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漫长的前寒武纪,存在若干谜一样的问题,如叠层石的生长机理、臼齿状构造的成因、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和宏观藻类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及其分类归属等。宏观藻类化石是指那些肉眼可见的低等植物化石,因为与现代藻类的亲缘关系尚未完全确定,它们的生物学属性及其分类位置还存在较多的争议,所以宏观藻类化石成为一个"前寒武纪谜"。发现于天津蓟县剖面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灰岩(均一石灰岩)中的可能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与成因还存在争议的臼齿状构造共生,包括球状丘尔藻、椭球状寿县藻、带状塔乌藻和豆荚状荚藻等4种类型,尤其以前两种居多,组成一个丘尔藻-寿县藻组合;这些多为球状体的化石,曾经被认为是臼齿状构造的一种,称为"球状臼齿状构造",但是,由于这些宏观藻类化石具有规则的形态、较为明显的可能的细胞显微结构,与充填臼齿状构造的方解石微亮晶形成明显的区别,不属于臼齿状构造;而且以实体化石产出,与多年来所描述的碳质压型化石又存在较大的区别;同时,该球状化石的中心部位硅化而边部为钙化体,也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钙质结核、燧石结核、凝灰岩结核和气泡构造等。这些球状实体化石,要比H.J.Hofmann所报道的加拿大麦肯齐山小达尔群(Little Dal Group)的臼齿状构造灰岩中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的形成时代要老得多,有可能是最为古老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高于庄组臼齿状构造灰岩中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成为思考若干前寒武纪谜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2.
牛绍武 《地质通报》2019,38(8):1259-1265
龙凤山藻属(Longfengshania)由叶状体、柄和固着器三部分组成,类似高等植物根、茎、叶的器官分化,分别营光合作用、支撑藻体和固着功能,营海底固着生活。关于其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关于它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根据形态学特征、个体发育中的生物重演律,以及古生态、古气候特征等认为,该属更接近于褐藻门海带目海带科的一些分子,似为海带目的早期原始类型。由于该属藻体较小,叶状体(叶片)全缘无褶皱或刻裂,固着器不分枝足状,与海带科也有较大区别,加之时代久远,在海带目中另立一科也是适宜的,经过适当修订后,进一步确认了龙凤山藻科的存在。对龙凤山藻属与龙凤山藻科的定义进行了重新修订,初步解决了它们的系统分类问题,为古藻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具有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概述了海藻类各门、纲、目及科级藻类的一般形态学特征,以供对比研究时参考,从而为确定龙凤山藻属的系统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体形态更为多样,呈梭形、枣核形、铲形、长条带形或球囊形等,拟茎较粗壮,与叶状体的接合很平缓,部分可见盘状、短茎状、披针状固着构造和叶状体萌生现象。依据形态记述了2属6种,包括1新属2新种3相似种,讨论和修订了龙凤山藻的科、属特征。华南滇东地区这些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震旦(Ediacaran)纪末期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性演化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4.
引言自化石记录中承认迭层石以来,迭层石在生物地层上的应用具有一定意义。早期的研究者,例如霍尔(Hall,1883)、沃尔科特(Walcott,1914)和芬顿兄弟(Fentons),使用双重命名法来记述迭层石,并出版了古生物资料。早期的研究,例如沃尔科特对于迭层石中保存藻类化石的研究,布莱克(Black,1933)对巴哈马斯(Bahamas)地区现代藻层(mats)的研究,都证明了藻类在造成有机沉积构造中所起的作用。布莱克强  相似文献   

5.
梅冥相 《现代地质》2008,22(1):129-142
天津蓟县剖面的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可以划分为4个段,其中第三段组成一个特别的非叠层石碳酸盐岩序列。在该非叠层石碳酸盐岩序列上部的隐晶质泥晶灰岩中,发育着还存在成因争议的臼齿状构造,与其伴生的是多种类型的实体宏观藻类化石。根据宏观形态特征,可以将这些宏观藻类化石暂时归为球状丘尔藻、椭球状寿县藻、带状塔乌藻和豆荚状荚藻、卵圆状卵圆藻、舌状舌藻等多种类型,以前二种居多,组成一个球状丘尔藻—椭球状寿县藻组合。这些宏观藻类化石,曾经被认为是臼齿状构造的一种而称为"球状臼齿状构造",或被简单地当作燧石结核、钙质结核等等。但是,由于其具有规则的宏观形态,其中的球形或次球形化石在常规岩石薄片下还显示出可能的原始多细胞组织分化和可能的细胞显微结构,与充填臼齿状构造的方解石微亮晶形成明显的区别,所以不应该将其定义为臼齿状构造,更不能解释为钙质结核和燧石结核,其以罕见的实体化石不同于多年来所描述的、以碳质压型化石的形式产出的宏观藻类化石。其规则多样的宏观形态所表明的多种化石类型,以及那些球状或次球状实体宏观藻类化石显示出可能的多细胞组织及相似的细胞显微结构,表明具明显的原始多细胞真核生物特征,这为探索前寒武纪真核生物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的科姆藻化石,发现于湘中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顶部P_1M~4层含放射虫泥晶炭泥质硅质岩中,在新化及邵东地区不仅含量高,而且保存完好,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科姆藻化石的重要新层位。与科姆藻化石共存的其他生物化石有(虫廷)科、有孔虫、假儒孔藻、翁格达藻、苔藓虫、腕足类、腹足类、介形虫及棘皮动物等。  相似文献   

7.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滇东下寒武统磷块岩中发现大量磷质藻类化石。沉积学和扫描电镜研究表明磷块岩中所有颗粒由磷质菌藻类包绕,它们可能由富磷的菌藻类周期性死亡后蚀变形成。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了原生藻磷块岩;机械分选和次生淋积作用可使原生藻磷块岩进一步富集。根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色素、有机碳含量和环境因子的测定和分析,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湖泊中色素的来源特征和该地区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等信息。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TOC含量多在4%~6%之间,藻类植物是沉积物色素的重要来源。颤藻科和蓝藻科在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中生长优势明显,颤藻科在数量上相对蓝藻科有明显优势。青藏高原湖泊溶解氧(DO)、电导率(SC)对湖泊中藻类生长状况影响明显,其中SC的升高对该地区湖泊中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燕山长城系串岭沟组发现的 Parachuaria化石 ,轮廓清晰 ,保存完好。通过浸解法、实体浸解法和岩石磨片法对 Parachuaria化石的研究表明 :化石层中的古片藻 L aminarites可能就是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的残体和碎片。除此以外 ,还有许多光面和粗面小球藻及其他多细胞藻类残体碎片。碳质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可能是古老的褐藻类多细胞植物。化石的发现 ,其时代层位较老 ,是原始藻类演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代表我国前寒武纪的长城系一个独有的生物组合。由于化石层位稳定 ,从而为长城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Parachuaria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研究的内容 ,同时也为古藻类演化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物演化和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底,鄂东北地质大队岩矿鉴定人员,在鉴定青山口多金属矿区钻孔岩心时,首次发现藻类化石,据微古鉴定人员初步鉴定,有属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的尖顶瘤面球形藻(新种)Lophoshaeridium acietatum Sinetlin.一些个体较大的藻类种属。从五十年代初起,三十年来,先后有不少地质队在青山口矿区工作。地层时代争议较大,有认为属于前寒武系的;有认为属于中生界三叠系的。这些藻类化石的发现,使三十年的地层“悬案”有了定论。  相似文献   

12.
周传明(2004)曾报道湖北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含有与瓮安生物群类似的磷酸盐化微化石,包括多细胞藻类Wengania, Paramecia, Thallophyca; 大型具刺疑源类Meghystrichosphaeridium, Knollisphaeridium; 球状蓝菌类Archaeophycus; 丝状蓝菌类Siphonophycus, Obruchevella以及新发现的珍珠球藻Bacatisphaera。最近, 作者对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进行了重新考察和采样研究。结果除发现上述微化石外, 还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Papillomembrana compta, Appenendisphaera sp.; 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 Megaclonophycus onustus以及峡东地区常见的丝状蓝菌化石湖北萨洛米藻(Salome hubeiensis)等。研究表明,本文报道的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的含化石层位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及贵州瓮安上磷矿层下部的微化石层位相当, 组合面貌相似。新资料证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出现的疑源类下组合, 包括多细胞藻类、大型复杂疑源类、球状化石、球状和丝状蓝菌化石等, 区域分布广泛, 层位稳定, 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Beltanelloides podolicus 在中国上震旦统首次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Beltanelloidespodolicus可谓球形藻群体化石之最大者,压扁圆盘体直径3-30mm,呈炭质膜保存。与其一起出现的化石还有许多高级藻类和动物化石。它们的发现为扬子地台上震旦统与东欧地台文德期地层的对比又添一证据。  相似文献   

14.
全球早、中寒武世藻类生物地理分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西伯利亚藻群中均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根据前寒武纪宏观藻类的分布以及凯里生物群和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藻类和后生动物的相似性,讨论了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对几个生物群中的藻类化石和后生动物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 动植物化石组合特征非常相似; 而纬度明显差异时, 藻类生物群及后生动物群也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后生生物在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期间具有低的演化程度和分异能力,因此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纬度。而Schopf (1976)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不适合这一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结合前寒武纪至中寒武世后生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前寒武纪-中寒武世时期的生物地理分区模式。这个模式较好地解释了分布在北美大陆和华南大陆上的寒武纪生物群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东北部全新世早期高生产力的直接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东北部的17940站(水深1728m)是西太平洋海区地层分辨率最高的深海剖面之一。用抱粉学方法从92个样品中分析鉴定出的有机壁浮游藻类包括海相沟鞭藻的囊孢和陆相淡水绿藻。前者属旋沟类(GOnyaulacoids)和多甲类(Peridihioids)沟鞭藻,后者为盘星藻(Pediastrum)和双星藻(Zygnema)。就含量而言,沟鞭藻囊抱占浮游藻类的绝大部分,淡水绿藻虽存在于大多数样品中,却含量甚微。采取外加标志法获得浮游藻类浓度后,以下列公式求出两种浮游藻类成分的输人通量浮游藻类输人通量(粒/Cm2·a)=粒/g×g/cm3×cm/a式中.粒/。为g。沉积物(干重)含浮游藻类个体数;g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1∶25万麻城幅项目组于2000年在大别山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原中元古代红安(岩)群七角山(岩)组大理岩中发现生物化石碎片(杨金香鉴定)。对部分样品外送作进一步鉴定确认,其中在丰店—高桥一带原红安(岩)群七角山(岩)组大理岩中发现了蓝绿藻类化石(余素玉教授鉴定),其镜下特征为:暗色藻斑点成堆分布,藻管体零星分布,管壁有机质不均匀。藻体属低等蓝绿藻类(图1),在震旦系中常见。在原新元古代震旦纪大理岩中分别发现海百合茎(门口岭)及双壳类化石碎片(袁集)(图2~3)(余素玉教授…  相似文献   

17.
藻磷块岩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类化石过去在碳酸岩中发现较多,藻磷块岩在过去文献中则尚无报导。今年五月,在南方进行磷块岩矿床研究时,我们在两个地区的震旦系中,首次发现了层位稳定、延伸甚远的藻磷块岩。在该两地区內,藻磷块岩主要产于自南南西向北北东烦伏的背斜东翼。产出的层位有二(见图1):其一,位于南沱组灰绿色海绿石石英砂岩之上,陡山沱组磷块岩层的中、上部(以下简称下层);其二,产于灯影组下部碳酸岩和上部碳酸岩之间的磷块岩层中(以下简称上层)。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生界碳酸盐岩,特别是生物灰岩的含矿性,已引起人们广泛的注视。其中海相生物化石的发现,涉及到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和我国东部早第三纪地质发展历史。为此,1976年笔者对(土布)心群碳酸盐岩进行了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首次发现了有孔虫、虫管、藻类等化石及藻叠层石。本文将简要地叙述碳酸盐岩的特征,并探讨其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古生物工作者十分重视研究古老的微植物化石,特别对于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的微古植物化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外貌特征,微古植物可以分成六个主要群落:球状藻(Sphaeromorphida),棱状藻(Scaphomorphida),多面藻(Edromorphida),刺球藻(Sphaerohystrichomorphida),卵形藻(Ooidomorphida)及椭状藻(Ellipasoidomorphida)。并包括几个亚群落和很多  相似文献   

20.
河北平泉燕山裂陷槽中元古代地层中,藻席-藻团-藻丝-藻屑-泥晶薄层交替形成韵律沉积。经对系列标本(薄片)特征及其不同结构类型的对比分析,认为它们是在风暴浪基面之下,具风暴流浊积特征的深水藻类生物沉积系列。浅海叠层石及其他底栖藻类构成了从浅海至半深海上部浅水一个完整的藻类沉积序列,其不同类型的特征则成为鉴别沉积时各环境要素的可靠依据,即依据不同藻类生物沉积类型———藻席、藻团、藻丝及藻层的组合序列变化,作为判别200~400 m半深海浅水环境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