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袁育枝 《气象学报》1984,42(4):440-448
本文从农田水分平衡观点出发,用农业气候-水文-水文地质方法计算了有效降水量,并且分析了它的时问分布结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农作物需水盈亏分析,并指出:在海河平原地区,冬小麦(400斤/亩)亏水290毫米左右,夏玉米(500斤/亩)亏水100毫米左右。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盧其堯 《气象学报》1963,33(3):392-398
本文根据华北平原1955—1957年11个地点的冬小麦产量和降水量資料,利用R.A.Fisher等人提出的正交多項式方法,計算了华北平原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效果,得到三点初步結果:①生长期降水总量与多小麦产量之間存在高度相关,②在生长期中的任何时間,“附加”降水都使产量增加,;③“附加”降水所产生的最大的良好效果出現在越冬始期和开花期附近,此时每1毫米“附加”降水可以使产量增加約为0.4—0.45斤/亩。  相似文献   

3.
这次暴雨,安康从6月8日18时43分开始到次日0时40分结束,共降水48.5毫米,其中20点以前降水量为42.6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40.5毫米。但降水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除汉阴35.7毫米外,其  相似文献   

4.
河南“75.8”特大暴雨成因的初步分析(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1977,3(7):3-5
1975年8月5—7日,在河南南部洪汝河、沙颖河和唐白河流域上游的丘陵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下称“75。8”暴雨)。中心测站3天最大降水量达1606毫米(4—8日共1631毫米),1天最大降水量为1005毫米,6小时最大降水量685毫米,3小时最大降水量495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189.5毫米,大多  相似文献   

5.
1夏、秋欧洲遭遇极端强降水2021年7月上中旬,欧洲中西部出现极端性强降水,德国部分地区日降水量为100?150毫米,超过当地常年7月总降水量。德国中部山地日降水量达162毫米,波恩-科隆气象站最大日降水量达88.4毫米,打破了该站的历史纪录。英国伦敦部分地区90分钟降水量接近80毫米.  相似文献   

6.
1 过程简述 1994年10月7~9日在湖南省西南部与贵州省东南毗邻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其特点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24小时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有10个站,其中10月8日湖南省的怀化、新晃、芷江、黔阳,贵州省的玉屏、三穗6个站24小时内降水量均大于80毫米,72小时内总降水量均大于150毫米,最大的降水中心在湖南省的芷江,24小时降雨量为96.7毫米,72小时内降水量为170.6毫米。  相似文献   

7.
一、干旱区的分布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常将年降水量<200(或250)毫米的地区划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或250)—50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500—600毫米的地区划为半湿润易旱区。用这种降水量指标衡量,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大陆干旱、半干旱区的总面积约为4800万平方公里,占大陆面积的1/3,遍及世界各大洲50多个国家的地区。其主要分  相似文献   

8.
1987年8月26日济南地区下了一场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70毫米,市区最大降水量达340毫米(解放桥)。这是继1962年7月13日特大暴雨之后,25年以来的又一场特大暴雨。1962年7月13日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298毫米。  相似文献   

9.
鄯善地区位于吐、鄯、托盆地的东部,北面五十公里处为横亘新疆的天山山脉,其间为广阔的天山戈壁,南面毗邻浩瀚的库穆塔格沙漠和南湖戈壁沙垄.气候干燥,终年雨雪稀少,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9.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41.7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2.6毫米,是全疆乃至全国降水量最小的地区之一. 然而,1984年6月21日鄯善地区却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降水.降水从20日21时零1分开始至次日5时40分结束.降水量合计达32.5毫米,超过年平均降水量13.2毫米.由于天山戈壁地势北高南低,雨水顺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史料中丰歉记载和现代产量资料,分析了1736—1978年冬小麦收成与降水量的关系,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两者关系密切。能谱分析说明冬小麦收成有121,80年等周期,并同降水量变化周期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一、降水与麦田土壤水分关系1.各生育期降水分配据统计,北道区年降水量为315.2-738.7毫米,平均为507.6毫米,从社棠良种场旱地小麦亩产250—300公斤耗水量来看,小麦一年耗水量约400—500毫米,有80%的年份降水量可满足小麦上述产量对水分的要求。但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大约61%的降水量分布在小麦播种以前的6月底至10月初,播种到生长期间仅占39%。特别是小麦返青至成熟的降水量平均有175.4毫米,同小麦此期间  相似文献   

12.
在冬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中,9月份是个关键时段。尤其是降水量的多少,不但影响播种的时间和质量,而且影响小麦的苗全、苗旺与否。因此,9月份降水量是影响冬小麦丰歉的重要天气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84年8月2日、3日,武都地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连续性大、暴雨。过程降水量武都106毫米、成县145毫米、康县102毫米、文县53毫米、岷县47毫米、宕昌34毫米,其中武都3日76.5毫米和过程降水量都为历史最高值。由于降水时间集中,强度大,导致山洪、泥石流爆发,滑坡塌方,白龙江、北  相似文献   

14.
广西6、7月份若干日内最大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广西16站用6、7月逐日降水量资料估计了日降水量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并递推得1~20天内最大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主要结果是:分布能较准确地逼近前一日有雨和无雨两种条件下日降水量的样本频率分布;大多数站在1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在20~30毫米的概率最大,约0.2,2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在30~50毫米的概率最大;北海和钦州10、20日内最大日降水量达100毫米以上的概率明显大于其它站.  相似文献   

15.
7708号台风影响我地风雨最大的时间,是在9月11日01—17时,其间平均风力七级,阵风十级(11日07时27分最大风速达27米/秒),降水量64.6毫米。11日18时后,本站转处台风后部,风雨明显减弱。本站过程降水量为88.0毫米,县内最大过程降水量为130.0毫米。  相似文献   

16.
一、前期农业气象条件我县小麦从播种~越冬期(10月1日~2月20日)降水量为43.5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降水量105.7毫米,偏少62.2毫米。冬前(10月1日~12月10日)光热条件较好,此期大于等于0℃的积温616.0℃,较历年平均值偏高约45℃;日照时数306.8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少55.2小时。油菜从播种~越冬期(9月1日~2月20日)降水量152.8毫米,较历年同期平均值218.9毫米偏少66.1毫米。  相似文献   

17.
1991年12月,盆地区内月平均气温5.6~9.5℃;川西南山地月平均气温3.2~10.0℃,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川西北高原为-12.5~-0.1℃,部分地区偏高1℃左右。盆地区月降水量大部地区为15~45毫米,比常年略偏多;盆西北月降水量在2~6毫米,接近常年或偏少6~7成;川西南山地月降水量3~11毫米,西昌偏少5成;川西北高原月降水量1~10毫米,一般偏多8成~3倍。  相似文献   

18.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定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冬小麦生育期间的逐日气象资料、冬小麦产量和生理气象指标资料,计算了冬小麦全生育期标准化日照时数、有效积温和标准化降水量;在进行通径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日照、温度和降水对冬小麦气象产量的贡献率;运用积分回归分析,得到了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逐旬日照时数、有效积温和降水量的影响系数,构建了冬小麦产量气象要素影响定量评价模型。实例应用表明,利用通径分析和积分回归原理计算的气象要素影响系数,能够准确反映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的冬小麦产量气象要素影响定量评价模型能够定量评价全生育期各气象要素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的气象要素定量评价技术路线,为开展气象要素定量评价业务服务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春季是冬小麦生长和大秋作物播种的关键季节,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因此做好春早预报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春旱的气候特征用区内9站的降水量求取全区春季平均降水量及距平百分率。规定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20%时为早年,大于20%时为涝年,其  相似文献   

20.
暴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出现机率较少,而且山区夏季的暴雨往往带有局地性,如一日降水量≥30毫米,两日降水量≥50毫米,定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则我县6月份暴雨较少,主要是7—8月。1958—1978年7—8月共计出现暴雨48次,平均每年2、3次。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