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沈宗丕  徐道一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3):282-283,286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地区发生了8.7级特人巨震。作者在2004年10月对这一巨震做过预测:发震时间为2004年12月20日±5天(或±10天),预测震级为MS=7.5~8.5,与实际发震时间和震级符合较好,预测地区(在日本南部)与实际相差较大。印尼特大巨震的发生具有53~54年的信息有序性,因此特大巨震的发生是有可能预测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华北地震区块体以及板块运动的分析研究,建立粘滞模型对华北块体深部地壳及上地幔的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解出华北地震区的应力松弛周期为56年。通过对华北地震区1900年以来MS≥6.0级地震的周期和蠕变曲线的分析,得出了和粘滞模型一致的结果。据此判断华北地震区在2022年之前处于平静期,在此期间将有多次5级左右地震发生的可能,印尼巨震的发生使边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导致平静期缩短。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建立可公度性预测模型的方法和检验标准D,并建立了东北地区的灰色系统理论GM(1,1)预测模型和可公度性预测模型.对海城7.3级地震的预测实验表明本方法预测精度较高,结果是稳定的.认为东北深震(M≥7)具有5.5年左右的可公度周期,郯庐北带浅源中强震有3.7年左右的可公度周期.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可公度性理论方法对东北地震危险性做了估计,预测1990年5月前后深震区可能发生7级深震,估计九十年代初期郯庐北带上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认为用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提高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依据史料考证了1327年天全MS≥6.0级地震,认为将其修订为MS7.75级合理.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轮孕育周期,1327年天全大震和2008年5.12汶川大震分别是第1和第2孕育周期主震事件,该区是一个MS7.75级地震危险区,其主震事件复发间隔上限值约为681年;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当前孕育周期不会再次发生MS≥7.0级余震;汶川大震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是1976年松潘-平武双震事件,与修建紫平铺水库并无因果关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供相关部门参考,以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5.
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相关预测方法,分析了西北与西藏地区某些地震区未来地震趋势,给出了这些地震区未来中强震、强震或大(巨)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 .分析表明:库木巴彦断裂地震区未来可能有MS6.2~7.0级地震发生,日土地震区未来有强震发生,玉树与仲巴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哈密-阿勒泰-斋桑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鉴于近期作者对特定地震区强震孕育周期界定及主震事件判识有了新的认识,故重新对乌兰-大柴旦、改则、古浪、共和、海原、玛多-阿坝、聂荣以北、拉孜、班戈以北、墨脱、当雄、洛隆与阿图什地震区未来震情进行研判.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部门参考,以制定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强震孕育周期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及相关预测方法,界定了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的强震孕育周期,分析了这些地震区未来地震趋势.结果表明:得荣地震区与小江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还未结束,未来分别有大震与巨震事件发生.鲜水河地震区与中缅边境地震区1已经历一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未来分别有大(巨)震与强震事件发生.昭通地震区已经历一个完整的孕育周期,若2014年鲁甸地震实际震级不小于MS6.1级,则其为第二孕育周期的主震事件.西昌地震区与云龙地震区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未来分别有大震与强震事件发生.下关-楚雄地震区已经历三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四孕育周期主震临震阶段.  相似文献   

7.
石绍先  曹刻 《高原地震》2002,14(1):32-40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巨震对欧亚地震带、中国大陆及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10-20年欧亚带可能处于巨震活跃时段,其间可能发生多次巨震;同期中国大陆相应处于地震活跃期,大陆西部有发生多次7.0级以上大震的可能;受欧亚带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7级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印尼8.7、 8.5级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纲  刘杰  郭铁栓 《地震》2005,25(4):49-57
在收集整理印尼8.7、 8.5级巨震活动特点基础上, 分析了这两次巨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远震触发特征。 依据腾冲、 昆明两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 对这两次巨震的触发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云南地区2004年12月26日后地震活动的显著增强, 是由印尼8.7级巨震的长周期面波触发引起的。 8.5级地震后, 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没有引起触发, 主要原因是8.7级地震已引起相关地震活动, 短期内断层不足以积累使其破裂的能量所致。 远震触发的地区与高热流地区一致。  相似文献   

9.
1 研究背景 地震活动条带图像是地震预测中常用方法之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震学家开始对地震条带进行清理和系统研究,如:陈章立等(1981)和陆远忠等(1985)对中国11次MS≥7.0地震和部分6.0—6.9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图像进行研究,认为MS≥7.0地震前小震活动"条带"的出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可将震前条带所展现的一些共同特征作为孕震条带的判别标准;李莹甄等(2011)通过重新扫描,对96次中强震前地震条带进行系统梳理,认为5级、6级和7级地震前出现条带的比例分别为25%、38%和71%,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条带图像可能是6级以上强震发生的重要异常判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中国大陆1910年以来8级以上特大地震和国外几组典型特大地震对震源邻近区域的影响,发现特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断裂带上,一组或一次特大地震可能使发震断裂部分破裂,而未破裂断裂的构造应力可能增大,又成为大震的空段,该空段短时间内可能会发生大震(起到增震作用);反之,发震断裂完全破裂或没有大震空段,震源邻近区域构造应力可能减小,短时间可能不会发生大震(起到减震作用)。依据这一结果,可对特大地震发生后震源邻近区域的后续大震作短、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MS7.3级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介绍了中期地震预测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全球、我国大陆地区及周边几个重要地区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并分析了震前出现的可能地震活动异常现象,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这次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对1998年5月~2001年1月期间全球发生的MS≥7.5大地震进行研究.在16次大地震中发生于磁暴月相二倍法得出的计算发震日期(±5天)有13次;在15次计算发震日期中有11次对应MS≥7.5大地震,2次对应7.0≤MS≤7.4地震.研究表明K指数大的起倍磁暴日与MS≥7.8特大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生在月相的磁暴与MS≥7.5大地震相关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3.
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板间地震区初划原则与合理性检验原则,对环太平洋地震带划分了15个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研判了其未来震情.结果表明: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与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均已到达临界状态。巨震可随时发生;阿留申群岛-温哥华-旧金山-瓜达拉哈拉、墨西哥城、波哥大-阿里卡-瓦尔迪维亚、苏瓦-惠灵顿、新几内亚岛一所罗门群岛、爪哇岛-马鲁古群岛、北马里亚那群岛和北海道-堪察加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圣萨尔瓦多一圣何塞地震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梅莱凯奥克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苏门答腊地震区2004年M_W 9.1级地震与查戈斯群岛地震区2012年M_W 8.6级地震均为主震事件;巴拿马城南部地震区是一个不低于M_W 7.2级地震危险区.本文所得结论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以采取有效防震减灾措施.对上述震倒的分析表明:深源地震可能与浅源地震孕育机制类似,均为锁固段脆性破裂.  相似文献   

14.
沈宗丕  赵伦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Z1):129-131
我国西部的板内地震是由三个古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造成,形成了大三角形地震块体,M≥7.0的大震大都发生在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附近.根据大震活动的时高时低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11年左右的高潮期(活跃期)和低潮期(相对平静期),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来看M≥7.7的巨震有90年的组合周期存在,因此可以作出未来8级左右巨震的中期预测,一般误差为1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北地区8次MS≥7强震前的MS≥5地震活动特征和3次MS≥7强震前的ML4地震演化的研究,发现西北地区7级强震前存在较大范围的MS≥5地震平静或MS5地震空区。该地区强震前存在ML≥4地震空区的演化,一般表现为孕震区周围出现平静—活跃、持续平静和平静区逐步向未来震中收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前东北地区地震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地震活动时间序列的自然节律和地震天文周期等方面,对2005年以前东北地区浅震和深震的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经χ~2检验可知。东北浅震受18.6年周的月球升交点运动和22年周的太阳黑子磁场交变影响较显著。综合预测,第五活跃期的时段为:1995年—2005年,在南、中北区内,都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在未来活跃期内,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但发生两次以上6级强震的可能性较大,且可能在中区和南区发生。东北深震没有明显的自然周期和天文周期。综合预测,6级以上深震未来活动时段为:1996年—2008年。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松辽盆地是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区域之一,也是东北地震区MS≥6.0级地震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松辽盆地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相关性是地震监测预报和抗震减灾工作重要基础性工作内容.松辽盆地是我国六大活动盆地之一.新构造运动以来以间歇性、差异性升降运动为特点的构造活动水平的差异性,反映了NE向、NNE向或SN向深大断裂.在地震预测中,通常把NW向断裂与NE或NNE向断裂交切部位视为地震多发地段和主要发震模式.我们在重磁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古老的SN向和EW向断裂,特别是松辽盆地基底地震构造层内的SN向断裂或EW向断层是主要的发震与控震断裂,分析中强地震多沿SN向或EW呈线性分布特点,确定NNE向或NW向断裂与SN向或EW向断裂交切成为发震构造是东北地震区内主要发震模式.根据历史上地震的分布和区域构造体系,东北地区将来地震的发生表现为2000年以来本周期地震活跃时段已经结束,目前处于相对平静时期.在大庆—松原坳陷内细划了124°~125°和126.5°~127.0°经向地震条带,MS≥4.0级地震无一例外的归属两个条带,为预测发震构造和位置提供了可能.这些结论将为东北地区地震预测和防震抗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徐道一 《中国地震》2004,20(4):341-346
2003年9月27日在俄罗斯(靠近蒙古、中国边界)发生了7.9级地震。作者在两年前对俄蒙中边界7.9级地震作过中期预测,预测意见和这一巨震的比较表明:这一预测是成功的,预测的依据是清楚和明了的。这显示了12个8级左右巨震的空间有序图象。6对对应地震的迁移速度(v)的平均值为14.50km/a,6个v值的变化范围在10—22km/a之内。从而提出:在地壳深处(甚至上地幔上部)可能存在一种巨型结构,它在控制着这些巨震的有序和重复迁移。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气体使全球增温 ,从而引起极冰融化、海水淹没海边城市以及暴洪和疾病的增加 .因而全球增温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提出海震调温假说 ,认为海洋巨震可调节气温 :这里的海震包括海洋和海洋边缘地区的巨震 ;巨震是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MS ≥ 734地震 .本文特别强调赤道两侧各 4 0°范围内的 8.5级和大于 8.5级的海震 .1 海震调温机制海震发生时强烈的地震波造成洋底大面积振动 ,并往往引起巨大的地震海啸 .这两种原因都可使海洋深部的冷水迁到海面 ,使水面降温 .众所周知 ,海水降温可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 ,从而使…  相似文献   

20.
《地震》2016,(1)
本文利用A-F-B地震成组孕育模式,对巴颜喀拉块体及周缘1996年以来的MS≥7.0地震前后中国大陆西部大范围内中小地震应变释放的相对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大多数MS≥6.0地震发生在地震应变释放显著增强变化的区域,强震间存在显著的时空关联特征。通过预报效能评估发现,在中短期时间尺度(3年内)上,这种强震的诱发作用对MS6.0~6.9地震的预测效果优于对MS≥7.0地震的预测,并对此评估结果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