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库车坳陷晚白垩世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库车坳陷广泛发育的晚白垩世巴什基奇克组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克拉苏大型气田的主要储层,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依据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地球化学资料,对塔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发育海侵沉积进行了分析。结合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巴什基奇克组上段新发现的大量海相钙质超微化石和沉积相特点,认为塔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曾发生明显的海侵作用,海水分布范围向东可达库车河地区,但沉积环境比较闭塞,古盐度指数反映水介质为咸水,古气候以干旱高温为特点。这一研究为塔西南地区和塔北地区晚白垩世地层对比奠定了基础,对本区的油气勘探和远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新  郭宪璞  丁孝忠 《现代地质》2003,17(4):370-377
库车前陆盆地是中国大型油气基地之一,盆地中的白垩系及古近系为盆地油气的主要储层。对本区白垩系的时代划分和沉积环境的精确确定直接关系到对油气田的规模、储量和分布范围的正确评价。本研究在前人划分为陆相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的顶部首次发现了由10属15种组成的晚白垩世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组合Arkangel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此外,在由前人定为古新统—始新统的塔拉克组下段也发现了晚白垩世Arkangel skiellacymbiformis—Quadrumgartneri组合,在该组上段发现了古新世化石Biantholithussparsus。该成果既为准确确定这两个岩组的地质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证据,又为本区存在晚白垩世地层和海相沉积提供了佐证,表明巴什基奇克组顶部存在晚白垩世的海相沉积,塔拉克组下段属于上白垩统,上段属于古新统。  相似文献   

3.
陈静 《新疆地质》2011,29(1):47-49
继塔河油田上白垩统南部(沙50井)发现晚白垩世轮藻化石组合后,在北部于奇1井下再次发现晚白垩世轮藻化石组合.通过对组合研究、井震对比,建立了白垩系层序地层.对塔河油田中、新生界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尼日尔盆地海侵的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东尼日尔盆地是中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位于尼日尔东部,包括Termit、Tefidet、Tenere、Grein、Bilma等5个坳陷。在对位于Tenere坳陷的Saha-1井和位于Termit坳陷的Helit-1井的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的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东尼日尔盆地晚白垩世发生海侵。Saha-1井上白垩统泥岩岩屑样品微体古生物鉴定结果显示,样品中含有海相沟鞭藻、介形类、钙质超微、有孔虫等化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具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且指示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物甲藻甾烷丰富。微体古生物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晚白垩世地层沉积于海相环境。晚白垩世为全球海平面高位期,东尼日尔盆地发生大规模海侵。在早白垩世,东尼日尔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晚白垩世热沉降和海侵的背景下,东尼日尔各坳陷成为一个统一的海相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5.
王珂  曹婷  魏红兴  肖安成  周露 《地质学报》2020,94(6):1716-1726
库车坳陷东部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构造变形机制与南天山造山带密切相关。综合采用露头共轭节理及白垩系残余厚度分布,分析了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属性。吐格尔明、克孜勒努尔沟、库车河、卡普沙良河、吉迪克以及库车河西6条剖面的共轭节理分析表明,库车坳陷东部新生代构造挤压应力为NNW-SSE向,而中生代的构造挤压应力为NE-SW向。原型盆地恢复显示,库车坳陷白垩纪的沉积中心大致位于大北1井―吐北2井―克拉2井一线,且发育秋里塔格―新和―牙哈―提尔根古隆起带,白垩系原始沉积厚度总体上北厚南薄。在晚白垩世区域抬升剥蚀的构造背景下,坳陷东部受压隆升遭受剥蚀,白垩系残余厚度减薄,呈西厚东薄的趋势。位于坳陷东部的吐格尔明背斜在石炭纪―三叠纪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继承性沉积古隆起,晚白垩世进一步隆升形成构造古隆起,背斜周缘的白垩系残余厚度进一步减薄。吐格尔明背斜和背斜周缘白垩系残余厚度等值线以及库北1井和库车河剖面周缘白垩系残余厚度等值线的长轴方向均为NW-SE向,进一步证实了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的构造应力为NE-SW向。库车坳陷东部晚白垩世古隆起与构造应力场属性主要与特提斯造山带中地体增生和...  相似文献   

6.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上白垩统Niobrara组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十分丰富,且多保存良好,呈现典型的晚白垩世远洋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经系统鉴定,计有60属100余种和亚种。为适应不同的环境,Kansas西部和South Dakota东部的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稍有不同。经与白垩纪颗石藻化石带对比,可将Kansas西部的Niobrara组划分为6个化石带(CC13~CC18)和8个亚带,其中,根据本文研究地区的化石序列,CC15和CC16带被进一步划分。根据与同一剖面所建立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带对比,钙质超微化石CC17带的时代被重新厘定,即该带应始于中Santonian的晚期,结束于晚Santonian的早期,并据此将Santoniatr/Campanian的界线划在CC18带之内。  相似文献   

7.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8.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9.
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BD19-2-2井中新世地层中的钙质超微进行了定量和半定量分析,发现井段上部1800~2550m地层化石较丰富,而下部2574~3100m化石丰度及分异度明显降低;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的存在,对该井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划分,在1800~3100m井段地层中识别出9个钙质超微化石带或联合化石带,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同时探讨了钙质超微划分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界线的化石标志。依据钙质超微化石总丰度、分异度及特征性环境指示种丰度的逐渐变化,确认BD19-2-2井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经历了4个沉积环境演化阶段,海水深度由浅变深,海水变暖。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北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亦即中生界—新生界界线,是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这一界线,由于上白垩统是否存在、巴什基奇克组和塔拉克组的时代等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一直悬而未决。本文通过对巴什基奇克组和塔拉克组首次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化学地层学及事件地层学等的研究,确定了本区上白垩统的存在,并将白垩系—古近系的界线置于巴什基奇克组与塔拉克组之间。  相似文献   

11.
松江盆地为一中生代山间沉积盆地,盆地内大砬子组上段普遍发育浊流沉积。通过对浊积岩体的沉积环境特征、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结构特征及层序特征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发育于盆地扩张时期的大砬子组上段浊积岩具有稳定型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中心微相及边缘微相。应用沉积岩碎屑物质成分对浊积岩进行统计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砬子上段沉积时期,源区构造背景为稳定陆块区,构造环境较为稳定。大量浊积岩所形成的岩性圈闭可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位于羌塘地块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交汇处,保存有一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海相沉积记录,是研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沉积环境演化及其沉积盆地类型的理想地区。通过对岩性组合、沉积环境、古生物化石等方面进行研究,厘定出欧利组,并探讨了欧利组时代归属及沉积盆地类型。根据欧利组中发现的小光星珊瑚、轮形异通珊瑚、米契林柱剑珊瑚、安多准柱剑珊瑚等化石,确定欧利组时代为晚侏罗世。初步分析沉积环境为局限台地-潮坪沉积,局部具潮汐水道沉积,沉积相分析表明研究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类型为弧后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3.
西藏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呈近EW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该组以陆相磨拉石建造为特征,角度不整合在蛇绿岩及老的海相地层之上,从早到晚由河流相向湖泊相演化。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班公湖地区出露的竟柱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形成时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竟柱山组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全面闭合后的陆相山间盆地沉积,是洋陆转换全面完成之后的陆相沉积。本文首次对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进行了ESR年代学、磁性地层学研究,得出了研究区竟柱山组底部砾岩的ESR年龄为92.0±9.0 Ma,古地磁测年显示该组的底界年龄约为96 Ma。班公湖地区在96 Ma左右全面完成了由洋到陆的转换,进入了陆内环境。  相似文献   

14.

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帕达那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慰  胡修棉  王建刚 《沉积学报》2012,30(4):619-628
藏南桑桑地区帕达那组是上白垩统日喀则弧前盆地浅水沉积。基于野外实测剖面对帕达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帕达那组岩相类型主要有五类:砾岩相、砂岩相、粉砂岩相、页岩相和灰岩相。砂岩中发育大量楔状和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及泥砾、潜穴、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页岩中发育潜穴及大量钙质结核。根据岩相和沉积构造特征识别出陆棚相和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包括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三个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河口砂坝、支流间湾、分流河道、洪泛平原、沼泽等微相。帕达那组地层自下向上发育陆棚相和三角洲相(依次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亚相),整体显示出古水深变浅的趋势。这一沉积环境的变化代表着日喀则弧前盆地由欠充填到过充填阶段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新疆塔里木盆地白垩—第三纪沉积相及储集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沉积特征、岩石矿物特征、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将塔里木盆地白垩-第三系划分为3个沉积相组、12个沉积相、20个沉积亚相和若干个沉积微相,并首次在塔北发现海相沉积,塔里木盆地白垩-第三纪储集体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种,东北坳陷区储层主要为碎屑岩,特别是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亚格列木组是沙雅隆起上的重要储层,上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是库车前陆盆地的重要储层,西南坳陷区储层包括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两种岩性,如下白垩统上部乌鲁克恰特组滨岸海滩硝砾岩及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生物丘灰岩等也构成较好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16.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7.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8.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地层问题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地层包括扎窝茸组、雪山组、白龙冰河组和索瓦组上段,目前对它们的划分、对比和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不一。笔者根据各组的含义和时代依据,指出各地层组为岩石地层单元,目前资料尚不足以作进一步年代学划分。通过全面统计各组的分布情况,分析各组的沉积特征,发现白龙冰河组为陆棚相,仅见于盆地北西部;索瓦组上段为海湾泻湖相,见于盆地中部;雪山组和扎窝茸组为河流一三角洲相,见于北东部。为此,认为各地层组是盆地内同期异相沉积,作为上下关系处理是不妥的,据此又提出了新的地层对比方案,认为盆内最高海相层位应该跨入了下白垩统,海水最终是向北西方向逐步退出盆地的。  相似文献   

19.
沉积盆地中碎屑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因此,通过分析碎屑岩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盆地沉积岩的源区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思茅盆地上白垩统勐野井组(K2me)细碎屑岩的稀土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较平坦的重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中等程度 Eu 负异常的总体特征。根据样品的(Hf-La/Th、La/Sc-Co/Th和REE-La/Yb)图解,特征性微量元素比值(La/Sc、Sc/Th、Cr/Th 和 Co/Th),并结合岩矿薄片分析,认为勐野井组细碎屑岩具有典型的上陆壳特征,源区母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微量元素 Cr/Co 结合岩相古地理的分析显示勐野井组细碎屑沉积物应属于近源沉积。通过与不同构造背景下杂砂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及主元素(K2O/Na2O-SiO2/Al2O3和SiO2-K2O/Na2O)判别图解,勐野井组细碎屑岩源区构造背景应属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这与思茅盆地所处的三江造山带构造背景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