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四日至十四日在莫斯科召开。出席会议的有112个国家,约6000余位代表东道主苏联最多达2500余人,外国代表以美国为最多达340人。中国地质代表团以地质矿产部朱训副部长为团长,共78位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大会收到论文摘要5768篇,苏联居多,外国代表提交会议的论文摘要美国352篇,我国提交315篇。大会分设二十二个学术分组讨论会,其中水文地质学列为第十六分组。本组会议召集人,为上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吉伯特、克斯坦尼教授[G.CASTA-  相似文献   

2.
《地质论评》1992,38(1):94-95
由甘肃省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甘肃省科协、甘肃省有色金属学会、兰州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国际硫化矿床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7日—30日在甘肃金昌市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76篇(其中国外代表16篇)。来自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生物学会昆明组及云南省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受中国古生物学会及云南省地质学会的委托,于1982年11月23日至27日在比明召开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云南部分)地层古生物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摘要63篇,论文全文16篇。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省内外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代表79人,列席代表32人,共111人。由于广大代表对三  相似文献   

4.
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89年7月9日至7月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参加本届大会的代表共5888人,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地质代表团由地矿部、中科院、国家教委、冶金部、化工部、统配煤矿总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国家建材局、国家地震局和国家海洋局12个部门60名代表(其中煤炭系统3人)组成。本届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4000多篇,列入报告和展讲议程的3000多篇。我国代表团向大会提交论文集(英文版)4册,共120篇论文,其中50篇论文进行了宣读和展讲。  相似文献   

5.
第十一届国际沉积学会议,于1982年8月23日至8月27日在加拿大汉密尔顿姆克麦斯托大学举行。除正式开会外,还安排会前会后17条路线的地质旅行5—6天,来自世界各国的沉积学家一千二百余人,共提交沉积学研究论文摘要(包括论文)1000余篇,编入论文摘要的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承办的“1993年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暨第二届全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及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7月26~29日在贵阳举行。会议收到论文摘要198篇,并于会前由地震出版社出版了名为《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新探索》的论文摘要集。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共120人,其中国内青年代表82人,回国留学人员和外籍学者13人,特邀代表25人。大  相似文献   

7.
大会概况: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0年8月6日~1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约3705名,分别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181名是中国(不含台湾)代表。大会共收到并发表论文摘要6139篇,其中5705篇(分146个讨论场)参加学科讨论,434篇(分59个讨论会场)参加专题讨论。会议期间有14位中国地质学家被邀请主持学术讨论会;50余位中国地质学家应邀在各种讨论会上发言。大会安排了7条会前野外地质考察路线,9条会间野外地质考察路线和14条会后野外地质考察路线;7000余人次参观了地质展览会。本届国际地质大会主题是“地质学与可持续性发…  相似文献   

8.
陈雄 《地球化学》1984,(2):185-185
全国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天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有关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七十多个单位的正式代表120人,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40多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汲清、李春昱、张文佑、翁文波、丁国瑜等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同志致开幕词,张文佑、翁文波等同志在会上作了报告。 这次别开生面的多学科综合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摘要160多篇,论文报告130篇,会上宣读了论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广东地质学会和韶关市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矿床构造学术交流会于1987年4月8日—13日在广东韶关市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生产部门的117名矿床构造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汇集论文(摘要)共210篇(其中32篇在小组和大会下宣讲)。这是继1982年海南会议,1985年山东会议以来,全国矿床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暨长春市地质学会一九八一年学术年会于一九八二年一月上旬在长春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我省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代表共二百三十余人,其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专家、也有地质科技战线上的新秀。会议共交流论文(或论文摘要)225篇,在大会上交流的有24篇,其余多在各专业分会上交流。这次学术年会的特点是:1.交流的专业齐全,内容比较丰富,共分矿床、构造、地层古生物、岩矿、水文、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三地地质科学讨论会”暨“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于1999年8月7日~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台湾大学地质学系及香港地质学会联合主办。会前出版了论文摘要集,共收入论文摘要94篇;120余位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及世界各地华人地质学家参加了讨论会,大会交流论文16篇,分组讨论60多篇。这些论文包括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与矿物学、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以及其他地学领域。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地学研究的进展和热点问题。 出席会议的台湾学者22人,由台湾大学副校长陈正宏教授带队;香港学者5人,由香港地质学会会长、香港大学李作明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事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于1988年9月7日至10日在上海市同济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共130人,其中国内包括台湾代表99人,国外代表31人。国内代表来自19个城市的地质、海洋、石油、高校和中科院等系统的42个单位;国外有日本、南朝鲜、美国、苏联、泰国、印尼、印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科联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委员会、湖北省石油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以及中国地质大学等六单位发起筹备的“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9年11月20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共198人,其中有马杏垣等知名学者.会议收到论文摘要262篇,已汇编成册.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在室内进行报告交流,后一阶段到野外进行现场考察.11月20~21日大会报告,22~23日分为四个分会报告.四个分会场各以一个议题为中心:造山带及区域构造、沉积盆地及能源资源、断裂构造及控矿构造、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会议传达了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与大陆构造有关的学术报告和研究动向,包括从板状构造到大陆构造、造山带、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进展、大陆岩浆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4.
会议由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地质学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地质学术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冶金、有色、大专院校及矿山的代表共74人.会议收到论文摘要121篇,其中数学地质57篇,遥感地质21篇,计算机技术43篇.会上宣读的论文共62篇,其中大会交流7篇.根据作者申请,有35篇论文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经过群众评议,专家评审和评委审定,评选出17篇优秀论文.  相似文献   

15.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4年8月20日至28日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从地中海看全球地质复兴——地质学、自然灾害和文化遗产。会议有来自141个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学家代表共7414余名,大会共收到各类科技论文6000余篇,我国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共有486人。  相似文献   

16.
第六届国际地面沉降会议于2000年9月24~29日在意大利拉维那市(Ravenna)召开.与会代表共145人,来自20多个国家.会议出版的论文集分两卷,含68篇.论文按内容分成地质问题、抽吸流体、提取固体、措施和决策制定、测量和监测、以及理论和模型等6大部分.东道主意大利的代表79人,论文篇数达24篇.中国代表共6人出席,其中包括2名台湾同胞,有4篇论文刊登于论文集,其中1篇在大会发言,3篇在展厅张贴(台湾1篇).会议期间还对意大利波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现象进行了实地考察.闭幕式上会议主席宣布下一届国际地面沉降会议有可能在中国上海举行,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7.
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992年8月24日至9月3日,在日本京都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4245名代表,其中中国代表273人(包括台湾代表40人)。中国代表团由地质矿产部朱训部长率领,煤炭系统代表4名。大会收到论文6000多篇,以岛弧地质为主题,共组织222个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全国沉积学大会于 2 0 0 1年 1 0月 1 6~ 1 9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召开。到会代表总计 2 1 0人 ;校外代表 1 6 3人 (其中中科院系统代表 2 6人 ;高校系统代表 2 9人 ;产业部门和其他系统研究人员代表 94人 ;编辑、出版等方面代表 1 1人 )。我国沉积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几乎均出席了此次盛会。为了总结 2 0世纪中国沉积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 ,检阅我国沉积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促进新世纪中国沉积学与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全面接轨 ,根据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的决定 ,本次大会围绕沉积学与资…  相似文献   

19.
铀矿地质科学在跨世纪的巨大变革时期面临新的挑战──从30届国际地质大会看铀矿地质科学的发展王正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1当前世界铀矿地质形势参加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铀矿地质领域的各国学者共计113人,共收集有关论文摘要41篇,其作者...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北京石油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4日-16日在中国北京顺利召开。共有260余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他们分别来自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挪威、德国、韩国以及国内的18个科研院所和34个油田公司。这次大会提交的会议论文和摘要116篇,其中大会主题报告28篇,分会交流34篇。[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