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预警涉及地震预警信息检测及处理、信息发布和传播、信息利用等诸多环节,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为发挥地震预警的减灾实效,地震预警各个环节工作必须依法有序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地震预警法律制度建设阶段,在此背景下对立法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主体,其次就规范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行为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最后针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的误报和漏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依托专业地震监测台网,采用云技术环境,利用Java开发平台,开展地震早期预警软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早期预警软件系统,并在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试验场开展系统试验,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实现预警参数和地理信息的近实时动态发布。该软件在地震事件触发准确率、误触发判断及信息发布速度等方面具有一定创新,从而提高地震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地震局于2015年通过首都圈预警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并选取6所学校安装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装置,提供地震预警信息示范服务,但由于信息发布装置安装复杂且价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终端设备的普及,制约地震预警信息社会化服务进程。同时,已有终端设备如同黑箱,不利于二次开发应用,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服务质量。因此,天津市地震局积极推进基于NB-IoT技术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设备研制,实现低成本、低功耗、低延时目标及地震预警信息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是预警“一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预警系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2021年5月21日漾濞6.4级地震、6月10日双柏5.1级地震和6月12日盈江5.0级地震中,云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产出的预警信息进行了有效发布,地震预警终端有效响应。本文借助这三次地震对云南地震预警发布系统运行质量、预警终端响应结果以及预警响应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满足时效性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预警终端接收到的预测烈度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已经具备一定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相似文献   

5.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五大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外发布紧急地震信息的关键环节和出口。作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先行先试”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基于分布式服务架构开发平台,运用MQTT消息队列等技术,采用JAVA语言完成了四川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B系统)的设计与定制开发。目前,该系统已纳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的核心业务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应用,解决了现有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单一运行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发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地震预警技术利用最初几秒的地震波信号预测地震动强度为潜在的受影响地区发布警报信息,以达到减灾的目的.传统的地震预警技术依托于实体的地震观测仪器网络,仪器的布设运维、信号传输、数据处理、信息发布和针对预警信息的响应技术在一定时间内制约了地震预警的发展. 1868年J.D.Cooper提出了为旧金山建设地震预警系统的设想(Nakamuraetal.,1988;Kanamori,etal.,1997),  相似文献   

7.
张力文  陈旭 《地震工程学报》2013,35(S1):178-184
地震预警是一种有效的减灾方式。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布主体、发布对象、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等多方面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地震预警系统应用和信息发布策略,探讨提出了我国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的有效载体,与发布对象所对应的具体发布方式和发布内容等环节的操作方式,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互联网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由专业的技术机构承担较为恰当;信息内容应当"简明,便于理解",既要满足公众的直观理解又要起到明确的警示作用;发布范围在包含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地区的同时,周边地区应做适当辐射;发布手段应尽可能涵盖当前社会上的所有传播手段。对于地震预警信息可能出现的失误,不仅过半的公众表示了理解,而且这种失误还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潜在的积极因素。最后,要想使地震预警真正起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现实效果,还需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演练,努力提高国民地震应急避险意识。  相似文献   

9.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EEW)或实时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几秒内检测到临近区域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后,对本地提供预警信息的系统。地震预警的目标是,通过相应决策让人们能够在多种环境中保护自己,并减轻与地震相关的次生灾害。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的发展历程,指出预警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向高级用户和公众用户进行发布,私人定制用户已成为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需求。未来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实时断层源成像识别技术,对改善预警系统并快速识别震源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警可以在强烈的地震动到达前为预警目标区的人们提供宝贵的紧急处置时间,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地震预警信息图标是地震预警信息的具体可视化呈现,能够直观地告知人们相应的灾害等级和紧急程度。目前,国内针对地震预警信息标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也尚未建立相应的地震预警信息图标体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震预警的社会化、实用化进程,这也将影响地震预警信息的减灾效用。针对地震预警信息传播中的高度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对地震预警信息图形符号设计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强调设计学、符号学、传播学及灾害学的交叉融合,在福建省地方标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编制中设计了全国首个地震预警信息图形标志系统,为全国其它区域的预警信息发布标准的研究及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了解和预警试验,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范围、方式、内容以及过程控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规范建议:对于特定用户,在签订协议明确权责的前提下,用户可自主决策地震预警的接收条件、方式和内容;对于公众,当满足政府授权、技术可靠、法制健全、社会认可等前提条件时,地震预警信息可全覆盖发布,发布形式应以声音信号为主,发布过程宜分初报、续报和终报3个步骤。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震速报信息、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单一,无法与地震应急成员单位进行及时有效信息的共享问题,天津市地震局对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武警总队参谋部和中新生态城智慧城市管理中心,通过开发综合信息发布平台,以国际通用预警CAP协议数据包的形式向成员单位实时推送地震预警、速报信息,实现通过电视媒体、预警终端、短信平台发布地震实时信息的目的,同时各应急成员单位通过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推送的信息快速生成各单位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以下简称“国家预警工程”)紧急地震信息对外服务要求,针对国家预警工程建设多算法多中心融合决策的主要技术难题,结合地震监测学科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学科管理需求,地震监测预警业务系统迫切需要一个用于地震预警、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分系统产出一套全国统一结果的融合决策平台。在国家预警工程定制软件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设了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融合决策平台,其作为国家预警工程数据处理系统与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之间的关键信息通道,负责汇集融合国、省两级多中心地震预警和速报分系统的多套处理算法的处理结果,进行多个处理结果的同一地震事件判断及其可靠性判定,基于多个策略的信息优选和融合决策处理,产出融合决策后唯一、可靠、及时和准确的预警和速报信息结果。该结果经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布平台对外发布,社会公众、政府机构和特定专业用户可以基于收到的地震预警和速报信息进行防灾避险或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以最小的延时和最便捷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最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本文基于互联网技术,面向移动端及桌面端用户,提出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对比分析了各类数据交换方式,推荐使用MQTT+JSON的数据格式作为服务端与客户端的交互方式,并利用LBS及GIS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一体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综合测试,验证了系统在实时性、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基于"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地震数字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相关技术流程,并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作用。该系统在安徽省阜阳市地震局试用以来,共完成了4次地震自动速报,并将地震定位信息通过短信发布到主管领导的手机上,为快速地震应急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美蓉  彭朝勇 《中国地震》2023,39(1):198-212
传统地震预警方法通过在地震频发区域部署高密度地震监测台网,进而构建区域地震预警系统。但此方法所需投资较高,同时还需要政府和不同行业间的密切合作,使得大部分位于地震频发区域的国家和地区无力支撑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维。随着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地震预警技术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利用智能手机开展地震预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研发完成多款诸如MyShake、i-jishin之类的手机端APP地震预警软件。本文详细描述了利用手机端内嵌MEMS芯片开展地震预警的研究进展,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在手机端进行地震预警时所涉及的处理流程以及相关算法。  相似文献   

17.
地震彩信平台实现地震彩信发布,根据地震经纬度自动截取百度电子地图或断裂带图,将震中地理位置信息和地震三要素发布到目标用户手机,丰富地震信息内容,拓展地震信息服务方式,是对现有地震信息服务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铁路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减轻和避免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介绍了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和各国在高铁预警方面的应用及实践,提出了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紧急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架构,从业务逻辑、信息发布流程、服务产品、通信网络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为地震预警系统面向行业用户的紧急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震后快速获取发震信息和灾区受灾情况,对于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后灾害评估和救援决策至关重要。得益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立了国家中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平台。通过该平台汇集并交换全国预警实时波形,分析、判断、加工实时波形数据,及时产出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参数等信息产品,并将其推送到紧急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在泸定 MS6.8 等强震袭来时均成功发布预警信息,为防震减灾及应急救援等提供有力保障。本文详细介绍该平台的整体情况及其所包含的分系统功能,并讨论目前平台的技术特性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ITWS)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国际海啸预警系统的构成、地震与海啸信息的检测、海啸预警信息的发布,并介绍了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和阿拉斯加海啸预警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