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轴变论”认为:地球旋转轴长期地有规律的变位,致使地球的旋转(?)球的形态不断地调整,从而产生了持续而有规律的大地构造运动。并用“轴变力”计算公式,定量计算了从印度德干高原到西伯利亚平原的平均地势高差的变化;定量计算了喜马拉雅山区、云贵高原和浙江丘陵的地势高差;计算了桂林、合肥和北京之间的平均地势的高差变化;通过计算认为浙西天目山地区自白垩纪以来,已下降了7000多米等一系列地质事实,论证了“轴变力”计算公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轴变论简介     
地球旋转轴变位所产生的作用力叫轴变力。该力控制着全球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构造运动特征。控制着近代海洋地质构造的发育特征。海岭走向与轴变主张应方向垂直时,其生长速度最快,斜交时较慢,平行时不生长,大多数转换断层的错动方向与轴变应力所要求的方相相一致, 轴变力的方向随着地史时期轴变方向变化而变化,所以地史时期大地构造线方向也变化,前震旦纪主要构造线的方向为近东西向,震旦纪到下古生代的构造线方向为近南北向。在轴变力作用下,古生代时期古大西洋和古乌拉尔海洋关闭,形成了阿巴拉契亚山脉、苏格兰山脉和乌拉尔山脉;中生代以来,则造成了岗互纳古陆的分裂和喜马拉雅山脉,岗底斯山脉的形成。 轴变力还控制了全球的地震分布与活动规律,控制了全球地史时期的内、外生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其矿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大地构造运动力源说──轴变论学说(2)石玉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541004)6近代大地构造运动成因的定量计算解释前述近代轴变方向大体是沿东经80°向西经100°方向变化,对其大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各学派定性解释的论述,从各...  相似文献   

4.
大地构造运动力源说──轴变论学说(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玉泉 《矿产与地质》1994,8(2):145-160
大地构造运动力源说──轴变论学说(3)石玉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桂林541004)7轴变应力分区与海底扩张成因解释魏格纳(A·Wegener)1912年发表“大陆漂移说”以来,近代海洋地质学的发展,洋底古地磁的研究,证实了洋底在不...  相似文献   

5.
地球排气作用——建立整体地球科学的一条统纲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杜乐天 《地学前缘》2000,7(2):381-390
通过研究发现 ,现在可以用地球排气作用作为一条统纲 ,把原来分散的地球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和谐地串联成为一个整体地球科学巨系统。地球排气的实质是幔汁 (HACONS超临界态流体 )从深部自发向上、向外的辐射排放 ,结果形成了地球内外的 5个气圈和气体地球动力学 ,幔汁上涌后通过碱交代作用产生蚀变和岩浆并促使原来为固体的上地幔、地壳发生溃变 ,在地球的 3个基本动力 ,即重力、地球自转变速、圈层旋转差速和天体 (主要是月球 )潮汐力联合作用的大前提下诱发出大地构造运动、地球演化和自然灾害。没有幔汁活动就没有壳幔运动。笔者初步认为 ,对现有流行的众多理论和结论都需要重新加以怀疑和再审鉴。否则 ,地球科学难以向前发展。我们今后不仅需要单科的或局域的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气象学家、海洋学家等 ,另外还需要有一大批整体地球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加里曼丹及邻区壳体的运动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里曼丹岛位于西太平洋东南亚陆缘构造-岩浆活动带,是自中新生代以来地球岩石圈最复杂的构造活动区之一。本文通过对区域地壳的基底及深部构造、地幔流应力场、最大主应力场、大地热流等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加里曼丹岛及邻区的地壳性质与结构、大地构造运动与演化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认为东南亚陆缘壳体大致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同时对加里曼丹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区进行了划分,讨论了该区大地构造运动-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东西构造带形成机制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李四光教授在研究中国和东亚各种类型构造体系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地壳表面存在着沿一定纬度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带。以后又进一步讨论了它们长期发展的历史和它们在全球的规模。他从不同类型构造体系在地壳上分布和排列的规律,探索构造运动的起源,认为这些构造体系所表现的方向性显然与地球的旋转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成生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地球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时,它的离心惯性力也随着发生变化,离心惯性力的水平分力推动着地壳的定向水平运动——经向和纬向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8.
中南地区跨越华北地台,秦岭活动带,扬子地台、南华活动带及南海一华厦地台等五个大地构造单元。经历了嵩阳、中条(大别)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等构造运动旋回,伴随各构造运动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各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岩浆活动。其分布及岩类演化与大地构造运动的发生及演化密切相关(表-1、2)。  相似文献   

9.
1.遥感技术是认识全球构造运动的重要手段遥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可能利用最现代的技术手段来跟踪监测地球的动态变化,定量地框算地球的自转速度、地极漂移、板块(地体)的运动速率,从而使我们对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的全球格局有了愈来愈深刻的了解,对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和预测,对自然灾害(如地震)的成因和预报都能提供出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地球有很多使人惊异的有趣的地质现象,它都发生在地球表层,并和地球的发展有内在的联系。目前人们对许多地质现象的认识不同,甚至对同一地质现象还有截然相反的解释,因此,地壳构造运动问题就长期处于众说纷纭之中。当我们用溯本求源的方法认识到地球形态的不断演化是地壳构造运动的根本原因的时候,诸如大陆大洋布局、地  相似文献   

11.
程志中  王学求 《地质与勘探》2002,38(Z1):152-155
地球存在着化学不均一性,在宏观上表现为矿床分布的不均一性,大型矿集区的出现也是地球化学不均一性的表现.运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发现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及秦岭-大别造山带之间,主要成矿元素Au、Cu存在很大差异,华北地台主要以金的地球化学块体大规模出现为特征,而扬子地台北缘Cu、Pb、Zn的平均含量高出华北地台1倍,并且出现一个较大的Cu地球化学块体.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中元素分布是不均匀的.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物质供应的巨大差别,导致两个地台成矿特征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张文佑  叶洪  钟嘉  张木生 《地质科学》1973,8(4):273-280
地震是大地构造运动的一种方式,它也和大地构造运动其它方式一样,取决于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速度以及介质(岩石)的形态、成分和结构的不均一性。岩石的不均一的地方,就是应力容易集中和释放的地方,也就是容易变形的地方。因此研究岩石的不均一性,是研究地震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将地学与天文学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它是通过对地球乃至太阳系起源的研究,发现地球起源时的物质是由灼热的等离子体组成。它起源以后在近似真空的宇宙空间进行旋转运动的过程中,从地球外部向内部由灼热的等离子体向冷的固体岩石演化中,表面逐渐形成岩石圈。大陆壳和大洋壳上产生彼此不尽相同的形态面貌、岩石类型以及演化特点的原因,主要是与地球起源时产生的形态面貌、地球体积发生冷收缩运动、地球内部物质重力分异作用以及地球旋转运动导致地球体积发生有规律伸缩运动等诸因素,导致在地球表面不同部位上产生彼此不尽相同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地球的历史:核-幔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一个旨在统一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幔柱学说的地球动力学理论。尽管这个理论基于两个不寻常的假设,它也许揭示了一个系统的地球演化动力学模型。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磁铁,内核的铁磁性已被观察到的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所证实。因为由地球和类木行星之间的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扭力矩始终作用于地球的内核,内核象一个旋转发动机,每时每刻趋于改变地球的自转速度和自转轴位置,而地幔的惯性试图阻止地球自转的变化。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流体外核的形成、玄武岩浆的产生、洋壳的形成、以及内核和地幔之间的差异旋转运动。由于核-幔差异旋转运动,位于核-幔边界的岩石被逐步研磨成玄武岩岩浆。洋中脊系统被解释成巨大的岩墙系统,生根于核-幔边界层中某些主岩浆房。该理论认为:全球构造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外部空间,无论是洋壳或陆壳中的构造运动均是地球表面的扩散现象,它受地球的背景辐射和地壳中的物质分布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地球两极方向的差异背景辐射决定了洋中脊系统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样式和全球构造运动模式。目前,地球遭受着较强的向南极之上的背景辐射和相对较弱的向北极之上的背景辐射。由这种极向的差异背景辐射所引起的吹力驱动着大陆朝北漂移,并导致了地球的梨状形态、以及张性变形发育于南半球和压性变形发育于北半球。这种不对称的地球变形产生了当前颇具特征的洋中脊分布样式(因为洋中脊作为扩张中心始终是沿着垂直于最小应力方向发育),并因此决定了现在的海底扩张方式。整个地球历史可分:第一阶段(27亿年之前)以没有洋壳为特征;第二阶段(自27亿年至22.5亿年)以形成洋壳为特征;第三阶段(22.5亿年之后)以陆壳生长为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大体上说,从1953年法国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前所长L.Cagniard在《Geophysics》发表的评论文章之后,西方国家的地球物理学者便认真地转而研究大地电磁测深方法(Magneto-Telluric Method,简称MT法)。此后,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大地电磁测深方法便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苏联的也提出了有关大地电磁的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东南、华北及藏北三个地洼区的重力、地震、地热等深部和浅部地球物理资料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及其存在的差异,论述了上述三个地洼区现阶段的大地构造运动中,东南地洼区地壳运动最弱,藏北地洼区地壳运动最强,华北地洼区的地壳运动强度居于前两者之间。研究表明,地壳运动的强弱变化与地幔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第六講 变質作用和变質岩为什么会有变質岩在前面几講里我們談到了地質作用,这是一种極其偉大的自然力量;有了它才能够形成地球外壳的各种岩石。如大家都知道的,火成岩是由內力造成的,而沉積岩則是由外力產生的。除此以外,地質作用还常常使已經生成的岩石發生变形、变位和变質。在这一講里我們將談一談岩石的变質和它的变質物——变質岩。岩石能够变質,乍看起來似乎有些离奇。那么坚硬的石头还会变質嗎?產生这个疑問是很自然的,因为我們日常生活中誰也没有看到岩石的变質过程。我們看到的石头今天是这样,明天还是这样,日子久了,  相似文献   

18.
太阳系(携带地球)围绕银河系银心依椭圆形轨道公转.旋行1周,地球与银心之间有两次处于近距离,两次处于远距离.在靠近时两者之间引力增大,导致地仅柔流物质发生涨潮,远离时引力减小,地幔潮落.地幔的潮汐作用势必引起其上的固体地壳发生破裂、变形、运移和碰撞,即地壳构造运动.由于太阳公转具有200Ma年的周期性,故而地壳运动同样也具有与此相一致的周期性和等时性.因而说地幔的潮汐是导致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地质动力区划的概念是由俄罗斯H.M.佩图霍夫教授和H.M.巴杜金娜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地球动力学和板块构造学说。地球构造运动及其动力演化过程决定着地质灾害的发生、矿产资源的分布以及地质环境的变迁,因此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分析、研究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极其重要(张宏伟等,  相似文献   

20.
用大地电磁勘探方法研究大陆动力学(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地电磁法通过测量地表的天然电场和磁场来提供地壳和上地幔的电阻率图像。在仪器和处理解释技术方面的进展使得大地电磁法现在能够快速采集大地电磁数据并进行二维或三维地质模型解释。由于电阻率对地下连通的流体 (如局部熔融和水 )反应灵敏 ,大地电磁资料能够给出地球介质结构成分和流变特性的信息 ,作为地震勘探所获得信息的补充。大地电磁法现在被应用于对构造运动活跃区域的大陆动力学研究。对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大地电磁研究已经揭示了地震比较活跃的断层区段和在脆性上地壳中的断裂带的电阻率之间的相关性。在青藏高原采集的大地电磁资料描绘了地壳中的主要局部熔融区域 ,其结果和大陆碰撞地球动力学模型的结果相一致。将大地电磁法应用于大陆动力学研究肯定能获得对形成大陆地壳的构造运动过程的新见解 ,尤其是在有“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之称的中国的构造运动活跃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