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张泓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1):87-92
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保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本文利用中、小型构造的解析成果重建了该盆地中、新生代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其中,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最大主压力轴的产状分别为179°~359°∠2°~3°,130°~310°∠2°~4°,30°~210°∠1°~2°。这一成果为解释它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最新的区域地质资料、岩石地层、砾石统计、同位素年龄以及野外构造观察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早白垩世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为统一的原型盆地,随着猴石沟组时期桦南隆起和密山隆起的隆升而被破坏.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分成6个阶段:①绥滨组一东荣组时期,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北部处于坳陷阶段;②滴道组(裴德组)沉积时期,黑龙江东部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形成一系列孤立的小型断陷盆地;③城子河组(云山组)一穆棱组(珠山组)时期,黑龙江东部整体处于坳陷阶段,形成统一的原型盆地;④东山组时期,黑龙江东部盆地群进入伸展裂陷阶段;⑤猴石沟组时期,随着桦南隆起、密山隆起快速隆升,统一的东部盆地群遭到破坏,转向各个盆地的独立演化;⑥新生代,黑龙江东部各盆地独立演化,现今构造格局最后定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与花岗岩构成了复杂的盆岭镶嵌体系--华南盆岭构造.根据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将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类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断陷盆地三大类型.对晚三叠世以来各个时代盆地的规模、产状、边界、岩石组合、指相矿物、沉积构造进行了分析.不同时代盆地的特征和重点区段盆区岩层的节理测量-统计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研究区的盆-岭格局至少经历过4期地球动力学演化.该盆-岭体系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二者时间相近,空间相伴,成因相关.研究表明,永定-龙南-始兴是一个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与花岗岩构成了复杂的盆岭镶嵌体系--华南盆岭构造.根据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与构造演化特征,将研究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类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断陷盆地三大类型.对晚三叠世以来各个时代盆地的规模、产状、边界、岩石组合、指相矿物、沉积构造进行了分析.不同时代盆地的特征和重点区段盆区岩层的节理测量-统计结果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研究区的盆-岭格局至少经历过4期地球动力学演化.该盆-岭体系具有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二者时间相近,空间相伴,成因相关.研究表明,永定-龙南-始兴是一个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周边板块离散、汇聚的影响,中-新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及其西缘构造应力场发生了多次转变,造成不同时期盆地类型与沉积充填、构造变形特征的差异。据此,将盆地西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为7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强烈的挤压,使盆地西侧阿拉善地块上富铀岩石剥出地表,并为盆地提供铀源;早-中侏罗世弱挤压构造背景下辫状河发育,形成了有利的含矿建造;晚侏罗世的强烈挤压,使中-下侏罗统发生构造变形并遭受地下水的渗入改造,但构造变形太强烈,影响了铀成矿的潜力;晚白垩世-渐新世早期盆地西缘整体隆升,使区内目标层长期遭受地下水渗入改造,形成了主要的铀矿化;渐新世之后,银川断陷隔断了盆地与蚀源区的联系,铀成矿作用基本停止。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变形构造形成与演化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点讨论了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变形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形式与演化模式。由沉积盆地边缘到中心可划分为盆缘叠瓦逆冲断层带,盆内断层三角构造带,盆内冲起构造带和中央宽缓褶皱构造带四个变形构造带。从而首次建立起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内变形构造形成与演化的褶推式四维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7.
临清地区东部新生代伸展构造特征及盆地伸展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临清地区东部各主要断层新生代活动性进行半定量一定量分析后,认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活动量各不相同,而且分段活动的特点十分明显,控制了不同时期规模、位置不同的半地暂。根据为层活动的特点,认为临清东部地区是分层伸展剪切模式,在南部、中部、北部均显示了各具特点的伸展组合模式;而这些不同伸组合模式是通过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横向变换构造带进行调节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与热史模拟的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过程及地质响应。不同构造单元及不同层位样品的AFT年龄结果表明,研究区中生代以来经历2次构造抬升:晚白垩世末—古新世早期(79~65 Ma)和始新世—中新世早期(56~15 Ma);AFT年龄空间对比图表明,研究区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后期整体抬升的特征。热史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于晚白垩世末期快速冷却抬升,古新世—中新世晚期为缓慢抬升,中新世末以来抬升速率明显加快。研究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与周缘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抬升可能与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有关,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与盆地周缘裂陷的演化具有一致性,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快速抬升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中新生代盆地特点及几个构造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同和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4,9(1):105-110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研究应纳入全球构造总格局中,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以活动论、阶段论和转化论的观点,把盆地地热史、沉积史、构造演化史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构造理论,并指导普查勘探。 相似文献
10.
中、新生代柴达木北缘的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柴北缘是侏罗系主要分布地区。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在一个古老的稳定地块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根据中新生代西北地区周缘板块活动和构造演化特点,提出柴北缘中新生代经历了两个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运动旋回:从早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是第一个旋回;从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第三纪和第四纪为第二个旋回。早中侏罗世是一种稳定大陆内弱伸展坳陷盆地,不具有典型的裂陷盆地特征。从渐新世开始,柴达木盆地才进入强烈挤压的山间盆地阶段,并决定了柴北缘现今的构造格局。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影响着柴北缘油气的生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新生界沉积盆地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在多种大陆动力学体制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不同板块边界条件、岩石圈变形机制和地幔热状态等因素制约了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不同的发展过程。古气候条件是控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机质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多次潮湿与干旱气候的交替形成了多个有利生油岩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使沉积盆地成烃过程复杂多样,成烃门限也存在很大差异。多旋回构造运动使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多个含油气系统的横向迁移和垂向叠置以及多个关键时刻的鲜明特点。油气往往存在多次运移,盆地内的油气藏往往是后期改造、调整和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总被引:98,自引:16,他引:98
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卷入深度,可分为基底冲断层-挤压断块一盖层褶皱-冲断系两大类。在剖面上将龙门山构造带划分为5个带。龙门山冲断系扩展顺序分为:前期由推覆作用引起的前展式扩展;后期由重力滑覆作用引起后展式扩展。据平衡剖面及构造复原,龙门山冲断系总滑移量为120km。川西特提期域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大陆裂解,洋-陆俯冲,陆-弧碰撞、冲断造山及川西隆起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中新生代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综述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中国大陆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中新生代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分布于郯庐断裂两侧或位于郯庐断裂带内,显然,这些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与郯庐断裂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本文以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为基础,从含油气盆地的展布和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方面探讨了郯庐断裂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分布的内在联系。认为两侧的沉积盆地是断裂系的一部分,是郯庐断裂中、新生代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局部派生构造。 相似文献
14.
在应用地质力学方法系统划分中国北方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构造体系控盆、控油气源区、控油气聚集带、地应力控制油气、低次序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发育新华夏系、西域系、纬向系、祁吕贺兰山字型等构造体系,控制了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等大型含油气盆地的成生发展。构造体系具有六个特征:阶段性、迁移性、继承性、差异性、转换性和复杂性。构造体系在多个方面控制油气分布,包括构造体系多级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叠加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复合联合控制油气、构造体系多期控制油气、低序次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分布等。以构造体系控油为主线,综合考虑油气成藏条件,指出了油气聚集有利区。在优选的有利区中相继获得了新的油气重大突破和发现,证实构造体系控油研究及油气聚集有利区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这些有利区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正反转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吐哈盆地中央构造带由火焰山构造和七克台构造组成。中央构造带形成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表现为伸展构造特征,生长断层上盘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下盘,并于断层上盘所在的台北凹陷形成沉降中心。晚侏罗世,由于拉萨陆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导致吐哈盆地由伸展盆地转变为挤压盆地,中央构造带也于此时发生构造反转,由早期的伸展正断层转变为挤压逆断层。发生于55Ma的喜山构造事件对天山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影响时间略有滞后,大致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央构造带即在此次构造事件中强烈变形,逆冲出露于地表。 相似文献
16.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控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华南地区近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资料,本文简要总结从岩石圈至微破裂网络等不同层次构造控矿特征,包括深部岩石圈拆沉减薄及相关的构造成矿(域)动力学体制转换→区域构造减薄带及相关富碱(A型)岩浆组合控制区域成矿带(矿集区)展布→构造复合部位控制小(斑)岩体及相关的矿田(床)分布→主干断裂及圈闭组合有关的伴生、派生裂隙网络控制矿体产出→构造变形动力学转换及相关水压致裂控制矿质富集等,特别强调与中生代岩石圈拆沉作用相关的不同尺度张性构造系统的控矿主导作用,这对于华南地区区域成矿分析和矿产勘查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中、新生代盆地对海相中、古生界的迭加、改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南方中、新生代四期构造变格发育的主要盆地原型及其在主要盆地的迭加特征, 并根据中、新生代盆地原型的迭加方式和构造改造特点, 将南方主要探区的海相中、古生界后期改造形式划分为五种类型, 即:持续前渊*迭加型、渊-滑-断-拗迭加型、渊-滑断迭加型、推覆构造及影子盆地型、残留改造型, 进而分别探讨了它们的主要构造特点和在油气保存条件上的差异。分析认为, 以四川盆地为代表的持续前渊迭加是海相天然气在中、新生代得到有效保存的最有利类型; 其次应为中下扬子地区以江汉盆地、皖南-苏北盆地为代表的渊-滑-断-拗迭加型, 它们在早期(T3-J2)前渊盆地迭加和晚期(K2以来)的断陷-拗陷迭加下曾先后为海相中、古生界构建了区域封盖条件, 尽管在第二变格期(J3-K1)遭受到燕山运动强烈挤压-走滑作用的改造, 但在晚期断-拗盆地迭加下可为海相中、古生界二次生烃油气提供有效保存; 而以楚雄盆地、十万大山盆地为代表的渊-滑断迭加型, 尽管早期(T3-J2)前渊盆地迭加为海相中古生界构建了区域封盖条件, 但自第二变格期以来由于受到冲断与走滑联合作用影响, 使盆地整体形成高块断构造, 对海相油气保存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指出, 要注意推覆构造中的“影子盆地”尤其是区域滑脱层之下的油气保存条件, 以及像南盘江拗陷这类残留改造型的弱变形带。 相似文献
18.
19.
从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看中国东部盆地构造圈闭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松辽盆地构造反转的分析,把该盆地构造反划分为3种类型:平面上分为4个反转向构造带,结合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构造样式和演化机制,认为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不同局部现象,它代表了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演化的普遍模式,并与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形成密切相关,中国东部盆地重要的构造反转4期;盆地内众多构造圈闭类型是多种地质应力联合作用和多期构造作用叠加的结果,而后期的挤压反转到了加剧和定型作用,中国东部燕山-喜山期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碎屑成份特征与构造期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准噶尔盆地南缘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及晚新生代发育的近源粗碎屑沉积显示构造活动的存在。野外剖面及镜下碎屑成份统计表明:砾岩的砾石成份、砂岩碎屑成份的物源属性主要是再旋回造山带和晚古生代的岩浆弧,但盆地南缘东段与西段的岩屑组成及物源属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沉积岩岩屑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和晚新生代发生了相应的增加,显示盆缘沉积岩物源的隆升—剥蚀作用和构造活动的相对活跃。砂岩碎屑特征、重矿物相对含量及重矿物组合特征证明盆地南缘东、西两段的物源属性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不稳定重矿物的增加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和晚新生代为构造相对活跃的构造环境。综合中-新生界沉积碎屑特征及差异分析,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盆山格局发生了3次较大的转变过程,分别对应于上述3个时期。中-新生代3次构造活动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构造活动期次与油气藏形成、调整的期次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