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在滤过海水中以4×10(-4)mol·L(-1)6-甲氨基C嘌呤(6-DMAP)处理贻贝Mytilusedulis受精卵或胚胎,受精激活后50或120min处理20—30min,分别抑制第一或第二次有丝分裂,以诱导四倍体胚胎。顶荧光显微观察表明,6-DMAP有效地抑制了第一和第二次卵裂。它使细胞核染色质分散,抑制了原核的移动和染色体的分离,并防碍卵裂沟和极叶的形成,从而诱导出四倍体胚胎。对第一次卵裂的抑制产生82.8%的四倍体胚胎;第二次卵裂抑制产生58.6%的四倍体胚胎。由于6-DMAP如此有效,而且价格便宜以及对人体无害,与沿用的化学诱导剂细胞松弛素C.B.相比,它应该可以成为双壳类软体动物染色体操作研究的理想化学诱导剂之一。  相似文献   

2.
1996~1997年,在进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四倍体。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鉴别采用染色体计数法。(1)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2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40.0±0.0%。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诱导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精卵混合20min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0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2)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3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9.6±4.9%。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5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5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诱导时机→6-DMAP浓度→诱导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合浦珠母贝人工诱导四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姜卫国  林岳光 《热带海洋》1998,17(2):45-51,T001
用细胞松驰素B(CB)、聚乙二醇(PEG)和静水压抑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制第1次卵裂以及CB抑制极体形成诱导四倍体。CB抑制第1次卵裂在早期胚胎2-4细胞阶段发现四倍体,但8细胞阶段以后四倍体胚胎消失。PEG和PEG+CB能诱导细胞融合产生四倍体,但处理组幼虫在担轮期死亡。CB抑制极体形成能诱导出较高比例的四倍体,在胚胎初期和担轮幼虫期分别占40%和30%以上。处  相似文献   

4.
利用细胞松驰素B抑制栉孔扇贝Chlamys(Azumapecten)farreri受精卵的第一极体的放出和第一次有丝分裂获得四倍体。在20℃条件下,卵子受精后10min,0.5μg/ml的CB持续处理10min、20min抑制第一极体排出,结果三倍体率和四倍体率分别为38.38%、39.75%和28.42%、30.24%;在20℃条件下,卵子受精后1h,0.5μg/ml的CB持续处理10、15、20、25min抑制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果四倍体率分别为21.36%、27.57%、28.41%、29.35%。结合处理后幼虫的D形率,在抑制第一极体放出和第一次卵裂中,CB处理持续10min均为最好  相似文献   

5.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生产性育苗与养成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总结了1998~1999年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与养成情况。98年在荣成三个863中试基地利用6-DMAP、冷休克及CB抑制表卵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其中以6-DMAP效果较好,诱导三倍体率为60.9%~90.5%。共培育三倍体群牡蛎苗种4.13亿,海上养殖2000亩。三倍体群牡蛎的生长明显快于二倍体对照群体,体重增加15.65%~41.89%。1999年4~8月收获,三倍体群  相似文献   

6.
药物诱导虾夷扇贝四倍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1992-2000年采用细胞松驰素B(CB)、秋水仙素、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以及咖啡因等药物抑制虾夷扇贝第一极体(PB1)释放、PB1和第二极体(PB2)释放以及抑制第一次卵裂等方法,诱导虾夷扇贝四倍体。结果表明,CB、6-MDAP和秋水仙素抑制扇贝第一次卵裂秀发四倍体的比例低于25%;采用CB抑制PB1可有效地诱导产生四倍体,从授精后42min提前到15-22min开始处理,抑制PB1的放出有助于提高四倍体的比例,在12℃,处理开始和终止时间分别在授精后20-22min t 62-67min时(即PB2始出现时),面盘幼虫四倍体率最高,为56.5%。采用CB和咖啡因共同抑制PB1放出,未见四倍体比例有升高现象。四倍体处理组发育至面盘幼虫时间比对照组晚48h左右,处理组在受精后10d时水中仍有少量浮游的、染色体数目在21-28条之间的非整倍体畸形担轮幼虫。  相似文献   

7.
人工诱导胡子鲶多倍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冷休克地诱导产生了胡子鲶三倍体,四倍体和二倍体-四倍体镶嵌体。卵子受精后3min和开始第一次有丝分裂前施以约4℃冷水处理约30min,前者可产生100%三倍体,后者可产生约33%四倍体,约22%镶嵌体,以及其余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8.
栉孔扇贝胚胎超低温液氮保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薛钦昭 《海洋科学》1994,18(4):44-47
选用两种低温保护剂配方,A:10%甘油+4%葡萄糖;B:15%DMSO(二甲基亚铜)+4%葡萄糖+2%柠檬酸盐,利用微机控制生物降温仪,对栉孔扇贝胚胎进行液氮低温保存。似1℃/min由室温降温至-20℃,接着以20℃/min降温至-80℃,然后样品直接入液氮保存(-196℃),1周后,经45℃水浴解冻,栉孔扇贝胚胎(发育6d)的存活率达65.1%(A配方)和56.5%(B配方);而采用6℃/min  相似文献   

9.
人工四倍体皱纹盘鲍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化学药物进行诱导皱纹盘鲍四倍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精后10min开始,用1mg/l浓度的CB持续处理皱纹盘鲍受精卵30min,通过阻止极体释放,可获得21.9%的四倍体胚胎。用0.05g/L浓度的秋水仙素,在受精后40~50min的效应时间内开始处理,持续3min,能抑制皱纹盘鲍的第一次有丝分裂,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3.0%。此外观察到,秋水仙素对染色体组加倍最为敏感的效应时间,也是胚胎对诱导处理耐受性最弱的时期。化学药物的毒性作用和染色体的断裂或缺失,可能是导致皱纹盘鲍四倍体胚胎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用细胞松驰素B(CB)、聚乙二醇(PEG)和静水压抑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lensii(D.)制第1次卵裂以及CB抑制极体形成诱导四倍体。CB抑制第1次卵裂在早期胚胎2-4细胞阶段发现四倍体,但8细胞阶段以后四倍体胚胎消失。PEG和PEG+CB能诱导细胞融合产生四倍体,但处理组幼虫在担轮期死亡。CB抑制极体形成能诱导出较高比例的四倍体,在胚胎初期和担轮幼虫期分别占40%和30%以上。处理组幼虫进行培育,附苗后当贝苗长成4-5cm大小时通过鳃细胞染色体倍性检查,却没有发现四倍体。文中对四倍体是否能成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用β-琼胶酶和NMR光谱法研究多管藻多糖的寡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0年3月用β-琼胶酶对多管藻的冷水提取多糖进行酶解,酶解液通过DEAE-Sephadex A25和Bio-Gel P6色谱柱分离,分离出2个带电荷的寡糖A-I和A-II。经^1H-NMR和^13C-NMR光谱法分析,确定结构式分别为6^1,2^2-二-O-甲基-6^3-硫酸基-新琼四糖和6^1,2^2-二-O-甲基-6^3,6^5-二硫酸基-新琼六糖,证明它们构成多管藻多糖分子的单位组分。  相似文献   

12.
温度休克诱导长牡蛎三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低温2~9℃和高温35~39℃温度休克法、在受精后10~25min,进行10~25min处理,诱导牡蛎三倍体。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都有不同程度的三倍体产生,其中受精后20min开始在4~5℃下处理15min诱导三倍体效果最好,诱导率为68×10^-2,幼贝三倍体率为60.5×10^-2,生长速度处理组壳高明显超过对照组,而壳长生长和幼虫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螺旋藻多糖对CD3AK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CD3McAb激活的杀伤细胞(CD3McAb Activated Killer Cells,CD3AK Cells)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S浓度为2.5μg·ml^-1培养体系条件下,对CD3AK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细胞增殖作用(P〈0.02);对培养长达23d的CD3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K562细胞)的活性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6.5% ̄50%)。提示PS对辐射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牡蛎多倍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太平洋牡蛎多倍体产生的途径、诱导方法、诱导结果、诱导机制、倍性鉴别方法、繁殖、生长、生理指标、抗逆性和口味等。提出:6-DMAP诱导牡蛎三倍体的技术前景广阔;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方法是产生三倍体的最好途径;四倍体是生物方法产生三倍体的中间材料,可以存活,应加大力度地研究和开发;三倍体的性腺能够发育,并可产生具有繁殖力的配子;在良好的环境里,四倍体的生长和抗逆性较二倍体优势;在繁殖季节,三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两工业区土壤环境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贤赞  颜文 《热带海洋》1998,17(4):21-28
对珠江三角洲东莞石龙,顺德容奇-桂洲两工业区的土壤磁性进行初步研究,获得两地区6个柱样及48个表层样品的磁化率和天然剩余磁化强度(NRM)的结果,石龙地区的χNRM的垂直平均值分别为10.86×10^-6SI和6.73×10^-6Am^-1。顺德容桂地区χ,NRM的垂直变化平均值分别为96.84×10^-6SI和31.49×10^-6A.m^-1,表层样容桂地区χ和NMR值大于石龙地区,表明两地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太平洋牡蛎多倍体产生的途径、诱导方法、诱导结果、诱导机制、倍性鉴别方法、繁殖、生长、生理指标、抗逆性和口味等。提出。6-DMAP诱导牡蛎三倍体的技术前景广阔;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的方法是产生三倍体的最好途径;四倍体是生物方法产生三倍体的中间材料,可以存活,应加大力度地研究和开发;三倍体的性腺能够发育,并可产生具有繁殖力的配子;在良好的环境里,四倍体的生长和抗逆性较二倍体优势;在繁殖季节,三倍体的生化组成等指标比二倍体高,口味较好。  相似文献   

17.
由青岛沿岸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分离出4株光合细菌,经鉴定属于荚膜红假单胞菌(Phodopseudomonascapsulata)(菌株HD3、RS、MD2)和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heroides)(菌株PS2-2)。光照厌氧培养生长实验表明HD3的最适盐度为S=15~25,PS2-2为一淡水菌株。菌株HD3的最适PH范围为6.35~8.3。HD3、RS均不能利用硫化物且其生长受较高浓度的硫化物抑制。  相似文献   

18.
1996~1997年,在进行6-DMAP(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实验的同时,进行胚胎孵化率和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关系的研究。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分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074),y=64.925-0.056x;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385,P<0.05),y=12.135+0.272x。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试验、分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胚胎孵化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210),y=76.618-0.471x;D形幼虫畸形率与三倍体诱导率间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022),y=23.115-0.029x。讨论提出:在保证一定的三倍体诱导率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精卵进行离体促熟和必要的洗卵、缩短诱导持续时间,是提高胚胎孵化率和降低D形幼虫畸形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外源激素诱导赤点石斑鱼雄性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洪万树  张其永 《台湾海峡》1994,13(4):374-380,T002
以每次剂量为体重的5×10^-^6(m/m)17a-甲基睾酮(17α-MT)投喂2-4龄赤点石斑鱼,成功地促使其提早3-4a性转变为具有生殖功能的雄性鱼。经50d投喂药饵46次,累积总剂量达到鱼体重的241.3×10^-^6(m/m)时,性腺中的卵巢组织萎缩,绝大部分卵母细胞已退化;精巢组织发达,间质细胞数量增多,精小囊内充满成熟精子,雄性化率达100%。实验组的流精率为93.5%。雄性化后的平均  相似文献   

20.
虾头透明质酸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虾头经处理,得到虾头透明质酸酶酶液,再经沉淀、硫酸铵反抽提、DEAE-纤维素提取和Sephadex-G-75凝胶层析。纯化倍数达720倍,比活840u.mg^-1蛋白。该酶最适PH为4.5,最适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