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岩地震反应谱随震级、距离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基岩地震反应谱衰减规律出发,研究了基岩反应谱随震级、距离的变化特征,包括基岩反应谱的第二特征周期、反应谱下降段的斜率等随震级、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震级大小对基岩反应谱的第二特征周期起着决定的作用,距离主要影响反应谱下降段的斜率,所得结论在工程抗震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反应谱特征参数的提取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误差最小原则,用自动搜索的方式对强地震反应谱提取特征参数,并分析了这些参数与震级和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场地条件下,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和谱平台高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随着距离的增大,特征周期增大,谱平台高度降低,下降段衰减系数平均值为1.5左右。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中南地区为例,参考美国西部地震烈度、基岩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平均周期和谱光滑卓越周期的衰减规律,采用地震对映射的烈度震级法和烈度距离法,评估了研究区基岩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频率参数的不同衰减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地区263个有详细场地资料的强震台站获得的2 388条强震记录为基础资料,对每一条水平向强震记录采用差分进化算法确定了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在考虑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基础上,统计不同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并研究其对特征周期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地区,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均值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场地类别的增加而增大;Ⅱ类场地的特征周期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远场比近场的反应谱特征周期偏大;这一地区大震远场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结果较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大震远场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偏高,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合理确定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我国各行业抗震规范反应谱下降段呈现的多样性,欧美规范谱基于理想化反应谱模型,其长周期下降段的规定形式统一,且由第二特征周期TD确定.基于理想化反应谱模型,TD的确定与位移谱形态、"结构所需周期范围"等概念相关.基于我国区划图研究中大量采用NGA数据库的地震动记录及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值表达地震强度的现状,以理想...  相似文献   

6.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对基岩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学理论和强震观测者表明,强震反应谱在形状主要取决于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由于我国现行的各种行业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标准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Tg作出的规定中一般只考虑场地和震中距的影响或只考虑场地影响,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由规范所得到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与由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相差较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的算例,讨论了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对基岩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所得到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水平向基岩强地面运动参数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我国新的水平向基岩分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加速度、速度峰值,反应谱平台高度值,5%阻尼比加速度反应谱,时程强度包络函数),适用震级范围为Ms5.0~8.0,距离0~200km,周期T=0.04~6S。  相似文献   

8.
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 将四川及邻区划分为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 收集了西南地区96次、 四川盆地地区40次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 并对各次地震的震级参数进行了统一校核. 按照该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 有感半径与震级的统计关系, 对地震烈度衰减进行了近场与远场特征控制, 建立了地震烈度沿长轴、 短轴和平均轴的衰减关系. 统一了中国与美国面波震级的震级标度, 利用最新得出的美国西部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考虑地震加速度的近场距离饱和与震级饱和特征的衰减模型, 转换得到了该地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岩地震动参数与震级和距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强地震对结构的作用,应当考虑随时间变化的地面运动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的统计特征是由震级、中间介质及地表土层的特性决定的。 因为现在已经有了从基岩运动推算地表运动的可靠方法,所以搞清基岩运动的特征并由此对基岩运动的过程作出估计,显得特别重要。 本文对美国27个基岩台上的强震记录的反应普以及几个最大值与震级和震源距离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到它们的关系。从这些关系出发,对指定的震级和震源距离的基岩,可以估计它的运动特征,并人工造成一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抗震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搜集整理1933—2015年美国西部地区166个有详细钻孔资料台站场地上的1 237条水平方向强震记录,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反应谱的形状对强震记录的加速度反应谱进行拟合,提取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分析特征周期随场地类别、震级、震中距的变化特征;按特征周期分区统计计算不同场地类别上的特征周期平均值,并与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定的特征周期值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探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特征周期的影响。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提出关于抗震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值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俞言祥  汪素云 《地震学报》2004,26(6):591-600
首先建立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地区,在霍俊荣数据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得到的部分强震记录,采用反映高频地震动震级饱和与近场饱和特征的衰减关系模型,统计得到了美国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短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 与用美国南加州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的美国西部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结合,得到了美国西部周期0.04~6 s的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转换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反应谱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国西部的中小地震记录对基岩场地条件下的中小地震水平向地震动多阻尼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震级与距离对中小地震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衰减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强震地面运动频谱特性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国内外56次地震的147个重要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反映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富氏振幅谱和伪速度反应谱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记录场地条件的统计关系。这些记录中7级以上大震、震中距小于20公里的近场记录和基岩场地上的记录占有一定比例,统计样本各类数据的分布比较合理。采用场地等效固有周期(以下简称场地固有周期)代替常用的场地分类形式进行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场地分类标准不明确的缺点。场地固有周期依据地质钻探资料计算,从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与场地特征有关的强震地面运动的频谱特征随震级、震中距和场地固有周期的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应用和抗震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合理确定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特征周期是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地区典型中硬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条件对不同周期地震动反应谱值的影响。首先,计算不同震级、震中距条件下的基岩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合成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再利用110个工程场地的钻孔资料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分析中硬场地条件对不同输入环境下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中硬场地对高、中频震动放大效应明显,尤其是对0.2-0.5s周期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倍数大多在1.3以上;场地覆盖层厚度变化对不同频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放大倍数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与场地自振周期的相关性很强;在不同的地震动输入环境下,中硬场地对不同频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对实际的抗震设防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烟台地区一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出不同周期下的最大贡献潜源区.再利用震级空间联合概率分布函数以及震级、震中距计算公式计算设定地震震级和震中距,并结合研究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发震断裂及其活动性等特征,给出设定地震的具体空间位置.最后根据震级、震中距以及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设定地震反应谱.该方法得到的结果能够直接反映地震危险性,有利于获得考虑地震环境影响的基岩地震动输入参数.此外,还可以为研究区自振周期小于6s的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中小震基岩水平向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震与中小震之间的地震动衰减规律有所不同.本文使用了132条欧洲基岩水平向记录研究中小震地震动衰减规律.震级范围在地方震级4~6级,距离在震源距70km以内.本文得到了峰值加速度和5%阻尼比、周期0.04~4.00秒之间的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通过与欧洲和美国西部地震动衰减关系对比,分析了在地震活动性不同的地区内,大震与中小震之间存在的差异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17.
竖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3次地震中的地表地震动记录为数据基础,考虑场地条件、震级和距离的影响,分别对竖向地震动的加速度规准化反应谱和双规准化反应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规准反应谱明显受到场地条件、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不同场地、距离和震级的平均规准反应谱之间差别显著;相比较而言,不依赖于场地、距离和震级的平均双规准反应谱之间却表现出良好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双规准反应谱的统一特性可以为竖向地震动设计谱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输入界面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在研究我国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了5个有代表性的土层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计算了这些场地在6种不同强度地震动时程输入下的反应谱特征周期。结果表明,当覆盖土层厚度薄时,特征周期随输入界面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减小;当覆盖土层厚度一般时,特征周期随输入界面剪切波速的增大没有一定的规律;当覆盖土层厚度很厚时,特征周期随输入界面剪切波速的增大而增大,特别是输入地震强度较大时,增速较快;改变基岩剪切波速,对特征周期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上海及邻近区域划分的46 个潜在震源区,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上海中心地区基岩地震动参数,分析对反应谱不同周期起主要影响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主要潜在震源区对不同周期反应谱的概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长周期反应谱,远距离高震级潜在震源区概率贡献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大,甚至超过场地所在潜在震源区的概率贡献;在上海地区进行长周期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应充分考虑150 km以外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的影响;对于上海地区的超高层建筑等长周期建筑物而言,长江口、南黄海等地区的地震影响风险较大,郯城地区的地震影响也不容忽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根据钻孔资料,将各国强震记录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的规定进行场地分类,利用这些强震记录,统计分析了Ⅰ、Ⅱ、Ⅲ类场地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关系并分析了其特点。当震级和震中距相同时,土层场地的反应谱在大多数周期上要比基岩场地的大一些,这也说明了,设计反应谱的最大值随场地条件是变化的。文中结果为我国土层场地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估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