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北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构造事件与演化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大陆地边缘地区三民时洋盆扩张作用较强,形成由多个小洋盆和一些微陆块或地体组成物复杂洋区;侏罗纪该洋区逐渐收缩,聚敛直至关闭,并奠定大陆边缘轮廓,白垩纪是该区安第斯大陆边缘的形成和演化时期;新生则是岛弧型大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不仅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陆缘盆地,如离散型、走滑伸展型和伸展挠曲复合型,而且这些盆地构造演化存在明显的非同步性。这些陆缘破裂过程与南海扩张作用过程呈现明显不一致性。研究表明,南海扩张时期南海南、北大陆边缘均形成了一系列裂陷盆地,然而,南海南部、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时间不同,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于23 Ma或21 Ma,而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作用结束于15.5 Ma,显然北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结束时间明显早于南部大陆边缘盆地。南海扩张停止后,南海南、北部陆缘仍表现出明显差异,北部陆缘仍以伸展作用为主,晚中新世以来出现快速沉降幕,而南海南部陆缘则以挤压作用为主,且其挤压时间及强度呈现南早北晚的特点,即南部曾母盆地明显早于南薇西盆地和北康盆地。南海南、北大陆边缘盆地形成演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构造转型差异变化,为新生代南海扩张的迁移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可以推断南海不同期次海盆扩张可能存在向南的突然跃迁。因此,本次研究梳理出的南海不同陆缘盆地张裂伸展的非同步性可为南海洋盆扩张演化过程解释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张进江  黄天立 《地球科学》2019,44(5):1705-1715
简述了大陆伸展构造的研究历史,并从基本概念、构造样式、变形机制和动力背景等方面对大陆伸展构造进行了综述.伸展是大陆构造一种主要类型,并以正断层为主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如地堑、裂谷、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等.大陆伸展的变形机制包括纯剪切、简单剪切及分层剪切模式,并由此产生对称与非对称构造.大陆伸展构造的地表表现形式主要为裂谷或变质核杂岩,两者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岩石圈的流变学结构.大陆伸展的动力学背景主要包括地幔柱上涌、俯冲板片反转与俯冲带后撤、增厚地壳的重力垮塌以及走滑体系的派生拉张等.  相似文献   

4.
许艳华  何登发 《地质科学》1958,55(3):939-961
随着被动大陆边缘勘探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更好的概括全球共轭被动大陆边缘的基本特征,本文试图在广泛调研全球具有代表性的12对大陆边缘的基础上,从大地构造背景、裂解时限、空间变化3个方面,系统总结12对共轭被动大陆边缘,进而得到4种基本类型:伊比利亚—纽芬兰型、加蓬—巴西南部型、新斯科舍—摩洛哥型、几内亚湾—巴西东北部型。伊比利亚—纽芬兰型是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类型,具有板缘造山带型、窄边缘型、长裂谷期型特征,地壳厚度及沉积物厚度小。结构呈明显分段性特征,裂谷时间充足,地幔剥露并发生蛇纹石化。加蓬—巴西南部型以板缘造山带型为主,具有窄边缘型、中裂谷期型特征,沉积厚度大,盆地发育大型高角度正断层控制沉积,并发育丰富的盐构造,边缘与古缝合带不重合。新斯科舍—摩洛哥型以板缘造山带型为主,具有宽边缘型、中裂谷期型特征,具有不对称裂解模式和洋盆生长模式,地壳结构和沉积物在共轭边缘呈现明显不对称性;发育反转构造,生长断层,走滑断层等多种类型构造。几内亚湾—巴西东北部型以板缘非造山带型为主,具有窄边缘型、短裂谷期型特征,发育多个转换边缘盆地,受张剪性的深大断层控制,地壳厚度及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很大,具有裂谷—剪切边缘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5.
葛智渊 《地质论评》2021,67(1):159-172
内容提要:被动大陆边缘的含盐盆地多在重力作用下发育薄皮盐构造.这些构造不但记录了盆地的演化过程,而且往往富含大量的油气资源.因此,被动陆缘盐构造是学术界与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在传统的被动陆缘含盐盆地模型中,盆地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上坡的拉张区,下坡的挤压区和两者之间的转移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围绕重力变形在盆地中的作...  相似文献   

6.
大陆边缘成矿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大陆陆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陆核—地块 (台 )—联合大陆—大陆裂解—陆缘增生—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地壳通过不均一性分异而形成大陆型和大洋型地壳,大陆裂解、洋壳向陆缘消减和陆 -陆碰撞拼接则形成具有不同构造特征的大陆边缘。以中国大陆已存在的 3条陆壳对接消减带为界划分了 5个大陆边缘构造带,进一步区分出 13个次一级的边缘构造区及其内的 53个时空配置结构,并据现有矿产地计算了边缘构造区的矿产发现几率。将中国大陆边缘划分为离散型、会聚型、对接型和转换型 4类,总结了其成矿系列类型专属;认为大陆边缘普遍性成矿有利因素的耦合对成矿至关重要,而最佳耦合的机制及其发生在大陆边缘区的时空位置是圈定有利成矿靶区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北美东部被动大陆边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完整被动大陆边缘之一,是研究被动大陆边缘发育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在大量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盆地构造解析方法,深入研究了北美东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的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特征,并揭示了盆地群的油气地质规律。研究认为,北美东部盆地群沉积充填和不整合面发育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和差异性。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不同段盆地可划分为不同的构造层:南段盆地可划分为两套构造层;中段南部盆地可划分为3套构造层;中段北部盆地可划分为4套构造层;而北段盆地可划分为5套构造层。盆地群整体经历了陆内裂谷—陆间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但不同段盆地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和迁移性:晚三叠世沉降中心位于南段盆地;早侏罗世初期迁移至中段盆地,南段大陆开始裂解;中侏罗世逐渐迁移至北段盆地,中段大陆开始裂解;早白垩世晚期,北段大陆开始裂解。受持续的抬升剥蚀及大西洋岩浆活动省的联合作用,南段盆地和中段大多数盆地缺乏油气保存条件;斯科舍盆地和大浅滩盆地是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以上侏罗统烃源岩为主,主要发育断层—背斜圈闭和盐体刺穿圈闭,整体表现为“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俊来  季雷  倪金龙  陈小宇 《地质学报》2022,96(10):3360-3380
早白垩世时期华北克拉通的演化为探索大陆再造提供了典型案例,强烈地壳伸展、岩石圈减薄及克拉通破坏的机理及动力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形成了包括辽南和五莲变质核杂岩在内的地壳伸展构造组合,同时伴随着巨量壳- 幔岩浆活动性,这些构造- 岩浆活动是克拉通岩石圈壳- 幔耦合拆离与解耦拆离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克拉通岩石圈壳- 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解释。与此同时,具有相似特点(时间、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构造- 岩浆活动遍布包含东北亚、中国华北和华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在内的整个欧亚大陆东部地区,反映在统一构造环境中发展和演化的本质,而华北克拉通成为早白垩世欧亚大陆东部地区岩石圈伸展的典型案例。广布的早白垩世伸展构造东侧紧邻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陆缘增生杂岩带,构成独特的古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这种大陆边缘保留和记录了与现今西太平洋型和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全然不一致的构造特点,包含增生杂岩(海沟增生楔处)与面状伸展构造域两个构造要素,但缺乏典型的大规模岩浆弧的存在。地幔分层对流对于古太平洋- 欧亚大陆间洋陆相互作用、大陆岩石圈伸展、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提供了重要动力来源,而板块边缘力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世界被动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油气田资料为基础,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深水区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开阔海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裂谷阶段发育大型局限湖盆,区域分布的厚层湖相富生油黑色泥页岩为主力烃源岩;边缘海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裂谷阶段发育受河流—波浪控制的大型三角洲,海陆过渡相富生气炭质泥页岩和煤系为主力烃源岩;被动大陆边缘阶段盆地群发生持续性海侵,在高水位体系域缺氧环境下的富有机质海相泥页岩为盆地重要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扬子古大陆与澳大利亚古大陆的新元古界均由3~5个向上变浅的层序组成,层序与构造地层结构转换面的特征对比和古陆拼合表明,新元古代时期扬子古大陆位于澳大利亚古大陆北侧,其东南边缘与澳大利亚古大陆东缘可能处于同一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它们所经历的挤压、拉张、沉降过程与晚元古代Rodinia超级古大陆的形成、分裂、移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阿尔泰山南缘造山带的地质研究工作中发现,在这里存在一套有成生联系的花岗深成岩和火山岩系,它们不是板块汇聚阶段的产物,而是地壳拉张作用阶段的产物,它们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我们把这种大陆边缘称之为岩浆型波动陆缘,以便与无岩浆活动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非活动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及其成藏过程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活动陆缘是板块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也是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通过对世界各地非活动陆缘地区水合物富集情况的系统分析,发现断褶组合构造、底辟构造以及“麻坑”地貌(Pockmark)与水合物的关系密切。尽管模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下同)是最重要的水合物识别标志,但水合物与BSR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非活动陆缘具有丰富的烃类物质来源和适宜的温压条件,而断裂-褶皱组合构造、垒堑式构造和底辟构造等则为烃类气体的运移、富集和成藏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便于最终形成水合物。非活动陆缘的深水区往往发育有多期叠合盆地,因其物源、温压、构造和沉积条件的内在关联性,常常形成深部石油、中部天然气、浅部水合物的“三位一体”烃类能源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陆构造样式及大陆动力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大陆构造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提出了大陆五层两域的构造模型,并从物质流变和构造变形的有机联系出发,探讨了大陆动力学的层流隆陷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何国琦  韩宝福 《地学前缘》1995,2(2):187-194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有着深刻的差别,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模式研究大陆岩石圈会遇到许多特殊的问题。本文从陆缘演化和多个板块构造旋回叠加两方面做了初步探讨,提出岩浆型被动陆缘是独立的一类古陆缘;在辨认后续板块构造旋回叠加中,新构造成分和格局的确定有重要意义。本文还讨论了汲取大陆地质研究经验,在新的学科水平上重新解释传统大地构造学中一些有用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火山型被动陆缘演化与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讨论了被动陆缘演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大陆岩石圈拉伸的纯剪切模式,简单剪切主“对”被动陆缘新概念、详细论述了火山型被动陆缘形成、演化的深部构造背景及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强调在陆间型褶皱带研究中拉张型过渡的划分和研究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西太平洋存在压性和张性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大陆边缘。它们产出的地质特征表明,岩石圈相对地幔对流体,持续或幕式地向西滑移。其滑移机制,可从(地球)旋转体不同圈层之间存在不同的(旋转)动量矩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陆构造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德威 《地球科学》1995,20(1):10-18
大陆动力学与全球动力学是当代地学的重在前沿领域。本文在研究青藏高原与周缘盆地的同步演化规律和综合前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大陆构造的10个基本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层流构造模式,其内容包括:(1)深部层流导致浅部隆陷;(2)层流隆陷构造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3)大陆层块结构与地温场,应力场的关系;(4)层流构造的阶段发展与复合叠加;(5)层流构造的深部过程及动力学源,特别强调指出应当区大分陆隆  相似文献   

18.
被动大陆边缘:从大陆张裂到海底扩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被动边缘是研究大陆张裂、破裂到海底扩张的关键。ODP103、149、173航次对伊比利亚-纽芬兰非火山型共轭边缘的研究,证实了洋陆过渡带和低角度拆离断层的存在,其中洋陆过渡带中广泛出现蛇纹岩化地幔橄榄岩,钻探结果支持不对称单剪模式。ODP104、152、163航次对挪威-格陵兰东南火山型共轭边缘的调查,揭示了典型的向海倾斜反射层(SDRS)的特征,反映了岩浆活动在边缘形成中的主导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大陆从张裂到破裂到洋底扩张过程的一系列学术问题,需要在IODP阶段继续对共轭被动边缘以及包括冲绳海槽和南海在内的典型地区,通过钻探、采样和观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