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农业气象委员会(CAgM)第七次会议于1979年9月17-28日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举行.出席会议的有53个国家和6个国际组织的共108名代表,是历次会议中规模最大、参加国最多和代表最多的一次会议.会议审查总结了第六次会议以来所做的各项工作;重新安排了今  相似文献   

2.
季军 《青海气象》2007,(3):76-77
南极,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个既神奇又神秘的地方,一块令人向往的冰雪世界,一块地球上没有受到人类破坏和污染的大陆。这一方净土,让许多人梦牵魂饶。作为第22次极地考察队的一员,我于2005年11月18日,从上海民生码头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经过1个月的长途航行,于2005年12月18日凌晨抵达南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应保加利亚政府的邀请,大气科学委员会(CAS)于1986年10月6—17日在索非亚 Lyudmila Zivkova 文化宫召开了第九次会议。来自世界气象组织(WMO)44个成员国75名代表和来自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盟(IUGG)/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1名观察员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1概况2019年7月28日至8月2日,第39届国际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IGARSS 2019: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19)在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举行。IGARSS会议发起于1981年,每年召开1次,是全球地球科学与遥感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  相似文献   

5.
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天气预报研究工作组中短期预报小组工作会议于11月27日在北京召开,至12月2日结束。参加会议的有比、中、芬、瑞(典)、美、苏等国的代表和世界气象组织的代表,国际气象和大气物理协会的代表也应邀参加会议。 通过这次会议,交流了各国在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和研究方面的情况,以及利用天气预报对非气象参考(如空气污染和海浪等)预报服务的情况;还对1979年比较各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1991年学术年会,于1992年1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中关村大气物理研究所举行.会议报告了30多篇论文,其中50%以上是关于大气和海洋数值模拟方面的. 一地球流体动力学会议报告中有两篇论文是关于非线性稳定性及其判据的.文中首先回顾了流体力学中稳定性理论的发展过程,特别强调了非线性不稳定性理论的发展及现状,给出了正压  相似文献   

7.
“第一届气候与冰冻圈国际科学大会”于2005 年4月11-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5个国家共254 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共同主办,中国气象局、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及一些国外机构协办。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祝贺大会的召开。WCRP/CliC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CliC 国家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担任本次科学大会的地方组委会主席。  相似文献   

8.
卞林根 《气象》1984,10(3):15-16
南极洲是地球上第五大陆,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的1.45倍。冬季南极大陆周围海域结冰时,其面积可增大一倍。南极的大气环流强烈地影响着中、低纬度地区的天气气候。但是在过去,观测技术的落后阻碍了对南极气象的研究。自从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十几个国家花费巨额经费在南极大陆上建起了40多个气象站和其他常年科学考察站,为研究南极的气象状况奠定了基础。随着南极矿产资源的不断发现,许多国家提出联合开发的建议,这给气象学家带来了新的课题;因为若在南极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必会破坏原来的冰源,从而引起环境条件的改变和连锁反应,造成世界气候异常。了解和研究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南极是最理想的地方。因此,分析和研究南极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变化规律具有实际意义。 笔者通过在南极莫森站一年的气象科学考察,结合从澳大利亚气象局收集的各国南极气象和海冰资料,对南极的气候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的目的在于让我国有更多的人了解南极的天气气候。  相似文献   

9.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4次全会暨IPCC第三工作组第8次会议于2005年9月22~2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共有来自110个国家、17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28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1 会议的主要议题与工作进展 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审议批准IPCC碳捕获与碳存储(CCS)特别报告。该报告着重考虑了CCS技术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综述了CCS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2~1993年南极16站地面至30hPa10个标准层上月平均温度、南极臭氧总量以及2800MHz太阳通量资料,采用最大熵功率谱方法,研究了各季中月南极诸高度气候的线性趋势变化、熵谱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显示:南极平流层气温(臭氧总量)在各月均呈变冷(减少)趋势,10月100hPa气温(臭氧总量)10年的变率最大达-1.8℃(-14.8%).南极对流层气温(2800MHz太阳通量)在各月均呈显著增暖(增强)趋势,1月500hPa气温(太阳通量)10年的变率高达0.4℃(22.1个单位).各月太阳通量均呈显著的3年及9~10年甚低频-年代际周期变化。而对流层850~500hPa气温变化熵谱仅在7月具有相应的特征,南极对流层顶气温在各季中月均无显著的趋势变化及周期性变化。提出南极春季臭氧的显著减少及夏季太阳通量的增强是平流层显著变冷及对流层变暖的重要原因;南极夏季对流层显著增暖导致南极大陆边缘部分冰雪消融,可能是近年来全球海平面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办,中国气象局承办的WMO气候资源技术会于2005年11月1~2日在北京举行。共有来自71个国家的122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另外WTO和WHO也派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秦大河院士与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12.
数字     
正55预计2016年支12月20日,来自30个国家的55支研究队伍将在开普敦集结,搭乘俄罗斯的Akademik Treshnikov考察船参加为期3个月的南极巡航考察。6000目前大约m有3900个海洋浮标站监测海洋上层状况,科学家最新研制了4种深海浮标,可以下潜到海面以下6000m,从而对99%的地球海洋水体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3.
NCAR于2002年12~14日在科罗拉多博尔德主持召开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研究中应用”研讨会。来自美国各研究机构、私营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70多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主要议题为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应用潜力。会议的3个目标是:  相似文献   

14.
<正>从高原雪域到冰雪南极,从海拔3816米的中国青海观测基地到寒极、风极和旱极的白色荒芜的拉斯曼丘陵,从代表亚欧大陆大气基准的瓦里关到地球尽头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南极中山站。一代代瓦里关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彰显着"隐忍、拼搏、立志、奉献"的瓦里关精神。从1995年至今,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本底台)先后派出政治和业务过硬的黄建青(12次队)、郑明(15次队)、祁栋林(17次队越冬、25次度夏)、季军(22次队)、张占峰(25次队)、李德林(29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3月2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了人类首次徒步横穿南极科学探险二十周年纪念会。秦大河院士出席了会议,对当年徒步横穿南极的科学探险活动进行了回顾并为青年科学家签名留念。  相似文献   

16.
第四届WMO(世界气象组织)人工影响天气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8月12-14日在美国夏威夷城举行.这次会议是由WMO和IAMAP(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共同主持的,来自中国、美国、苏联、法国等16个国家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笔者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会议收到143篇学术论文,会上报告了72篇,分五个专题组报告: 1.自然降水物理学  相似文献   

17.
《气象科技》1977,(1):28-29
根据农林部关于1976年科技发展计划(草案)的通知精神,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持于1976年6月9—14日在上海召开了南方寒露风对后季稻危害规律和防御措施研究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4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气象部门和部分社、队、工厂等42个单位共51名代表。会议以阶级斗争为纲,认真学习了毛主席一系列  相似文献   

18.
数字     
<正>270万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率领的科学团队成功在南极获得270万年冰芯,从而将之前的记录向前增加了170万年,从而有望揭示地球冰期开始时的情况。30亿吨在2014—2016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热带森林地区的林火数量和严重程度上升,带来30亿吨碳排放增加,这相当于同期化石燃料和水泥生产排放量的近20%。301亿美元  相似文献   

19.
气象学的十年进展,一方面是对地球的全面的气象观测,另一方面是人工影响天气的尝试。一九七八年12月1日,由149个国家协作进行了一次包括从北极到南极,从温带到热带的环球气象观测。这次环球气象观测通过气球、飞机、船只和地面站每天进行四万次观测;另外,五个地球同步卫星、300只恒定气球和300只漂流浮标,也同时收集资料。过去研究得比较少的南半球和热带,在观测中特别受到重视。这次空前规模的环球气象观测,正好象是在给地球的大气层做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  相似文献   

20.
国际科学联盟(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 2007- 2008)联合委员会(JC)第一次会议于2005年3月7-9日在巴黎召开,标志着“IPY 2007-2008”科学计划正式启动。1 开展国际极地年活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极地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球气候、海平面、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