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取MICAPS平台下的高空和地面实时资料以及T106数值产品资料,用切比雪夫展开式展开了T106数值预报产品的气象要素场的权重系数物理意义作为天气分型的依据,求T106预报产品与典型历史气象要素场(根据T106历史资料和降水实况确定的气象要素场)两切比雪夫展开式权重系数之间的相似距离,结合当地的适用因子作经验完全预报。  相似文献   

2.
张芳钧 《贵州气象》1997,21(1):38-43
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主要分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了黔东南地区汛期暴雨天气时空分布规律的主要特征。研究了与大气环流季节非均匀承替规律相联系的暴雨天气特征的季节变化,建立了按切比雪夫我多项式分解前期500hPa,环流得到典型场权重为预报因子的主汛期暴雨主气长期预报方程组。  相似文献   

3.
单站暴雨客观预报的一种适用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滑动分区车贝雪夫多项式展开模型,研制福建省建阳市单站5~6月暴雨客观预报模型,以提高单站暴雨预报能力。模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客观预报模型因子结构简单而天气学意义明了,具有预报准确率较高、稳定性好。各预报模型的三层形势特征都能体现出有利于暴雨生成的合理垂直配置。在2000~2002年的试用中,准确率平均比主观预报高出50%,且无漏报。在2003年的试用中无空报也无漏报。这表明该技术模型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单站暴雨客观预报能力和效果的适用模型。  相似文献   

4.
蔡定军  张明席 《气象》1989,15(2):43-46
本文提出了用迭套分区的方法进行要素场的车贝雪夫多项式展开,及使用车氏展开系数建立宜春、赣州地区暴雨的预报模式、描述了所进行暴雨预报试验的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欧洲500HPA高度场数值网格产品资料作车比雪夫多项式的正交展开,基于其典型场系数,提出一种因子优化试验方案.经回报和预报结果表明:非线性预报因子进行必要的处理对预报推论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入选因子的天气物理含义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6.
以1990~1999年的42个探空站的3层高度资料为依据,采用文献[1]提出的"滑动展开模型"客观预报技术,建立了以高度场展开系数为因子的龙海县6月暴雨概念化客观预报模型,其历史回报率达56%.在2000~2005年的验证中,客观预报准确率比主观经验预报高10%,且漏报次数(2次)少于主观经验漏报次数(4次).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维车比雪夫多项式展开了江西省4~6月24站季度雨量场,并以前期海温、海平面气压和500hPa高度为因子,预报前4项展开系数,再反演为4~6月季度雨量场。3种预报因子预报的符号评分结果显示,SST和SLP预报效果尚好且较500hPa稳定,也表明了单一因子预报可能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以1990~1999年的42个探空站的3层高度资料为依据,采用文献[1]提出的“滑动展开模型”客观预报技术,建立了以高度场展开系数为因子的龙海县6月暴雨概念化客观预报模型,其历史回报率达56%。在2000~2005年的验证中,客观预报准确率比主观经验预报高10%,且漏报次数(2次)少于主观经验漏报次数(4次)。  相似文献   

9.
切比雪夫多项式在模式地形平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滤波方法获得较为平滑的模式地形,并对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省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讨论了地形对暴雨的影响作用以及平滑地形对GRAPES模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滤波方案选取高阶截断项数,促使模式地形更为平滑,地形高度变化使得垂直速度发生变化,进而引起降水变化,上升运动强度增强(或减弱)引起该区域内雨强增强(或减弱)。2008年7月2~28日连续26天的试验表明,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滤波方案对GRAPES模式中的小雨和中雨预报有改善作用,对大雨和暴雨改善较小。总体来看,切比雪夫多项式在地形平滑中对降水预报有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南宁市所辖8个站暴雨集中的6-8月逐日降水量作为预报对象,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新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方法研究.通过运用动力相似法,结合日本降水预报模式对未来暴雨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别,然后通过对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预报场进行滑动分区车氏展开计算,求出与降水量序列相关较好的预报因子,并对这些因子进行自然正交分解,有效浓缩数值预报产品因子,建立了南宁市逐日暴雨的神经网络释用预报模型.利用该预报模型,对2006年6-8月的逐日暴雨预报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对南宁市的暴雨强降水具有很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定量化评估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福建省为例,探讨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识别方法和综合强度评估模型。采用福建省6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首先在给定区域性暴雨过程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筛选出941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次选取区域最大日降水量、区域最大过程降水量、区域暴雨范围和区域暴雨持续时间4项暴雨过程指标,采用百分位数方法分别确定4项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并给出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业务服务和历史事件验证表明:采用该方法的评估结果较为合理,且与历史重大暴雨事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三明市是福建省暴雨的频发区,数值模型通过多年的发展证实其对于提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2004-2008年5-6月逐日实况物理量与日雨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垂直速度场、水汽通量场、相对湿度场等13个物理量与三明汛期暴雨关系较好,通过对各种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利用完全预报法建立三明市各县(市)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集合预报的四川夏季强降水订正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四川历来多暴雨洪涝,然而其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预报难度很大。从观测与模式预报的累积概率密度函数角度出发,利用2007—2012年6—8月中国降水观测格点资料和2012—2013年6—8月ECMWF模式集合预报资料,探索了一种提高四川地区强降水预报准确率的方法——概率阈值订正法,并运用该方法对2012年6—8月盆地东部的降水过程进行批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订正后的模式预报相比订正前的预报而言,不仅强降水落区更接近实况,而且较大程度地延长了预报时效,能提前6~7天给出强降水过程的警示信息,经过订正后显著提升了ECMWF模式的降水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春季暴雨落区数值预报模型和指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值预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基层台站,但对于其丰富的物理量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还不够。文章利用T106物理量预报产品,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98~2001年湖北省春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有利于产生暴雨的多个物理要素,发现了产生暴雨的一些物理量及其值的结构特征,包括不同的物理要素场形态的走向、预报值的大小、上下层的配置,加深了对暴雨发生机制的认识,归纳出湖北省春季暴雨落区、落点的预报模型和指标,在促使暴雨预报准确率有所提高的同时,使暴雨预报更加精细化。  相似文献   

15.
江苏暴雨概率预报及其业务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圣劼  孙燕  刘安宁  罗兵 《气象科学》2016,36(2):269-274
以未来12~36 h、36~60 h和60~84 h的暴雨预报为目标,利用2011年—2013年夏季6—8月欧洲细网格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分析了江苏夏季暴雨的可能预报因子。通过对各因子进行相关性、敏感性和代表性分析后,优选了22个对不同强度降水具有较好区分能力的暴雨预报因子。以这些因子为基础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江苏省暴雨概率预报方法。其预报产品已在江苏省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上投入业务使用。该方法在2011—2013年7月,针对提前12 h预报的历史回报试验中,TS技巧评分平均为13.6,明显高于EC细网格24 h降水预报产品(平均TS评分仅为4.5)。在2014年梅汛期的6月25—26日、7月1—2日和7月4—5日三次区域性暴雨个例的预报试验中,提前60、36、12 h的预报效果均较好,其平均TS评分(44.6)也明显高于欧洲细网格数值模式的降水预报(20.4)。  相似文献   

16.
基于GRAPES_Meso的集合预报扰动方案设计与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基于GRAPES_Meso区域集合预报系统,设计了三种集合预报扰动方案,即多初值、多初值多物理、多初值多物理多边值,并针对三种方案进行了连续一个月的批量试验,重点分析了2008年7月23日江淮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对于降水预报,三种集合扰动方案均相对于控制预报均有所改善,多初值多物理与多初值多物理多边值方案对小雨、中雨预报改进效果显著,对暴雨预报略有改进;多初值方案仅能产生有限的集合离散度且难以增长,引入物理参数方案扰动及边界条件扰动能显著提高集合离散度,改善各物理量场的预报效果;通过比较,多初值多物理多边值为最优方案.该批量试验表明,模式物理过程及边界条件是影响GRAPES _Meso区域集合预报不确定性的不可忽视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结合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登陆福建省引发的强降水过程,通过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探讨了对非均匀饱和大气中非地转湿Q矢量(Qum)的改进。结果表明:(1)2009年8月9日08:00(北京时,下同)~10日08:00台风"莫拉克"给浙江大部分地区和福建中北部地区带来了一次暴雨过程,WRF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此次强降水过程。(2)850hPa Qum矢量散度场对同期降水落区具有一定指示意义,散度辐合强度变化与降水强度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3)此次暴雨过程中伴有大量的对流凝结潜热释放,最大潜热中心主要位于600hPa。(4)考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得到改进的Qum矢量,600hPa改进后的Qum矢量散度辐合区对同期降水落区的指示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诊断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陈德花  陈创买  周学鸣  孙琼博  韦晋 《气象》2013,39(9):1190-1196
建立福建汛期降水量气候场的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通过预测福建汛期降水量气候场的主分量来实现对福建汛期降水量场的预测。选取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等含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诸多因子场的前若干主分量因子作为预测因子。计算分析了福建汛期降水场的主分量分布特征和分型特点。利用相关筛选和双重检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福建汛期降水场与多个因子场的关系,建立主分量的预测方程。通过对2012年福建汛期降水的预报,发现该模型对福建汛期降水的趋势和分布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