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海岸带临港工业、海运物流与全球化大生产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岸带是世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大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岸带临港工业迅速崛起并持续高速发展,依托海港建设、大型船舶运输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在跨国公司的运作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大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使资源贫乏的日本快速发展成发达国家;深圳赤湾临港工业区成为中国高效益工业的典范。本文着重讨论了海岸带经济建设中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对地区、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指出中国21世纪应大力开发利用海岸带港湾资源、重点建设全球化大生产的大进大出的基地,建立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岸带产业中心,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韩增林  杨文毅  郭建科  孙康 《地理科学》2017,37(8):1135-1144
以环渤海16个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其2003年和201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其集聚效益,最后通过对比集聚类型、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对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综合评定。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EG指数取值的正负与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将集聚分为地理空间的“区域集聚”和市场空间的“规模集聚”。2003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以“区域集聚”类型为主。 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均为低度集聚,除了一些城市的集聚程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外,大部分城市都有所降低。 经过10 a的发展,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加强,集聚效益有所提高,但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存在稳定的正向空间影响。 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集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相似文献   

3.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与闽台港口物流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福建与台湾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高雄-厦门、高雄-福州海上试航和“两门两马”小三通直航发展态势,指出两岸试航的局限性和港口物流直航的必然性。综合分析鹿特丹、新加坡、安特卫普、釜山、汉堡等世界著名港口物流发展经验,提出对闽台两岸港口物流对接具有可供借鉴经验。针对闽台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两岸港口资源整合,建立台海港口群;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口物流对接;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构建环台湾海峡临港工业走廊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界定临港产业概念的基础上,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市为例,甄别出主要临港产业的类型及数量,总结了临港产业发展绩效的内涵并据此建立指标体系,继而用熵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计算各临港产业发展绩效综合指数值,运用比较法分析山东临港产业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首先,临港产业的所有制结构对其发展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临港产业发展绩效受地方营商环境的影响明显;第三,山东临港产业领域存在无序竞争现象;第四,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各临港产业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及空间组织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和改造,激活地方经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结构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实现社会公平等,都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积极参与,发展民营经济也是解决“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特点和现状的阐述,以及对该地区发展民营经济优势条件的分析,提出了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指导下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地域组织形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地区合作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入、“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提出等新的发展背景。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吉林省与图们江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并对其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新时期的重点发展战略,以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全面参与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南部“大城市圈振兴”理论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rt.  AM 《地理学报》1996,51(3):272-282
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传统理论,对亚洲的某些具有较高生产力水平,且还在发展中的“大城市圈”不能充分地解释,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南部空间经济转为的“大城市圈振兴”理论进行了批判地评论,根据最新的现场调查结果,从根本上对“转为过程”的假说提出质疑,并且提出了更适当的的区域发展战略,此外还证明,关于亚洲大城市带的一般结论,必须建立在对地方性经济变革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资源上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以及产业水平的空间梯度决定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从分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条件出发,对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实施产业合理空间定位、差异化发展、梯度转移等分工合作战略;将泛珠三角划分为4个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区并进行产业空间组织;设计5条产业合作通道,并进行了相应的园区配置;同时还对重点产业提出合作指引。研究旨在从宏观层面形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战略安排与空间组织方案,微观上则落实为重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安排,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提供科学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数字广东"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实施“数字广东”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广东省发展信息产业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数字广东”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发展模式和突破口 ,建议政府部门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 ,并概述了各阶段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鄂西北山区郧县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工业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总结了郧县发挥特殊区位优势,坚持“依托”发展战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速发展资源导向型工业,选择最佳工业生长点,优化工业生产组合键,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名优特骨干产品为重要生长点来发展工业,面对郧县工业发展的困境,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工业的设想。作为案例,尝试在理论上探讨山区工业发展和经济振兴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李南  刘恩梅 《地理科学》2022,42(11):1879-1888
在探讨城市发展是否可能与港口运营脱钩的理论探索的基础上,采用Tapio脱钩模型进行估测,构建了包括产业多样化指标的港口及城市评价体系,以2000—2019年环渤海地区12个主要港口城市为样本,实证检验港城脱钩类型。研究发现:尽管大部分港口城市的脱钩状态时常变化,但港城脱钩确实可能成为港口城市的演化路径,其过程是渐进的。港城脱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城市发展阶段、产业多样化等,港口运营与本地经济一直未能深入融合的城市以及经济实力雄厚、发展路径多样的中心城市实现港城脱钩的难度相对较小。在环渤海案例区,丹东和秦皇岛已处于港城脱钩状态,天津和青岛未来出现港城脱钩的潜力较大,大连的港城关系演化尚不稳定,唐山、营口、日照等多数样本的港城关联仍然密切、脱钩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就业变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董丽晶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8,28(2):162-168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市为例,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产业升级、产业替代和产业融合,对城市就业结构、就业制度以及就业文化方面的影响。最后总结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沈阳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以此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庄佩君  汪宇明 《地理研究》2010,29(6):1105-1116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是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一个特定滨水空间。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和技术发展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投影,港—城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迁移和形态演变。其空间迁移轨迹是由内城中心至内城边缘,再到远离内城的位置。在其生命周期的形成生长、成熟扩张、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各阶段体现了港城关系由共生一体、共同扩张、分离、最后再度整合的演变过程。以宁波为案例,分析了港—城界面的演变和空间机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江厦港区、江北港区、镇海和北仑港区所呈现的是商贸综合体和港城聚落、西式中心商务区和近代城市社区、临港工业综合体和物流园区等港-城界面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再生后的江北港区则成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在港—城界面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运输技术与组织以及通讯技术变革是港—城界面迁移的主要引擎,劳动地域分工确定了港—城界面的产业和形态,再生动机更多地来自城市更新和政治经济需求,环保意识和立法促进了港城分离,制度变革是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地区主导产业定量选择及优化调整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开章  田雨  李新运  梁勇 《地理研究》2003,22(1):114-122
本文建立了工业、第三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非线性功效函数定量评估模型,对济南市三类产业分行业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5个工业主导产业、6个第三产业主导产业和1个农业优势产业,提出了21世纪初期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产业结构特征与跨世纪发展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厦门市在经历了改革开后的一段高速增长之后,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分析厦门市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跨世纪发展的基础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厦门市新世纪主导产业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工业布局调整初探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曾刚 《地理研究》2001,20(3):330-337
上海市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上海市工业空间结构呈现出内环线以内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内外环线之间以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外环线以外远郊地区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空间格局。从总体上看,从城市中心向外,单位土地面积工业生产产出效率逐渐降低、劳动密集程度逐渐减少、资本密集程度逐渐增加、对上海市总体经济规模贡献率逐渐加大、对周围环境影响逐渐增强的圈层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另外,上海市工业布局的实践表明,除了原燃料、市场、劳动力的价格及其运费以及集聚外,级差地租、现代交通设施、劳动就业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子。从优化工业布局出发,上海市今后一段时期,应大幅度提高工业用地效益、建设科学合理的工业生产基地、制定相应的工业空间结构调整配套政策,以保证区域工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再齐  姚华松 《热带地理》2019,39(1):108-116
以古代广州港—城空间关系的发展演化为实证案例,采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代长时间跨度视角下港—城空间关系发展演化的规律特征。结果表明:城市与港口发展之间形成了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港—城空间关系发展演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古代港口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商贸功能,码头毗邻地区往往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商贸区;港口通过毗邻城市功能区的发育,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自然环境变迁、航运技术变革、交通商贸变化以及政治军事的考量等因素综合作用,驱动港—城空间关系不断发展演化;古代广州港—城空间关系的演化模式明显有别于西方学者归纳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姜丽丽  王士君  刘志虹 《地理科学》2011,31(12):1468-1473
立足于城市地理学视角,以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为切入点,以辽宁省6座港口城市为案例,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考察港口城市的发展程度及发展过程特征。引入RCI指数作为评价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的指标,判断港口城市类型与阶段演进。研究认为:①2008年,辽宁省港口城市包括三大类型,其中,大连市为具有典型港城特征的大区域级门户城市,营口市为特征显著的区域级门户城市,锦州市和丹东市为港口功能显化的区域级临海城市,盘锦市和葫芦岛市为港口功能相对弱小的区域级一般城市;②近10 a间,辽宁省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变化呈现出4方面特征,即大连市由门户城市向典型港口城市类型发展,营口市由典型港口城市转变为特征显著的门户城市,锦州、丹东、葫芦岛和盘锦四市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缓慢,营口市和丹东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实现了阶段跨越。  相似文献   

19.
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始终密不可分,厘清科技创新城市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趋势,对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分重要。为了考量全球创新城市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引入耦合理论构建研究逻辑和路径,以创新优势明显的36个美国大都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信息业、专业与商业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4个优势产业。基于2007和2012年的产业截面数据,确定各产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样本城市4个产业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产业发展类型可分为单业、混业、同步三大类,其中,单业的样本数有所减少,产业协同发展趋向明显。具体到产业,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十分突出,专业与商业服务业、信息业以及金融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半数以上的城市属于制造导向的单业发展类型和制造导向的混业发展类型。具体到城市,高阶同步发展类型的城市始终只有纽约1个,产业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均有较好表现,绝大多数城市产业系统中既有优势也有短板,但并不影响其创新的整体实力。总体而言,创新排名靠前的城市,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更高,产业发展协同性相对较好;样本城市的产业发展类型大致呈现出从单业向混业和同步演化的趋势,制造业仍然是创新城市发展的基石。因此,中国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中,要立足于城市本身的产业优势,也要重视制造业的关键作用,采取有效举措推动和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市区的工业职能进行了分类,并结合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对聚类分析结果作了适当调整及补充,将中国1984年295个城市分成四个大类、十八个亚类和四十三个职能组。在工业职能分类的基础上,通过16个工业部门在全部城市中的分布特点的分析,初步概括了中国城市体系工业职能结构的特征。最后,运用分类结果,对中国城市工业的经济效盆从投入、产出两个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