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太平洋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 COADS资料 ,使用经验正交分解 (EOF)等分析方法 ,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气热通量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北太平洋海洋夏季净得热 ,冬季净失热 ,且黑潮及其延伸体区失热最大。净热通量年际变化较明显 ,北太平洋西部模态水形成区冬季净热通量和副热带失热区春季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都主要依赖于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夏季净热通量的低频变化中心在热带 ,冬季低频变化中心在黑潮及其延伸体区。冬季赤道东、西太平洋净热通量异常的年际变化相反 ;在热带北太平洋中部年际变化达到最大。夏季热带太平洋是净热通量异常的年际变化最大的海域 ,沿赤道两侧在 16 5°E处呈偶极子型分布。 相似文献
2.
关于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王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6):821-824
阐述了研究南海暖水的意义 ,综述了关于南海暖水的现状 ,提出了关于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方面应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1a(1993—2003年)TOPEX/Poseidon、Jason和ERS1/2高度计的融合资料为基础,统计了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分析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并结合QuikSCAT、ERS1/2风场资料初步探讨了南海中尺度涡形成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而季风强迫是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冬季冷涡(气旋涡)主要分布在吕宋岛西北和越南东南海域,而暖涡(反气旋涡)主要在18°N以北出现。春季暖涡在南海中部开始出现并得到充分发展。夏季暖涡明显多于冷涡,暖涡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南和吕宋岛西北海域,而冷涡分布于越南以东和南海东北部。秋季冷涡主要分布在越南沿岸,暖涡则分布在南海东北部;11a海面高度异常均方根的时空分布变化也显示了南海中尺度涡存在较强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4.
南海暖水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海暖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利用气候平均的COADS资料和NCEP大气资料分析了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海面净热通量的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南海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发现海面净热通量在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冬季无暖水存在时,最大上升气流位于赤道及以南地区的印尼群岛附近,夏季最大上升气流北移到了南海暖水上空,南海暖水上空对流强烈,成为大气的对流活动中心。利用50年逐月的SODA海温资料进行垂直方向的3次样条插值,定义并计算南海暖水的强度指数,分析南海暖水的年际变化,并对南海暖水的几个异常暖年份作了合成分析,探讨了暖水年际变化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南海东北部海域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7a的T/P高度计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海域是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尤其经常生成强的反气旋涡;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高值区(即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部(21.3°N,119.0°E)和吕宋岛西北(19.5°N,119.5°E)附近的深水海域;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值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春季是中尺度涡最弱的季节,均方根值最小,夏季次之,秋、冬是中尺度涡最强的季节,均方根值最大;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值也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别在ElNi no事件期间(1997年)其年均方根值最小。 相似文献
6.
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871-2008年SODA资料和月平均的Levitus资料计算了南海混合层深度(MLD)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季风通过流场调整对南海MLD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显著的影响.南海MLD的距平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南海南部MLD的距平变化趋势和北部的有显著差异,特别在1955年后北部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南部呈上升趋势,二者的显著周期北部为2-3年,南部与整个区域平均的基本相似有2-6年的显著周期.SOI指数对滞后的南海各个区域有较好的相关性.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整体呈单极型最大变率分布在南海南部,由南往北逐渐减小显著周期2-3年变化为主;第二模态呈偶极子型,显著周期以2-5年变化为主.回归分析表明南海南部深水区域呈现增深的趋势,而吕宋海峡至南海北部陆架区呈变浅趋势,滑动t检验表明南海MLD有6个显著的突变年份. 相似文献
7.
热带西太平洋主要流系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太平洋海域1980~1995年四维同化资料,计算了棉兰老海流和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棉兰老海流对北赤道逆流的初始流量贡献较大,是北赤道充的主要水源提供之一,棉兰老海流与黑湖在季节变化中存在反相关系;(2)棉兰老海流在厄尔诺年初期加强,在反厄尔尼诺期间减弱;(3)棉兰老海流的季节变化信号强于年际变化信号。 相似文献
8.
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2~2005年连云港近海海域水质监测资料,对该海域水质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海水质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盐度从春、夏季到秋季缓慢降低,冬季升高;溶解无机氮(DIN)与盐度恰恰相反,夏秋季最高且监测的超标率高.溶解氧季节性非常明显,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总体上春冬季水质好于夏秋季.年际变化显示,1992~2005年pH和盐度均有降低趋势,尤其是2003年以后降幅更加明显;DO和COD年际变化相对平稳但季节变化幅度较大;2000年12月后油类浓度明显降低且年际变化平稳;近几年DIN有明显增加趋势,无机氮已成为该海域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9.
南海大尺度动力场年循环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COADS风应力、Levitus温度资料,描述南海上层海洋动力场的年循环及其与热力场之间的关系和南海大尺度动力场的年际变化。针对冬、夏2个季节,分析Sverdrup环流场与上层海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层海温变化与上层海洋环流基本结构非常相似,即上层海温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海Sverdrup平衡,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平均海温场与流函数场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好。本文还着重分析了El Nino期间和La Nina期间的南海异常流函数场。研究发现,异常流函数场在El Nino期间的夏季主要是强化南海自身的环流结构,即强化南部反气旋式涡流(gvre)和强化北部气旋式涡流;冬季则削弱整个南海的气旋式流场。LaNina期间对夏季环流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即削弱北部气旋式涡流,而对于南海南部的影响甚微;冬季则强化整个南海的气旋式流场。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8a(1991—1998)的卫星遥感海水表面温度资料(AVHRR SST)对北部湾温度锋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北部湾海区温度锋的季节态强弱趋势为春季最强,夏季、冬季次之,秋季最弱。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温度锋强度与SST距平(SSTA)存在响应关系,表现在:1)SST正距平对应较弱的锋面产生,负距平对应较强的锋面产生,这种相关性在冬季表现得最为明显;2)锋面的强弱与SSTA绝对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即SSTA变化越大,锋面越强。在冬季,温度锋强度与海面风经向分量相关,在偏北风异常情况下,锋面较强;反之,锋面较弱。 相似文献
11.
南海地区海—气热交换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EOF方法,对南海地区(0°-20°N,104°-136°E)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变化中前三个特征向量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模态一表征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气候变化特征;模态二反映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变化与南海ITCZ变化的联系;模态三反映了南海地区感热和潜热通量西北-东南向的半年周期振荡。在热通量的年际变化中,夏季(6-8月)的第一特征向量含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s of summer mont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oscillations in the intensity of the monsoon, one has a period of forty days, the other, fourteen days. We also found that the oscillation of a period of forty days is caused by the alternative extension of the monsoon trough eastwar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westward in the West Pacific.It is our opinion that the summer monsoon in the West Pacific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system which is independent - of the Indian monsoon and that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se two monsoon systems is at the longitude 100°E. 相似文献
13.
利用50a(1950—2007年)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分析了南海上层温度锋分布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季风、太阳辐照以及诸多因素影响,温度锋季节变化明显,锋面结构复杂。冬季,温度锋基本沿陆架分布,存在于南海北部海区,从台湾海峡一直延伸到北部湾,发育比较显著;春季,主要出现在南海北部海区、北部湾、越南东部海岸,分布比较广泛;夏季温度锋出现概率增加,出现区域扩大,越南东部出现大面积温度锋;秋季南海中西部海域存在大面积的温度锋。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59—1988年南海表面至100m垂直平均温度(TAV)资料,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明显的准两年、4—5年和年代际振动。在E1Nino年,南海上层热含量显著增加。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南海TAV为负距平,此后转为正距平。南海TAV的变化与ENSO事件、东亚冬季风和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8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09年冬季(2月)的现场调查结果,分析了东海区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个航次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33、0.93、1.61和0.65 mg/m3,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最大值均出现在0—10m水层,冬季最大值出现在底层。叶绿素a浓度远海年季变化较小,近岸区和垂直分布年季变化较大。四个航次初级生产力平均为375.03、414.37、245.45和102.60 mg/(m3 h),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水平均高于历史同期值。鱼外渔场的年平均初级生产力最大,海州湾渔场最小。通过分析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表明,叶绿素a与浮游植物显著正相关;春季和秋季的低温以及春季和夏季的低盐比较适合浮游植物的生长;活性磷酸盐可能是限制春季和秋季叶绿素a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南海混合层年循环特征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通过分析Levitus1994版气候平均温盐资料,得到南海混合层的时空分布特征,剖析了混合层浓度及其内部温度的季节变化规律。资料分析表明:季风通风流场调整对南海混合层的时空分布着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但通过海洋表层Ekman效应来影响混合层深度,而且还通过大尺度环流造成的幅散或辐合来限制或促进混合层深度的发展。研究发现混合层深度与混合层内温度存在着如下关系:夏季最大混合层的形成是28℃等温线与混合层底达到相互贴合的过程;冬季最大混合层的形成是28℃水体完全消失并且等温度线与混合层达到相交最多、相交最为垂直的过程,这时对应着冬季南海北部温跃层的通风;大于或等于28℃的水体总是位于混合层以内。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中尺度涡年际变化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Okubo-Weiss函数方法对20年高度计资料进行涡旋识别,分析了南海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初步研究了中尺度涡旋活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动力机制。结果显示,南海中尺度涡旋活动具有较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通过对涡旋个数、涡区面积、涡动能计算分析表明涡旋活动与ENSO现象遥相关: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在ElNio年较弱,在LaNia年较强。可用风场异常解释南海中尺度涡的年际变化与ENSO现象的负相关关系。ElNio期间南海年平均意义下的东北风场减弱,风应力旋度绝对值减小,从而导致了较弱的涡旋活动,相反LaNia期间强劲的风场导致了涡旋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