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详细讨论了抗震设计理论中结构的三种极限状态,论述了结构的基本性能水准与结构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筑性能的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破坏的现象、震害情况,分析破坏原因,给出了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基于建筑物性能的基本思想,给出了非结构构件的性能设计要求;讨论了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抗震设计计算原则。对建筑的非结构构件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防技术措施,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健 《地震工程学报》2014,36(1):28-33,53
对结构1和结构2分别进行人工波、天津波和迁安波作用下的多遇烈度、设防烈度和罕遇烈度时程分析,对不满足性能目标要求者进行抗震加固分析。加固结果表明:①加固后最大位移角所在楼层位置出现下移现象;②上层加固效果比下层加固效果明显;③结构有无圈梁和构造柱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较大,圈梁和构造柱的截面尺寸变化对抗震性能的影响较小;④加固效果随地震波不同而不同,采用相同的加固方案加固效果不同;⑤必须根据具体的鉴定结果选用合理的加固方案,否则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应用地震损伤指数评定结构抗震性能要求的方法。首先,建立了抗力谱曲线和结构损伤指数的关系,得到了反映不同设防水准损伤目标的结构地震务容许延性系数;其次,应用屈服位移Chopra能力谱法确定地震损伤延性系数;然后,提出了应用结构地震损伤延性系数和容许延性系数之间的关系来评定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最后,通过算例说明了本文方法实施的步骤。  相似文献   

5.
基于性能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对国内外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与分析,研究表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能够对结构在未来可能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破坏和损失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初步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延性的抗震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进90年代国际地震工程提出的新概念,是抗震设计理念上的一次变革。本文阐述了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及发展概况,并结合我国抗震设计理论和实际的现状就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一般的民用建筑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较为常见,然而,要使规范中出现的一些抗震设计原则在结构设计中充分得到体现,使结构能真正满足抗震设计要求,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设计角度对这些原则的实现作一些分析整理,突出重点,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结构—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两个十层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研究了这种结构的地震反应、变形特性和耗能机理、提出了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参数研究,分析了结构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风设计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风设计理论框架,将风压强度划分为4个设计风压等级(弱风压、中风压、强风压及超强风压),将人体振动舒适度划分为6个等级(无振感、轻微振感、中等振感、烦恼、非常烦恼和无法忍受)、三种振动水平(与人的舒适感相关的振动水平、与人正常工作和操作有关的振动水平、与人的生理健康直接相关的振动水平)。结合不同类别建筑物的性能需求及人体振动舒适度的要求,将结构风振性能水准划分为4种状态(性能健康、性能亚健康、性能病态及性能丧失),将结构风振性能目标划分为5个等级(A、B、C、D、E)。提出了结构抗风概念设计与计算分析的一般原则,给出了结构性能抗风安全性评价及社会经济评价基本内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剪切型结构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剪切型结构抗震强度需求的变化规律,本文基于单自由度体系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不同场地条件下延性折减系数与位移延性系数和结构自振周期的关系;采用修正等效单自由度体系位移延性折减系数的方法,研究了剪切型多自由度体系的延性折减系数;以基于中国建筑抗震规范设计的代表不同抗震能力要求的RC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了RC框架结构的体系超强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场地类别、位移延性水准和结构振动周期对单自由度体系的延性折减系数有显著的影响;多自由度体系的抗震延性折减系数明显比其相应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抗震延性折减系数小;RC框架结构的超强系数一般随结构楼层数的增加而减小,随抗震设防烈度的增大而减小,内框架的超强系数比边框架的超强系数大。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At present, the prope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for earthquake-resistance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 to mitigate the earthquake damage. In a broad sense, the earthquake resistance design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seven contents:1) Determining the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Determining the seismic design goals3) Determining the 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intensity or ground motion) and their numerical values4) Determining the category of importance for buildings and …  相似文献   

12.
对《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以下简称《通则》)是一部对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试用标准.本文对《通则》和现行规范的某些不同和改进之处进行了比较,讨论了《通则》所具有的先进性和行业指导性,同时也对应用《通则》的原理,对修订和完善下一代规范还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对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同以往的抗震设计规范在抗震设防的思路、概念和方法上有较大的区别。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比较了《通则》和现行抗震设计相关规范的区别并对具体应用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变形能力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框架柱的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轴压比和约束箍筋用量,本文建立了柱塑性铰区配箍特征值λcv,轴压比n及塑性铰极限转动量θplc^u之间的函数关系,即λcv-n-θplc^u关系式,并与柱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在平均意义上吻合很好。文中推导了柱截面λcv-n-μcφ关系式,建立了配箍特征值λcv、轴压比n、柱曲率延性μcφ之间的关系。在本文公式的基础上,讨论了按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最小配箍要求的RC框架柱所达到的最大变形能力,同时指出规范的构造要求并不总满足特定的变形要求。文中提出了框架柱的性能设计方程,给出了框架柱在指定性能目标DI下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变形能力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Priestley改进的Mander约束混凝土模型为基础推导了RC梁截面λbv-ξn-μbψ关系的一般计算公式和简化计算公式λbv-ξ-μbψ,建立了配箍特征值λbv、相对受压区高度ξn及曲率延性μbψ三者之间的量化关系式,用于梁截面在目标曲率延性下的变形能力设计,给出了梁截面在目标曲率延性下的设计流程图.对所设计的梁截面进行变形能力验算,均可达到设定的目标曲率延性.在简化的λbv-ξ-μbψ公式基础上建立了框架梁的性能设计方程,即λbv-ξ-θplb关系式,给出了RC框架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一般步骤.设计者可灵活地根据性能要求设定可接受的破损指标DI进行梁的性能设计.  相似文献   

16.
简要回顾了功能设计理论在结构工程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基于功能的设计理论提出的背景,发展情况及研究内容。阐述了将功能设计理论引入到水电工程中的必要性,指出了水电工程中应用功能设计方法应首先解决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影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变形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高宽比r、轴压比n、边缘约束构件约束程度等.本文首先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端部约束构件的配箍特征值λvw、轴压比n、高宽比r与剪力墙极限位移Δuw之间的关系,即λvw-n-r-Δuw关系,然后通过7个研究机构所进行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验对该关系进行了验证.在此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根据本文方法,设计者可以在已知层间位移角需求θ及确定损伤指标Dw的情况下对剪力墙端部约束构件进行配箍.本文最后通过一算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