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4月25日,一条好消息传来,濮阳市国土资源局成功获评"全国诗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中尚属首家。近日,笔者在濮阳市国土资源局采访,感受到浓浓的诗词芳香。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以诗促廉,诗词促进了全局各项工作。以诗育德:为有源头活水来2015年5月,濮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中华诗词  相似文献   

2.
壁诗是古诗中一个完整独立的系统,特别是唐宋时,在山崖、寺壁、驿亭、馆邸、桥头、关门等物体上题诗,是一种极时髦的风尚。这类诗不仅有着独特的载体形式,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着宝贵的价值,反映着不同创作个体,在不同时刻和环境下,对人生社会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唐宋题壁诗词的思想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壁诗是古诗中一个完整独立的系统,特别是唐宋时,在山崖、寺壁、驿亭、馆邸、桥头、关门等物体上题诗,是一种极时髦的风尚。这类诗不仅有着独特的载体形式,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着宝贵的价值,反映着不同创作个体,在不同时刻和环境下,对人生社会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解析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信息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尝试利用2类方法解析古诗词文本空间信息,即“基于古今地名关系的明确定位法”和“方位推测定位、近似替代定位、时空推测定位等近似地名定位方法”;设计了能表达古诗词作者、诗词文本、诗词地名和相关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库,以唐李白诗词为例,收集诗词967首,对其中563首的创作地、所描述的地名或景观进行了空间定位,初步建成了诗词地理数据库。在GIS中,对于李白诗词创作的地点、诗词中描述的地名及作者联想到的地名等位置信息进行地理制图,并归纳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能清晰展现李白的创作空间和诗词文本表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应用GIS技术对文学作品进行空间分析是可行的,从地理空间视角研究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诗人创作的大量诗词时常提及的地名是诗人空间感知的自然流露。研究历代诗人创作诗词涉及的地名,有助于认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目前少有研究涉及这一范围,分析也有待深入。本研究基于GIS技术,以中国历代著名诗词为数据源,提取地名3 657个,按朝代先后分为9组,应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平均中心、标准差椭圆等点分布模式分析算法,研究其时空格局及原因。结果表明:(1)时间上,历代空间感知重心存在绕历史总重心逆时针旋转的趋势,靠后朝代的感知格局除反映自身外还受到过往朝代的叠加影响。(2)空间上,中国诗人空间感知呈核心—轴线—背景面格局,核心是诗人的常住地,轴线是诗人在常住地间流动留下的迁徙轨迹,背景面是核心和轴线围成的弱感知区。(3)诗人的生命历程决定其空间感知,而个人的生命历程又处于社会历史大环境之中,因此,历代诗人的空间感知时空格局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重心时空格局基本一致。这一研究对分析中国历史重心的转移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柳亚子是辛亥革命前后诗坛上影响最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在辛亥革命前后创作的大量诗词,追求理想,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爱"恨"交织;并以慷慨激昂,苍凉沉郁调子组成一曲曲激荡着宏音巨响的时代之歌,在中国近代的茫茫夜空中激荡震响,这些裹夹着雷霆风云与宏音巨响的诗歌创作在我国民主革命史和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相似文献   

7.
诗词6首     
登留窦山妙高台妙哉高也妙高台四顾谁人远未回我盼中天生万月团圆长照太平来千秋岁渴绪云仙都黄帝祠腾云驾雾.踏上仙都路。洛起坐,澳回舞。问之千古事.尽指千寻处:孤峰顶.相传黄帝乘龙去。空谷偕朋侣。拜褐来祠宇。趋践步.瞻吾祖。江山荣万里.更盼千秋固。苍弯在,后人奋作擎天柱!①游天童寺步履龙钟兴沛然古相道上踏青烟不知佛道知游趣欲伴天童作少年游宁波天一阁趁春远道到明州为爱图书入此楼四百年来芬馥在卷前一坐,导风流登景宁石印山青山如画晓登临有石方方印夏云我问老天天问我不知所印是何文杭州西湖集名诗苏堤春晓日.放鹤览湖空。虎…  相似文献   

8.
<正>"诗词温厚新成格,道论精微近入禅。"古往今来,中华传统诗词以其严谨的格律、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意象,汇聚成华夏语言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星河。中华诗词之美,在文、在意、在景、在情。美丽而富饶的中华大地,不仅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空间和土壤,且土地本身也化作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凝结成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它是2046     
正2046,一是个多么诡异的数字,我不了解导演王家卫为什么要用这个作为电影名。我理解不了王家卫,如果非要我理解他的话,那么我只能说:王家卫是个诗人。有些人尽管一辈子从未写过一首诗,可骨子里他是一个诗人。诗人的思维是跳跃的,诗人要你看完他的诗后似懂非懂,看后产生歧义更好,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诗人会不厌其烦的描绘同一个画面,这就是所谓的同位重复了,首尾呼应的手法更受  相似文献   

10.
深山夜宿     
<正>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和同事们常年转战崇山峻岭之间。山上(海拔1700米左右)一般10月20号左右就开始下雪了。进入11月份,天气更加寒凉。尤其是夜晚,大山深处真是万籁俱寂,且非常寒冷,抛妻别子当然就成了平常事。每每此时,我就颇有感触,故吟成以下小诗也。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我多次引用过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我在半年之内,两次读狄金森。第一次在春天,艾略特说:"四月是残酷的",我就在这残酷的四月里读江枫先生译的《狄金森抒情诗选》。记得《浮士德》开场时,那位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万念俱灰,想一死了之,后来,复活节的钟声如同一根救命的稻草,把他从绝望的大海中拉了回来。今年的春天,艾米莉那些短短的诗一次又一次成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2.
<正>豫北平原,一片充满神奇和美丽的土地。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赋予它更多迷人的基因。它就像一位多情俊俏的时装女模,随着季节变化不停地展示着自己靓丽的衣衫。春天姹紫嫣红,草长莺飞;夏天麦浪起伏,绿树成荫;秋天流金溢彩,粮茂果丰;冬天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其实,我是非常喜欢豫北平原的,这不仅因为它是我的故乡,更多的因素是惊叹于它的辽阔、富饶和厚重。在我的眼里,它一年四季都是诗,谈不上什么偏爱之情,只不过今年冬天姗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因其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颂扬黄河,追溯史实古往今来,描写和赞美黄河的诗词数量很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年而经久不衰。唐代诗人王之涣诗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相似文献   

14.
柳亚子是辛亥革命前后诗坛上影响最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在辛亥革命前后创作的大量诗词,追求理想,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爱“恨”交织;并以慷慨激昂,苍凉沉郁调子组成一曲曲激荡着宏音巨响的时代之歌,在中国近代的茫茫夜空中激荡震响,这些裹夹着雷霆风云与宏音巨响的诗歌创作在我国民主革命史和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正重庆山势起伏、纵横交织,主城区境内云雾、缙云、中梁诸支,以及铜锣、明月等数十条山脉平行成阵列,形成世界罕见的川东平行岭谷地貌,成就了"山城"盛名。重庆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及涪江等水系滥觞于高原深谷,以开山辟峡的磅礴之势滚滚向东,造就了"江城"美名。重庆山水雄阔又邈然的自然美,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最厚重的底色,吸引了众多文豪为之挥毫献墨。例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美写照;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名篇;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缠绵流连;元稹"曾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这句诗,在11月14日省国土资源厅举办的“科学践行转提树,我为党旗添光彩”演讲决赛中,被多名参赛选手引用。这句诗深深表达了国土人对黑土地和国土事业的无限热爱。“转作风、提效率、树形象”究竟该怎样解读,  相似文献   

17.
静在乌镇     
<正>初识乌镇缘于戴望舒的《雨巷》,他在那如梦的雨巷里遇见了她——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读过这首诗之后,这个小镇便伴随着这位姑娘住在了我的心里。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为在这尘世觅得一处栖身之所,终日劳碌奔波,曾一度忘记了年少时这个美  相似文献   

18.
<正>青皮林和夜色海滩与船丛脞的诗绪汇在一起,我深深浅浅地叩拜着明洁的月光,对周围的风景品读了许久许久,竟然捕捉不到贯穿整个色彩、整个底蕴的情脉。青皮林在不远处一直向亲人们致意着,无词之吟、无题之舞、无声之歌、无韵之诗,在别饶风致的背景映衬下,其雅淡、飘逸的情味与广阔的草原之夜相比更觉超群绝伦,令人心潮盎然,好是怡悦潇洒。海的远处,几点渔火若明若暗地围护着回眸凝盼的娇鹿;海的近处,几许浪花若即若离地簇拥着  相似文献   

19.
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宋代朱熹的诗《春日》。诗中的泗水,在山东境内。但我说的泗水河,却是在广西凌云县。一见识凌云泗水河,是从见到一面湖开始的。那是两年前的一次全国文化名家走进凌云的活动。那天,车  相似文献   

20.
<正>文学博士、诗人唐欣在兰州不定期出版的以书代刊的《敦煌诗刊》上主持一个"经典重读"栏目,每期介绍几首中外名诗,每诗附之以几百字的精彩评语。作为《敦煌诗刊》的读者,这个栏目也是该刊最吸引我的内容。同时,作为一个出版社的文学编辑,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该刊影响有限,出版周期不固定,有一搭没一搭的,大大影响热爱这个栏目的读者持续和完整阅读的兴趣。如果将这些内容装进一本书,岂不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唐欣是我老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