型对冰川物质平衡多物理过程的耦合与模拟能力,为开展海洋型冰川物质变化的区域水资源效应和致灾效应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以南方灵锐S82 GPS接收机为数据获取平台,借助RTK测量技术对均匀布设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的花杆网阵进行表面运动速度观测.2008年6—8月和2008—2009年整年的观测资料显示:2008—2009年间该条冰川表面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 750~4 850 m,其中西支表面流速达到32.6 m.a-1,出现在海拔4830 m附近,东支表面流速达到32.4 m.a-1,出现在海拔4770 m附近.相比1959年的观测结果,该条冰川流速减慢了11%.  相似文献   

4.
GLIMMER 3D陆冰模式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GLI MMER(Genie Land Ice Model with Multipy-Enabled Regions)是英国Edinburgh大学开发的3D热动力陆冰模式,由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热力学方程构成其主要物理框架,能与全球气候模式进行耦合,适用于冰川过程机理研究和冰川数值预报.介绍了3D GLI MMER陆冰模式,包括它的动力框架、边界条件、数值积分方法和外部强迫.此外,以青藏高原现代冰川为例进行数值试验,考察模式对冰川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3D GLI MMER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青藏高原冰川,所模拟的冰川分布、冰厚、冰温和冰速与实际观测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5.
黄茂桓 《冰川冻土》1997,19(3):202-206
在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海拔6070m处钻孔,深309m,上部200m进行了温度测量。对实测资料作稳定态分析后,得出冰内温度梯度大,底部达融点的结果。算出地热通量为112mW/m^2,与青藏高原为高地热区的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6.
Key locations within an extensive area of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entred on Bayan Har Shan, have been mapped to distinguish glacial from non‐glacial deposits. Prior work suggests palaeo‐glaciers ranging from valley glaciers and local ice caps in the highest mountains to a regional or even plateau‐scale ice sheet. New field data show that glacial deposits are abundant in high mountain areas in association with large‐scale glacial landforms. In addition, glacial deposits are present in several locations outside areas with distinct glacial erosional landforms, indicating that the most extensive palaeo‐glaciers had little geomorphological impact on the landscape towards their margins. The glacial geological record does indicate extensive maximum glaciation, with local ice caps covering entire elevated mountain areas. However, absence of glacial traces in intervening lower‐lying plateau areas suggests that local ice caps did not merge to form a regional ice sheet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round Bayan Har Shan. No evidence exists for past ice sheet glaciation.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雪冰重金属元素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雪冰可以很好地记录大气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平。基于2015年6月在青藏高原东南部(藏东南)地区采集的4条冰川的雪坑和表层雪冰样品,分析并讨论了雪冰重金属元素特征。结果显示,Pb、Cd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与高原其他地区雪冰中一致,含量总体较低,显著低于天山和阿尔卑斯山雪冰中Pb和Cd含量,与格陵兰地区雪冰Pb和Cd含量大致相当,但显著高于南极地区雪冰中Pb和Cd含量,这表明藏东南雪冰中元素含量仍代表全球背景地区大气环境状况。元素富集因子结果显示,Pb、Cr、Cd、Cu、Zn、Mo、Sn等发生强烈富集(EFs>10),而以地壳源为主的元素如Fe、Ti、Mn、Th等则富集较弱。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存在差异;结合后向气团轨迹分析,推断藏东南地区雪冰元素含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南亚地区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的显著影响。目前,藏东南地区冰川呈显著退缩状态,强烈的冰川消融可释放大量的重金属元素进入河流,可能对下游地区的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青藏高原昆仑山玉珠峰冰川Core 1冰芯钻取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资料,揭示出在该冰芯钻取点处的冰川内部34.34~34.64 m深度段存在一个富含水冰层,其未冻水(液态水)具有承压性质,水头高度至少可达到8.54 m. 该富含水冰层的存在不仅对冰川温度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使该层中δ18O记录趋于均一化. 通过分析,揭示出该富含水冰层中可溶杂质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其上部冰层中的可溶杂质离子浓度,这是富含水冰层在形成初期其上部粒雪层融水下渗所引起的可溶杂质离子淋溶的结果. 同时,研究表明玉珠峰冰川粒雪中可溶杂质离子的优先淋溶顺序为NO3-> Mg2+> Na+> Cl-> K+> SO42-> Ca2+> NH4+. 提出可利用最易淋溶离子的浓度与最不易淋溶离子的浓度之比值,来判断冰雪层中可溶杂质离子浓度峰值是否与淋溶有关. 结合青藏高原其他地点冰芯钻取过程中发现的富含水冰层状况,认为青藏高原冰川内部富含水冰层不是在整个冰川区域内呈层状分布,而是在冰川内部呈透镜状分布. 冰川内部富含水冰层的存在,表明其形成初期气候相对较暖. 最后,阐明了青藏高原冰川中富含水冰层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并预测了其潜在的灾害效应.  相似文献   

9.
东天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钻孔温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5年8月在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海拔4 518 m处钻取了两根透底冰芯,对其中60 m的Core1冰芯钻孔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进行了温度测量,初步揭示了该处冰川的温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最低冰层温度-8.27℃出现在50 m深度处,这个深度在同类冰川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冰床底部的温度为-8.16℃,远低于压力融点.庙儿沟平顶冰川冰温的上述分布特征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其独特性.这种温度分布特征,对冰芯记录过程较为有利,为恢复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记录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0.
小冰期以来羌塘高原中西部冰川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运用地理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以地形图、航空相片、Lantlsat TM和E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分析了羌塘高原中西部小冰期至2000年代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这里虽仍有部分冰川存在前进,但冰川整体呈萎缩状态,而且近几十年来,冰川退缩加剧.与同一区域的普若岗日相比,研究区冰川更为稳定.与其它山区冰川相比,这里由于是极大陆型冰川区,所以冰川较其它山区冰川相对稳定.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该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