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外有关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近期国外有关年代际变率机制的诊断和模拟研究作了综合评述 ,着重介绍形成年代际变率的 5种主要机制 ,即热带海洋的强迫作用、中纬度的海气相互作用、温盐环流的作用、热带—中纬度的相互作用、海气之间的随机强迫作用机制 ,并简单阐述了作者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2.
吉林近50a来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突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利用吉林省50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近50 a来吉林气候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 吉林省的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呈下降趋势, 60年代为相对低温期, 70年代开始表现出逐渐增温的趋势; 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逐渐减少, 60-70年代为相对降水少的时期, 80年代降水略有增加, 进入90年代以后, 降水量又表现为逐渐减少的趋势. 近50 a来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经历了一个"冷湿-冷干-暖湿-暖干"的过程.吉林省的最高、最低气温在近50 a内的总体趋势都是上升的, 但从增温率来看, 最低气温大约是最高气温的2.3倍.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进行气候突变的检验, 发现年降水量在1977和1987年各有一次突变, 年平均气温只在1969年发生了一次突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要求极其紧迫。目前气象资料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相对较短,由此作者提出利用石笋记录重建历史年际、年代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构想。通过对目前已有的石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实例分析总结,认为洞穴石笋沉积速率相对较快,石笋中标志性结构构造特征的存在,有利于石笋记录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作者提出建立准确年代标尺、选择生长速率相对较快和存在标志性结构构造特征、能记录到极端气候的石笋,以及提高采样分辨率和与其他记录相互验证等作为石笋极端气候研究的工作要求,同时就文石笋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出文石笋可能更加容易记录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个人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要求极其紧迫。目前气象资料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相对较短,由此作者提出利用石笋记录重建历史年际、年代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构想。通过对目前已有的石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实例分析总结,认为洞穴石笋沉积速率相对较快,石笋中标志性结构构造特征的存在,有利于石笋记录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同时就目前的研究现状,作者提出建立准确年代标尺、选择生长速率相对较快和存在标志性结构构造特征、能记录到极端气候的石笋,以及提高采样分辨率和与其他记录相互验证等作为石笋极端气候研究的工作要求,同时就文石笋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出文石笋可能更加容易记录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个人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SCL与中国东部气候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据宇地磁耦合原理,利用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变化及其与地磁场(文中主要考虑地热)的关系,模拟计算并重建了中国东部历史时期的气温序列变化,除了个别时段外,模拟曲线与修正后的竺可桢曲线十分相似;分析了2500a来中国东部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该曲线能较好地再现2500a来中国东部气候的冷暖变化.对竺氏曲线中有争议的几个冷暖时段,如公元150—350年的温暖期、1050—1150年的小气候适宜期等,模拟结果与后来研究者分析的结果相合.中唐至五代的气候冷暖交替变化不稳定.该曲线也能清晰地反映出小冰期中国东部气候各个时段的变化以及现代气候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1960-2004年农业气候环境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三江平原农业气候环境年代际变化,使用1960-2004年三江平原17个国家气象站和14个农垦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三江平原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0℃活动积温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偏少,夏季低温发生频繁.80年代以后热量资源增加,夏季低温出现次数减少.②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后期以后偏少,干旱年份偏多;其他时段降雨以偏多年份居多,雨涝年份较多.③1960-2004年三江平原热量资源变化与西风带环流及人类活动关系密切;降水资源多少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有很好的关系,与纬向环流变化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7.
南半球对流层气候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联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南半球对流层温度场谱分析和逐次滤波分析发现,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半个多世纪以来呈现明显的持续升温趋势,升温幅度由低层到高层逐步增加,其中地面层1 000 hPa年升温率为0.013℃/a,对流层中部500 hPa年升温率为0.019℃/ a,对流层上部300 hPa年升温率为0.036℃/ a;滤除南半球大气温度场的趋势变化,发现南半球大气温度场从地面层直至对流层顶广泛盛行着十分显著的与太阳磁场磁性22年周期变化相一致的变化周期。太阳磁场磁性周期变化趋势略有超前,分析认为,这是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气候系统对太阳磁场周期性变化的响应。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南半球从地面层1 000 hPa到对流层顶,再到平流层中部10 hPa各层次大气温度变化22年周期分量振荡位相基本一致,周期振幅由低层到高层迅速增大,说明太阳磁场变化对对流层高层比低层影响大,对平流层影响更大。其中地面层1 000 hPa温度场的22年变化周期是在滤除趋势变化和11年周期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太阳磁场磁性周期变化对地面层气候的影响较小并且经常处于被掩盖状态;南半球地面层1 000 hPa温度场滤除趋势变化之后显示出十分显著的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一致的变化周期,分析认为,这是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气候系统对太阳活动11周期性变化的响应。对流层上层300 hPa温度场滤除趋势变化和22年周期之后也显示出11年变化周期,而对流层中部500 hPa则无此周期反应,说明太阳活动11年周期对地面层1 000 hPa大气气候影响最明显,对流层中上层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对于全球的水分循环、气候系统、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水汽输送是影响中国旱涝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海温、北大西洋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等因素对东亚大气环流的调控作用有关。本文就近期关于中国地区水汽输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部分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包括影响中国东部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水汽输送机制、影响梅雨特征年代际变化的水汽输送机制、热带海温对中国上空水汽输送的影响机制等问题。此外,本文回顾了近期与青藏高原地区水汽输送机制有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对于全球的水分循环、气候系统、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水汽输送是影响中国旱涝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海温、北大西洋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涛动等因素对东亚大气环流的调控作用有关。本文就近期关于中国地区水汽输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部分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包括影响中国东部降水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水汽输送机制、影响梅雨特征年代际变化的水汽输送机制、热带海温对中国上空水汽输送的影响机制等问题。此外,本文回顾了近期与青藏高原地区水汽输送机制有关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千牛年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世纪后期,千年(ka)尺度气候变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格陵兰冰芯及深海沉积证明,在末次冰期中普遍存在平均周期为1.5ka的循环,有人认为全新世也存在这种循环,小冰期就是最近一个循环的冷期。(2)每个循环由1个相对暖期(间冰阶)及1个冷期(冰阶)组成,称为Dansgaard/Oeshger循环(D/O循环)。(3)连续几个D/O循环的冰附气湿愈来愈低,海因里希事件(H事件)就发生在最冷的冰阶之后。(4)自15kaBP到68kaBP共确定出6次H事件,分别称为H1…H6,有的作者认为新仙女木事件(YD)与H事件形成机制近似,可以称为H0。(5)D/O)循环与H事件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但热盐环流(THC)变化的学说得到了较多作者的承认。这个学说认为:北大西洋北部的大量融冰使海面为冷的淡水控制,影响了大传送带中海水的下沉,从而削弱了深水的形成。北大西洋THC减弱,使向北输送的热量减少。使北大西洋气候更寒冷。一旦深水形成再次增加,完成一个D/O循环。H事件形成的机制与之类似,不断过程变化更为激烈。(6)这样,THC有3种模态:现代模(北大西洋有两个泵)、冰阶模(一个泵),及H事件(无泵)。(7)海洋环流模式已经对THC的变化及模态之间的转换进行了模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了HTC的变化,在给定淡水输入的外强迫时,也模拟出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1.
太阳变化驱动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从5个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太阳变化驱动气候变化研究的进展,重点在机制方面,即对全球变暖原因看法的分歧、太阳总辐射量的卫星测量结果、树轮14C记录与太阳变化代用指标、太阳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以及太阳—宇宙射线—云量的关系。强调这是一个有重大经济和科学意义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2.
低频泥石流特征及其预测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高频泥石流相比,低频泥石流更具有潜在危害性。近年来,低频泥石流的暴发给我国山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山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低频泥石流沟实地考察以及对近年来我国暴发的约30例典型低频泥石流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从其隐蔽性、活动性、规模和破坏性以及灾情等方面探讨了低频泥石流的特征;以茶园沟为例,采用灰色灾变预测方法,建立灰色灾变预测模型对其进行预测,经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年份一致,并且预测出2042年或2043年前后以及2095年或2096年前后茶园沟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最后,针对低频泥石流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中国潮汐汉道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潮汐汊道(tidalinlet)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本世纪70年代,在欧美等国成为研究热点。80年代,我国不少海岸学家加入这一研究行列。分析了潮汐汊道及其与其它潮汐海岸类型如潮汐河口、潮流冲刷槽等在学术概念上的差异与重合,评述了中国潮汐汊道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我国应优先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元素在气相中迁移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相对金属的搬运早在1644年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金属气相迁移能力的认识不足和技术手段等原因,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很薄弱。对近些年来金属元素在气相中迁移的实验研究及其地质证据等方面的工作概况进行了论述,认为金属的气相迁移是由于金属和气体溶剂间发生反应,形成金属(氯化物)水合物,增大了金属在气相中的溶解度,而并不完全取决于金属元素的挥发性。这一认识对研究元素的气相迁移,尤其是挥发性相对弱的金属元素在气相中的活动行为十分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基础数据的积累,元素在气相中的迁移及其对金属成矿的重要作用必将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川西浅层储层地震“低频、强振幅”形成机理及陷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家盆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3,25(3):193-196
在川西地区浅层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已总结出地震“低频、强振幅”油气预测模式,并早已应用于勘探中。随着该区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该模式作为已成熟的油气预测方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预测失误。这里经分析了地震“低频、强振幅”的形成机理后总结出了模式预测中典型的“陷井”,并提出了降低模式预测风险的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