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黔杰  王洁 《中国煤田地质》1990,2(1):33-36,T001
对内蒙扎赉诺尔等硬褐煤煤田的煤岩学研究,发现腐殖组最大反射率(R_max)小于0.5%的煤中,稳定组分就已经开始产生低分子的类石油物质,而这时煤中水分含量(M_ad)仍在20%以上。当煤进入沥青化阶段以后,这些水分的80%以上将被推出。这时,已产生的类石油物质就可以随之一起运移。前沥青化阶段和沥青化早期阶段是“煤成油”的运移最佳时期。而在生油岩产油率最高峰时期,煤中大量生成的低分子油类物质反而大部分被煤自身所吸附。地质过程中的抽提现象使煤成为石油生油母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煤造石油与煤成油理论关系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煤造石油的研究进展。煤加氢液化研究结果表明挥发分、H与C比值、煤级、催化剂是影响煤炭液化的重要因素;对煤造石油与石油玩机成因说、煤造石油与煤一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评述,现代含煤岩系煤成油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煤造石油实践得出的结果近似一致,一些大油田分布带与大构造活动区带近于一致,由此使人们得出了类似于F-T法合成的石油无机成因理论。  相似文献   

3.
煤可成为气源岩的观点已广为人们所接受,但就煤能否成为有效的油潭岩一直存在激烈争议。本文介绍了煤成油的研究现状,对有关煤成油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评述,并结合含煤盆地的发育特点和我国南华北石炭、二叠纪合媒地层的实际资料,对含煤地层中两类不同赋有状态的有机质的生烃能力进行了对比,就目前争论最激烈的煤的排径途径和效率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阐述了煤成油的地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煤成油研究对挖潜和扩大石油的勘探范围,完善和发展石油勘探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并从有机岩石学观点出发,对煤成不同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煤成油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煤和含煤岩系内石油的发现是在50 ̄60年代,而提出应在我国进行煤和含煤岩成油问题的研究是80年代初,自提出煤成油问题以来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不仅在有机岩石学,煤成油地球化学,热模拟实验和煤成油综合研究等煤和含煤岩系成油理论上取得了进展,而且在油勘探的实践上,在吐鲁番和彩南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煤和含煤岩系成油理论研究和演变历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系统的历史和现实类比分析方法,对世界含煤岩系煤成油田的源岩成熟度、烃源岩类型和煤成油田形成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煤虽能生油,但难以形成有商业意义的油田;含煤岩系中泥岩是煤成油田形成的主要贡献组分,在含煤盆地中,难以形成低熟煤成油田。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及其与煤成油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研究了新疆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并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侏罗纪植物进行了对比,认为吐哈盆地侏罗纪成煤植物中银杏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所形成的煤具有较高的煤成油生成潜力。  相似文献   

8.
苏桥位于我国著名的河北省任丘古潜山油田东北,靠近西面大城凸起的文安斜坡带上。本区第三纪生油岩由西部坝县凹陷向东变薄并超覆在中生界和石炭-二叠系之上,生油层厚度薄、有机质丰度低、埋藏浅,生油条件差。斜坡带第三系仅找到少量油藏。并且  相似文献   

9.
中国侏罗系煤成油若干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社荣  方家虎 《地质论评》1997,43(2):155-161
在阐述了煤成油的概念,总结和评述了煤生油显微组分,生油门限,生油范围和生油高峰等问题后,本文通过吐哈等盆地侏罗系煤生油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可溶有机质演化,成熟度和有机质丰度,油源及原油成熟度对比;含煤岩系中煤层和泥岩的厚度及总量和煤及泥岩最高沥青和总烃转化率的对比; 其族组成和煤成原油的族组成特征的对比,提出了中国侏罗系煤成油盆地中泥岩比煤层对煤成油田形成有大的贡献看法。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素平  魏辉 《沉积学报》1997,15(4):78-85
本文以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为基础,结合模拟实验,对中国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成油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含有丰富的类脂成分,壳质组特别是角质体含量高可能导致了本区高蜡石油的生成,壳质组和基质镜质体的含量决定了煤的氢指数和热解烃产值,它们共同构成了盆地内煤成油的母质。模拟排油实验证明了煤孔隙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煤中液态烃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较好地排出。为了便于生产勘探,文中还讨论了煤系地层的沉积有机相,依据沉积相,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特征将煤系划分成四种沉积有机相:分别是高位沼泽有机相,森林沼泽有机相,流水沼泽有机相和开阔水体有机相,其中,流水沼泽有机相生成液态烃的潜力最大,以含有大量的角质体为特征;森林沼泽有机相的生烃潜力次之,以基质镜质体为主要成分;高位沼泽有机相生烃潜力最差,以惰性组和镜质组为主要的有机组分;而开阔水体有机相不是煤成烃研究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1.
林玉祥  平学聪 《物探与化探》2000,24(4):278-283,295
通过大城地区煤层气地面化探工程和综合研究,确定煤层气田的分布范围,建立煤层气化探异常模式,了解其影响因素,为地表化探的应用指出新领域.  相似文献   

12.
高光谱遥感油气勘探技术利用油气微渗漏所致的地表蚀变矿物异常和地植物异常在光谱上的异常表现提取油气微渗漏信息, 是油气勘探的辅助手段。针对高光谱遥感油气勘探技术在植被覆盖区应用中存在的植被遮挡地表真实情况的问题开展研究, 总结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与植被反射率相关的指数作为油气微渗漏的指示标志, 确定了适用于植被覆盖区的高光谱遥感油气微渗漏信息大面积普查的工作流程, 研究成果可为建立更加广泛、适用的高光谱遥感油气勘探模式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地质矿产部门在四川地区进行石油地质工作的情况,即从地质调查的油气先锋,到规律研究再到油气开发的过程。只有不断革新观念勇于迈向市场,四川油气勘探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遥感油气勘探对伊犁盆地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国强  熊介凡 《现代地质》1997,11(4):529-535
遥感油气勘探技术是通过遥感影像的构造解译及烃类微渗漏信息的提取并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对目标区进行油气有利聚集区的预测及评价。利用这一勘探技术着重对伊犁盆地的构造特性、承压盆地、构造阶地、烃类微渗漏信息等进行了解译和提取,总结出伊犁盆地油气藏预测的九大要素,确定了3条油气聚集带和14个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6.
油气化探异常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化探是油气勘查的一种手段,它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油气化探指标的讨论,认为土壤中的次生烃类、热释汞和甲烷同位素是油气化探的有效指标;讨论了油气化探中异常的形成模式,根据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形态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振海  赵立平 《湖南地质》1991,10(3):259-262
地下深处的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在压力梯度下会向地表产生微渗漏,导致地表物质产生一系列理化异常,在地表形成吸附烃异常、红层退色、粘土化、碳酸盐化、放射性异常和地植物异常等标志。根据这些地表标志的地物波谱特征,选择出油气资源遥感勘查的最佳工作波段,在此基础上,以机载遥感信息为主,以星载遥感信息为辅,以地表地球化学、地植物学、地面遥感勘查作为验证手段,最终施行多元信息复合分析,可达到寻找油气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红沙岗勘探区煤系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贞 《甘肃地质》2007,16(3):61-65
红沙岗勘探区煤系主要为中侏罗统青土井群(J2qn)和下侏罗统芨芨沟群(J1jj),可采煤层均赋存于青土井群之中。其中青土井群总体呈由下向上逐渐变细的正粒序沉积,经历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演化。煤层厚度及层数由边缘向盆地中心方向厚度变薄、层数减少,表明煤层沉积时严格受到边缘冲积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化探在找油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侧重以实例阐述化探在我国找油气中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指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评价圈闭或区块的含油气性,圈定油气田有效范围和随钻油气层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