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声音     
<正>"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还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测绘作为承载各类专题信息的基础,发挥着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而测绘科普作为测绘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对测绘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日渐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生态文明的创新发展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以下简称“测绘博物馆”)为例,着重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测绘科普传播工作进行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正一\生态国土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国土建设,是2017年国土资源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国土资源部门坚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挑大梁当主力",结合国土资源具体工作,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落到实处,全力推进生态国土建设。耕地保护方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是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的总目标、总纲领,是做好今后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正"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讲话犹在耳畔。从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以来,我党上下、全国人民都为之奋斗着。与此同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从此拉开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自从2013年以来,有色地勘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然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其开发与利用方式、管理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作为查实查清自然资源的重要管理手段,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土地整治及相关涉农项目建设,是促进广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此,土地整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拓展平台,用活用好政策,配套完善制度体系,改革创新实施方式,加快弥补乡村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区治理和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短板,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用地格局,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活动开始逐步复苏,复工复产稳步进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资源需求刚性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近年来,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大会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2014,(1):5-6
正资源型城市的生命长度究竟能延续多久?这道难题考验着世界,更考验着快速发展的中国。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改革开放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通过大力培养接  相似文献   

13.
<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涵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以及全面发展的文化伦理和生存理念。美丽天空白云飘,多么好的风景!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本期特稿《军民融合谱地质新篇》,指出地质领域的军民融合不是简单的军转民或是民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2016年4月22日是第47个"世界地球日",开展活动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可见,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地球环境的高度重视。22  相似文献   

15.
<正>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象征。我们知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人类已历经了由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三个阶段。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正朝着生态文明的阶段迈进。无疑,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文明,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依靠自然,向大自然攫取生活生产资料,并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向大自然攫取,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国土资源部确定的主题是"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的主旨是:土地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必须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切实发挥土地资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结合新发展理...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国家土地督察机构督察发现,随着生态文明持续深入推进,一些具有生态功能的土地在多年以来大量被占用后,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公众对此类用地的需求激增。而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绿色政绩工程",贪大求全,将以往城市"摊大饼"式开发的用地思路和方式直接"拿来",绿色城市、景观工程、绿化工程等大量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造成优质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