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8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8年,我国气候属于正常年景,气候灾害偏轻。全国平均气温为10.09℃,较常年偏高0.54℃,春、夏季气温创历史新高,秋、冬季气温接近常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73.8 mm,较常年偏多7.0%。全国降水夏、秋季偏多,冬季偏少,春季接近常年同期。华南前汛期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接近常年,雨量多;入梅晚、出梅早,梅雨量少;华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早,雨量多;华西秋雨开始和结束均晚,雨量少;东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接近常年,雨量少。2018年,生成和登陆台风多、登陆位置偏北、灾损严重。低温冷冻害及雪灾频发,损失偏重。其他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沙尘暴影响均偏轻。  相似文献   

2.
2019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9年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湿特征。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79℃,为1951年以来连续第五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春、秋季明显偏暖;年降水量为645.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5%,冬、春、夏季降水偏多,秋季偏少。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晚,为1961年以来最长前汛期,雨量为1961年以来次多;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偏少;入梅晚、出梅早,梅雨量偏少;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与常年一致,雨量偏少;东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2019年,台风生成多,登陆强度总体偏弱,仅台风利奇马灾损重;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均偏轻。  相似文献   

3.
2016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16年,全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暴雨洪涝、台风和风雹等气象灾害较突出,气候年景差。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夏季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冬、秋季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全国平均年降水量730.0 mm,较常年偏多16%,为1951年以来最多。华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开始早;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量多;华北雨季短,雨量多;华西秋雨短,雨量少。2016年,全国暴雨过程多,南北洪涝并发。登陆台风数量多、平均强度强。强对流天气多,损失偏重,北方风雹灾害突出。气温波动大,夏季高温影响范围广。秋、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霾天气频繁。其他灾害如干旱、低温冷冻害、雪灾和春季沙尘影响均偏轻。  相似文献   

4.
《气象》2021,(4)
2020年,我国全年气候总体表现为暖湿特征。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7℃,为1951年以来第八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偏暖显著。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94.8 mm,比常年偏多10.3%,春季降水偏少,冬、夏、秋三季均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和结束均偏早,降水量偏少;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降水量偏多;梅雨季入梅早、出梅晚,梅雨量偏多,梅雨持续时间和梅雨量均为1961年以来之最;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降水量偏多。2020年,登陆台风偏少,影响时段和地域集中,灾损偏轻。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其他气象灾害,如干旱、强对流、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沙尘暴影响均偏轻。  相似文献   

5.
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201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与1999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比2013年偏少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辽宁、北京和河北偏少明显,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梅雨区降水量南多北少,江淮出现空梅;华北雨季不明显,出现空汛;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东亚夏季风强度略偏弱。2014年,我国气候属正常年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少于2013年,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偏轻,因灾造成死亡人数和受灾面积明显偏少,气象灾害属于偏轻年份。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1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53.5 mm,较常年偏多4%,比2012年略偏少;冬季降水偏少,春、夏、秋三季偏多。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6℃,为1961年以来第四暖年,较2012年偏高0.8℃;冬季气温偏低,春、夏、秋三季偏高。2013年,东亚冬季风偏强;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弱;南海夏季风爆发早,结束晚,强度弱。2013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长江中下游入梅晚、出梅早、雨量少;华北雨季早、雨量多;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少。2013年,我国暴雨、台风和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比较突出,局部地区灾情重。总体来看,2013年气象灾害为中等年份,直接经济损失偏重,死亡失踪人数和受灾面积均偏少。  相似文献   

7.
2020年广东省平均气温22.8℃,较常年偏高0.9℃,与2019年并列为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年高温日数31.8 d,较常年偏多14.3 d,为历史最多。广东省平均年降水量1 505.2 mm,较常年偏少16%,为近15年来第2少;全年共出现23次强降水天气过程,"龙舟水"偏多、偏强,其中5月下旬及6月上旬的两场强降水过程,共16站次降水量突破当地历史极值,造成局地洪涝灾害。台风偏早,有4个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较常年偏少1.3个,总体影响轻。降水阶段性偏少明显,气象干旱阶段性严重。广东省灰霾日数再创近40年新低。2020年广东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少,直接经济损失少。总体而言,2020年广东省气候年景属于好。  相似文献   

8.
2015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5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华南年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东北、华北和西北为次高值;四季气温均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48.8 mm,较常年偏多3%;长江中下游大部及广西、新疆等地降水量偏多,西南西部及海南、辽宁等地降水偏少;冬、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明显。2015年,南方暴雨过程多,夏季出现南涝北旱,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内涝重;华北、西北东部及辽宁夏秋连旱影响较重;11月江南、华南出现强降雨,秋汛明显;盛夏,新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但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两年出现凉夏;登陆台风偏少,但登陆台风强度强,"彩虹"致灾重。2015年,我国共出现11次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11-12月我国中东部雾-霾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程度重,11月27日至12月1日华北、黄淮等地的雾-霾天气过程为2015年最严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9.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3%,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2023年,我国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西南地区遭遇冬春连旱;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偏多;夏季前期,华北和黄淮遭受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7月底至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过程,华北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1月中旬发生年内最强寒潮过程;秋末冬初冷空气频繁入侵,12月华北和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  相似文献   

10.
《气象》2021,(9)
2021年6月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主要特征表现为,极涡呈单极型分布,较常年同期偏强;欧洲上空500 hPa位势高度场较常年同期显著偏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南北变化较大。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91.5 mm,较历史常年同期偏少8%,江南大部、华南北部、江淮地区较常年偏少2~5成,局部地区偏少5成以上;内蒙古北部、黑龙江西部地区以及吉林东部、辽宁中东部偏多5成以上。全国平均气温20.8℃,较历史同期略偏高,其中河南北部、江苏中部以及青海南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达到了 2℃以上。本月内有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极端降水量出现区域分散。6月共有2个台风生成,接近历史同期水平,没有台风登陆我国。6月我国黄淮西部、江淮东部以及华南南部等地共44个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4个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相似文献   

11.
《四川气象》2003,23(2):58-61
1 气候概述2 0 0 2年 ,四川省年平均气温大部偏高 ,其中盆地西北部显著偏高 ;年总降水量四川省内除川西高原西南部较常年略偏多外 ,大部地区偏少 ,其中盆地西北部、阿坝州北部显著偏少。年内主要天气、气候灾害偏轻。表现为 :全年暴雨日数省内大部地区偏少 ,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偏少、偏弱 ,尤其是主汛期暴雨天气过程明显偏少 ;春旱、夏旱、冰雹、大风等主要天气、气候灾害均较常年偏轻 ,秋季连阴雨轻微。盆地 7月降水量显著偏少、伏旱严重 ,7月中旬持续高温 ,年初连续大雾 ,6月 8日盆地中部的局地强暴雨天气过程及 4月盆地内出现三次强降温…  相似文献   

12.
2018年广东省气候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广东省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偏高0.4℃,较2017年偏低0.1℃,其中5月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全省平均降水量1 801.8 mm,接近常年,比2017年偏多91 mm;全省平均高温日数26.1 d,较常年偏多8.6 d,其中5月高温日数破历史极值。5月7日开汛,较常年平均偏晚31 d,汛期全省共出现14次强降水过程,"18·8"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过程中,惠州高潭镇24 h降雨量和过程累积雨量均刷新了广东省历史极值;有4个台风和1个热带低压登陆广东,较常年偏多1.3个,"山竹"是2018年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也是1949年以来登陆珠三角的第2强台风。总体来看,2018年广东省属于较差气候年景。  相似文献   

13.
2022年夏季,中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特征。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290.6 mm,较常年同期偏少1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季内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此次高温事件持续79 d,江南大部、江淮西部、江汉、四川盆地东部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0 d以上,对电力供应和人体健康等产生不利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出现严重夏伏旱,范围广、强度大,高温干旱叠加给农业生产、水资源、能源供保、长江通航能力等多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全国共发生1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珠江流域、松辽流域出现阶段性汛情;台风生成、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少,初台“暹芭”登陆强度强,对华南及江西等地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但对缓解华南高温和干旱有利。  相似文献   

14.
罗琪符娇兰 《气象》2023,(10):1277-1284
2023年7月北半球大气环流主要特征表现为:极涡分裂为多个中心呈绕极分布,较常年同期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2.0 mm,接近常年同期,有45个站日降水量超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吉林西部、河北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多1~2倍,而西北中北部、广西中北部、湖南中部以及新疆北部等地偏少5成左右;有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受台风杜苏芮及其残余环流影响,7月26—29日、7月29日至8月1日,台湾、浙江东部、福建东部以及京津冀等地部分地区先后出现极端强降水;月内共有3个台风生成,2个登陆我国,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台风杜苏芮为登陆福建第二强台风;全国平均气温为23.0℃,较历史同期略偏高,山东西部、河北南部、新疆西北部和东北部等地最高气温平均值较常年同期偏高2~4℃;高温过程共有7次,其中,7月5—16日为全国性的高温过程,中东部大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最高气温超过35℃,12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  相似文献   

15.
2019年7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晋  周宁芳 《气象》2019,45(10):1494-1500
2019年7月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主要特征表现为,极涡呈偶极型分布,较常年同期偏强;欧洲高空冷涡异常偏强,中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下旬北抬。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6.3 mm,较历史常年同期偏多4.7%,江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区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多1倍以上,黄淮、江淮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全国平均气温为22.1℃,较历史同期略偏高。平均高温日数多于常年同期(4.3 d),达到了5.7 d,华北南部、黄淮、江淮以及南疆等地高温日数显著偏多,山西、辽宁、新疆、广东等地共61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本月内有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多站出现极端日降水量。共有4个台风生成,接近历史同期水平,只有1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历史同期偏少。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我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四季气温皆偏高;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偏多,冬季偏少、春夏秋三季偏多.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和梅雨季表现为开始晚、结束早、降水量少的特征,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呈现开始早、结束晚、降水量多的特征,华西秋雨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2021年,我国涝重...  相似文献   

17.
2018年主汛期我国平均降水量为652.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95.0 mm。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的总体特征。其中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8成,江淮地区梅雨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8成,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8成,局地偏多2倍以上。除华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偏早外,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开始时间均较常年偏晚。2018年主汛期全国平均降水日数71.29 d,较常年偏少12.67 d。共出现暴雨5229站日,较常年偏少280站日。华南前汛期降水阶段性明显,中前期冷空气较弱,副高异常偏强是降水偏少的重要原因,后期南海季风爆发,水汽条件明显改善,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增大,降水明显增强。江淮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辐散抽吸的动力条件以及低层水汽辐合均较常年同期偏弱,是梅雨期降雨强度整体偏弱、梅期偏短的重要原因。华北雨季期间,东北亚稳定维持着一个异常反气旋环流,在中纬度地区形成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是华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2018年汛期全国共出现3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或略偏少,全国暴雨站日也较常年同期略偏少。  相似文献   

18.
2018年主汛期我国平均降水量为652.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95.0 mm。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的总体特征。其中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8成, 江淮地区梅雨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4—8成,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8成,局地偏多2倍以上。除华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偏早外,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开始时间均较常年偏晚。2018年主汛期全国平均降水日数71.29d,较常年偏少12.67d。共出现暴雨5229 站日,较常年偏少280站日。华南前汛期降水阶段性明显,中前期冷空气较弱,副高异常偏强是降水偏少的重要原因,后期南海季风爆发,水汽条件明显改善,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增大,降水明显增强;江淮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层辐散抽吸的动力条件以及低层水汽辐合均较常年同期偏弱,是梅雨期降雨强度整体偏弱、梅期偏短的重要原因。华北雨季期间,东北亚稳定维持着一个异常反气旋环流,在中纬度地区形成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是华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2018年汛期全国共出现3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次数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或略偏少,全国暴雨站日也较常年同期略偏少。  相似文献   

19.
2021年陕西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异常偏多,日照时数偏少。全省平均气温129 ℃,较常年偏高08 ℃。冬季(2020年12月1日—2021年2月28日)全省平均气温12 ℃,是1961年以来同期第六高,为暖冬年份。全省平均降水量965 mm,是1961年以来第一多年份,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其中秋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5倍,是1961年以来第一高值。2021年共出现22次暴雨过程,暴雨日数、站次均刷新历史纪录。2021年陕西秋雨异常偏强,秋雨量历史之最。秋雨期亦多暴雨过程,10月3—6日出现秋雨期间最强区域性暴雨过程,其强度为10月历史第1位。全年共出现18次冷空气过程,其中11月6—7日的寒潮过程全省96县(区)达寒潮等级,是仅次于1987年11月的第二强寒潮。此外,陕北夏季降雨极端偏少,出现夏旱;春季沙尘站次为近8 a最多。  相似文献   

20.
徐成鹏  于超 《气象》2022,(10):1354-1360
2022年7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且较常年同期略偏强,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北偏西。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6.6 mm,较常年同期偏少2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全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月内有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1—7日强降水过程由于受到台风登陆及减弱后的低压环流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5次强降水集中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月内共有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少;经历2次高温天气过程,表现出极端性显著、影响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四川盆地、江南、西北地区东部、新疆的部分地区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多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