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对近年来区域地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深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属扬子板块,岩石圈巨厚,最厚可达200km。川西高原属青藏板块的东缘,同时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中段,软流圈呈北东向上隆,岩石圈减薄,其最薄处厚度约70km左右。四川盆地的基底由结晶基底与沉积岩变质基底组成,上震旦统为该地区在扬子古板块形成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基底的性质、厚度、埋深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盆地内部构造区的划分。基底深断裂对盆地的形成与盖层构造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四川盆地基底已研究多年,取得一定的共识;但有些基础地质问题,尚值得探讨。如四川盆地西缘的基底是否属大扬子地台的一部分?盆地基底从老至新由不同时代前震旦系三层结构组成,对后期古隆起形成有什么影响?其板块构造演化模式是什么?盆地基底断裂对后期构造变形有什么影响?四川盆地深部岩石圈结构特征,对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地温场有何影响等等,将是人们勘探油气关心的基础地质问题。该文在近几年来积累的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3.
大地构造对上扬子区志留纪生物礁分布及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上扬子板块的基底特征,及板块边缘特征等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演化特征入手,分别对上扬子板块基底地貌、板块边缘构造及板内不同构造单元控制志留纪古沉积环境及生物礁发育演化进行了论述。在上扬子板块的北缘(南秦岭构造带),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适于生物礁发育,类型较多。而板块西缘(金沙江构造带)为主动大陆边缘,在岛弧区发育部分点礁以及生物层;板块内部受古隆起影响的地区(川西北、川东南、黔北),形成缓坡沉积环境,在浅缓坡区生物礁十分发育,类型众多;但是板内深断裂(龙门山,二郎山-攀西裂谷带)边缘生物礁不甚发育,仅见生物层-小型点礁组合。志留纪时,上扬子板块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明显,至Wenlock期后,大部分地区因海平面下降而无沉积。但是在板块边缘凹陷区,因区域构造的影响,全球海平面波动对其影响不大,Wenlock期后继续接受沉积且发育生物礁。  相似文献   

4.
张八岭推覆体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八岭推覆体位于扬子板块的前陆地带,属皖南推覆构造的一个单元,沿NNE向延伸,根据地质,钻探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可确定张八岭推覆体为-向东南推覆的复合叠置构造,其推覆距离大于16km,是中生代华北与扬子两板块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皖南江南陆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与中生代造山过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皖南地区的江南隆起带 ,在震旦纪—中三叠世与周边一样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环境。印支—早燕山期 ,该带成为陆内造山带 ,其中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向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 ,使基底岩系相互叠置、强烈隆升。江南陆内造山带属板内叠置山系 ,不具阿尔卑斯式远程推覆体。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该陆内造山带下的地壳和岩石圈曾显著加厚。江南陆内造山带形成于北部华北与扬子板块发生陆—陆碰撞、南部华南板块向北推挤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6.
汪洋  程素华 《地学前缘》2013,20(1):182-189
根据均衡原理制约的地热计算得到中国西部及邻区岩石圈的温度分布状态,以40、100km和莫霍面深度等温线图的形式表示,同时计算了以1 350℃等温面深度表示的中国西部及邻区的热岩石圈厚度。结果显示:中国大陆西北部地区、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以及上扬子地块、蒙古中西部地区和青藏高原中部的深部地温较低,青藏高原北部、东部以及天山褶皱带中部的深部地温高。在中国西部及邻区范围内,岩石圈厚度在180km以上的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核心部位,西藏东部、中部以及祁连山地区。上扬子地块(四川盆地)岩石圈厚度为160km或更多,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为140~180km。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藏北地区以及天山中部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地区的岩石圈厚度较薄(<140km)。地热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结果之间相互吻合。采用湿的上地幔流变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东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部和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岩石圈流变学强度模型为"奶油蛋糕(crèmebrlée)"型,其强度剖面显示强地壳而弱地幔的特点;上扬子地块(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岩石圈流变学强度模型为"果冻三明治(jelly sandwich)"型。  相似文献   

7.
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黄启勋 《广西地质》2000,13(3):3-12
文章根据华南地区物探、化探、遥感偏图广西综合解译成果,研究广西若干重大基础地质特征,着重讨论地壳结构、深部构造、主要隐伏深断裂带、基底性质等,以板块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提出广西地壳属陆壳型性质和扬子板块在广西的边界划在三江-大桥一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方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揭示,研究区内大陆岩石圈具清楚的层圈结构。根据高阻层、高导层间互成层的特点,可分出壳内、壳幔、幔内三组高导层。根据高导层的埋深、变形、组合特点,中国南方可分成华北、扬子、康滇中间、华夏四个微板块,各微板块可进一步分为陆壳板段和过渡壳板段。陆壳板段中各高导层广泛分布,地壳三分性清楚,产状平缓,有统一的结晶基底;过渡壳板段中各高导层常有缺失,倾角较大,常受到错断,没有统一的结晶基底。认为华北微板块与扬子微板块间的结合带具有不对称扇状结构的特点,而扬子微板块与华夏微板块间的结合带具有剪刀式闭合结构的特点。微板块之间的构造活动主要受幔内第一高导层控制,微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主要受中地壳高导层控制,也受幔内第一高导层控制;而莫霍面构造主要反映了近期构造阶段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它对区域构造控制较差。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揭示,研究区内大陆岩石圈具清楚的层圈结构。根据高阻层、高导层间互成层的特点,可分出壳内、壳幔、幔内三组高导层。根据高导层的埋深、变形、组合特点,中国南方可分成华北、扬子、康滇中间、华夏四个微板块,各微板块可进一步分为陆壳板段和过渡壳板段。陆壳板段中各高导层广泛分布,地壳三分性清楚,产状平缓,有统一的结晶基底;过渡壳板段中各高导层常有缺失,倾角较大,常受到错断,没有统一的结晶基底。认为华北微板块与扬子微板块间的结合带具有不对称扇状结构的特点,而扬子微板块与华夏微板块间的结合带具有剪刀式闭合结构的特点。微板块之间的构造活动主要受幔内第一高导层控制,微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主要受中地壳高导层控制,也受幔内第一高导层控制;而莫霍面构造主要反映了近期构造阶段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它对区域构造控制较差。  相似文献   

10.
“开”“合”节律与金、银矿化关系刘忠明(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武汉,430022)在中生代,大别地区岩石圈表现出由敛“合”转向“开”裂的特征。印支—燕山早期,由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强大的敛合作用,形成逆冲推覆构造。燕山中、晚期,由于岩石圈的引张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南地区地质演化复杂,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岩石圈深部热力学状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影响有待深入。文章结合最新的大地热流数据与地壳结构Crust 1.0模型,利用稳态热传导方程,以岩石捕虏体温压数据和地震学观测为约束,构建了华南地区扬子克拉通、华夏地块以及南海北缘等不同单元的岩石圈热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岩石圈热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一性:除了上扬子地区(四川盆地)为“温壳温幔”的热结构,华南其他大部分地区都表现为“热壳热幔”的特征;同一深度下,华夏地块与南海北缘的深部温度显著高于扬子克拉通;热岩石圈厚度从克拉通内部向沿海地区(NWSE)逐渐降低,也即由四川盆地的~200 km减少到华夏地块的~110 km,再到南海的~70 km。此外,我们还发现陆内地震的分布与岩石圈温度密切相关,地震活动集中分布于600℃等温线以内。总体而言,扬子克拉通中西部岩石圈热结构具有冷而厚的特征,而华夏地块和南海北缘受古太平洋平板俯冲和新生代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表现为热且薄的特征,岩石圈的热弱化进而加速了华南大陆边缘的裂解及随后的南海扩张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里散半岛位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交接处的死海盆地中。该盆地面积大,构造简单且有下沉运动,说明它是一拉张型盆地。由重力异常数据发现死海盆地可划分成沿南北延伸各约30km长的几个块体,里散半岛是其中最深的一个。中生代沉积厚度约6km,更新世沉积厚度为9km。死海盆地的拉张距离为20km,表明死海盆地的年龄约3.3Ma。里散半岛下部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磁化率较高,这与区内延续的构造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大陆岩石圈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南方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揭示,研究区内大陆岩石圈具清楚的层圈结构,根据高阻尼,高导层间互成层的特点,可分出壳内,壳幔,幔内三组高层层,根据高导层的埋深,变形,组合特点,中国南方可分成华北,扬子,康滇中间,华夏四个微板块,各微板块可进一步分为陆壳板段和过渡壳板段,陆壳板段中各高导层广泛分,地壳三分性清楚,产状平缓,有统一的结晶基底,过渡壳板段中各高导层有缺失,倾角较大,常受到错断,学有统一的结晶基底,认为华北微板块与扬子微板块间的结合带具有不对称扇状结构的特点,而扬子微板块与华夏数板块间的结合带具有剪刀式闭合结构的特点,微板块之间的构造活动主要受幔内第一高层控制,微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 主要受中地壳高层控制也受幔内第一高层层控制,而莫霍面构造主要反映了近期构造阶段的地球动力学特征,它对区域构造控制较差。  相似文献   

14.
里散半岛位于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支接处的死海盆地中。该盆地面积大,构造简单且有下沉运动,说明它是一位张型盆地。由重力异常数据发现死海盆地可划分成沿南北延伸各约30km长的几个块体,里散半岛是其一最深的一个。一生代沉积厚度约6km,更新世沉积厚度为9km。死海盆地的拉张距离为20km,表明死海盆地的年龄约3.3Ma。里散半岛下部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磁化率较高,这与区内延续的构造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板块下的构造及地幔动力学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最新的全球地幔地震层析资料揭示了岩石圈板片可以俯冲到核幔边界,超地幔羽可以从核幔边界上升到地壳上部形成热点。在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地震层析图像不仅显示了岩石圈板片的超深俯冲,还保存了拆沉的岩石圈“化石”残片的重要信息。从地幔深部所获取的新资料为全地幔“单层对流“的新模式提供了依据。在介绍上述全球构造研究新动向的基础上,本文强调了研究岩石圈板块必须了解板块下的构造,探索岩石圈板块的驱动力应该从“岩石圈动力学”升华到“地幔动力学”,并提出了大陆板块汇聚边界地幔动力学研究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Crust 2.0模型构建有限元三维数值模型,以地表观测温度、深部反演温度和地表热流作为约束,计算了长江经济带地区岩石圈温度结构;在温度结构的基础上,通过GPS观测数据得到的地表应变率和选取代表性岩石物性,计算了长江经济带岩石圈流变强度和等效粘滞性系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地区岩石圈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中四川盆地表现为低温、高强度和高粘滞性的特征,相同深度,四川盆地核心区比周围地块的温度低100~300℃,强度和粘滞性分别比周缘高1~2个数量级;在温度、强度和粘滞性的过渡地带构造活动性比较强烈。结合深部地球物理观测综合分析认为,长江经济带东、西部分别受到太平洋板块深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影响,其深部影响范围分别达到四川盆地的东、西边界,深部动力学过程可能导致了岩石圈的横向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迪勒拉西部许多地区尽管拉张强烈且地壳很薄,但其地表仍抬升到海平面1km以上。因此该区不能认为是均衡地浮在均一地幔上的厚地壳,何况穿过该区岩石圈地幔和/或上部软流层的厚度和密度一定是变化的。我们借助对地壳厚度及密度的制约对科迪勒拉西部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中肯定产生的剩余质量亏损进行了模拟。该区在新生代一系列复杂构造事件如岩石圈的增厚、弧后拉张以及从俯冲到板块转换边界的过渡的过程中,突发了一个巨大  相似文献   

18.
根据航磁测量资料,对四川盆地的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盆地的边界及范围,并在编制四川盆地变质基底深度图、构造区划图的基础上,对盆地的基底结构、性质及其深度变化特点以及构造格局、盖层厚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基底由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组成,埋深可达5~12 km,盖层为震旦纪一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盆地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受NE向和近EW向构造制约,呈"四坳三隆"的构造格局。这些认识和结论,为今后在该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秦岭陆内造山带岩石圈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新处理和解释叶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并综合利用油气勘探地震剖面,地震层析、大地电磁测深、地热流、气体测量等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得到秦岭造山带岩石圈构造模型。识别出秦岭地壳不同时代的重要构造:(1)加里东期华北克拉通向秦岭微板块的俯冲,并造成中上地壳内华北地壳和北秦岭地壳形成锯齿状楔入构造。(2)印支—燕山期扬子克拉通与秦岭微陆块的对冲走滑软碰撞,形成了以南阳地区为中心由一系列规模宏大的逆冲断层组成的负花状构造。(3)白垩纪后,由正副片麻岩交互成层的结晶基底形成的穹隆。(4)盖在结晶基底上的近透明浅变质元古宙地层形成的褶皱基底。白垩纪后,秦岭地区和中国东部其他地区一样,岩石圈地幔遭受到软流圈上升形成蘑菇云构造,岩石圈活化,严重影响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若尔盖-松潘盆地中、上三叠统沉积剖面研究表明以陆相沉积为主,只在东北部青山峪有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盆地北部出现河流、浅湖相沉积,中部以浅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深湖相沉积,南部主要为深湖相沉积。中、上三叠统地层的变形构造以冲褶席(duplex)构造为特点,表现出从北向南应变强度减弱。深部构造反映了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大陆壳基底之上,叠覆在扬子板块北缘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上。大地构造位置、沉积相与构造特点,共同说明若尔盖-松潘盆地是三叠纪碰撞造山作用时期扬子板块北部北缘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