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安塬水源地地下水流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塬水源地为干河冲洪积扇型水源地,含水层由第四系冲洪积层构成,厚15~30m,非均质,各向同性.受含水层底板坡降的影响,潜水面坡降较大,为5%~8%.三维流特征明显,尤其是抽水试验时在抽水井周边区域不同深度的水头差别更为显著.为了观测不同深度的水位,在群孔抽水试验时在同一观测孔中按上、中、下不同深度设置了3组观测管分别进行水位观测,从而为三维数值模拟提供了水位数据,并以该资料为依据建立了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对6种开采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和预报.通过11a的开采,证明建立的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可靠,为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建立了较为可靠的数学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2.
以刘庄冲洪积扇型水源地勘查试验资料为依据 ,建立了三维有限差分模型 ,摸拟了一组开采抽水试验 ,识别和反求水文地质参数 ,对 6种开采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和预报。其中在平水年第 1方案最佳 ,枯水年第 6方案适宜。 相似文献
3.
山西柳林泉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柳林泉为裂隙-岩溶泉,整个泉域面积约2727km2,且在柳林泉西部及西北部含水岩层组中赋存有大面积的咸水,微咸水,本文建立了平面二维区域地下水渗流模型,用于描述柳林泉域的地下水渗流,模拟效果良好,模型拟合阶段和检验阶段水头的计算值与观测值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46m,0.51m,所有结果显示两者基本一致,说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实际,据此模型预报了柳林电厂水源地投入使用后对区域地下水流场的影响,以及对柳林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北黑河额济纳盆地水资源管理研究——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 建立了额济纳盆地地下水流系统饱和-非饱和三维数值模型, 对4种不同输水量情况下盆地内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 进而提出了合理的输水方案, 黑河上中游向额济纳盆地合理的输水总量应为7.5亿m3/a, 其中通过狼心山水文站的水量不应小于5.5亿m3/a.这一方案为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及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基于MODFLOW的岩溶管道水流模拟方法探讨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岩溶管道水流特征,选取广西寨底岩溶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三维有限差分地下水流动模型(MODFLOW)中的Drain和River模块概化模拟岩溶管道特征,结合管道内上游、中游及下游三个观测孔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末期等水位线图中位于管道两侧处流线均有形状突变,符合实际管道水流动态特征,且能模拟出管道内水位变化趋势。最后分析两种方法模拟管道水流的原理,Drain模块中岩溶管道仅起排水作用,不允许管道内水流流向周围含水层,而River模块允许岩溶管道水与周围含水层水流交换,因而相对Drain模块而言,应用River模块概化模拟岩溶管道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7.
多尺度有限单元法求解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三维地下水流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多尺度有限单元法模拟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三维地下水流问题。与传统有限单元法相比,多尺度有限单元法的基函数具有能反映单元内参数变化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能在大尺度上抓住解的小尺度特征获得较精确的解。在介绍多尺度有限单元法求解非均质多孔介质中三维地下水流问题的基本原理之后,对参数水平方向渐变垂直方向突变的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三维地下水流和Borden实验场的三维地下水流分别用多尺度有限单元法和传统等参有限单元法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模拟高度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三维地下水流问题时,多尺度有限单元法比传统有限单元法有效,既节省计算量又有较高的精度;在模拟非均质性弱的多孔介质中的三维地下水流问题时,多尺度有限单元法虽然也能在大尺度上获得较为精确的解,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9.
地下水流场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系统回顾近10年来地下水流场三维可视化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研究实践,综述了地下水流场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从三维表现形式上,把地下水流场的三维可视化表达方法分为5类:准三维写意可视化、准三维制图可视化、三维体视化、混合可视化和立体可视化。分别论述了每种方法的几何模型、空间分析和绘制技术等,并分析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下水流场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自Tóth提出地下水流系统理论以来,大多学者基于定水头上边界的解析解或数值模拟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发育特征,尤其是多级水流系统模式。认为复杂的盆地地形势就会发育多级地下水流系统,简单地形发育单一地下水流系统。利用自主研发的地下水流系统砂槽模型进行系列实验发现,实验条件下(模型尺寸、介质和多个河谷不变)水流系统的发育受控于降水入渗强度。得出随着降水入渗强度的增大,水流系统模式由单一的区域水流系统,到复杂的多级次水流系统,再到局部的水流系统的结论;盆地多个势汇中,只有实际成为地下水排泄点的汇势才能影响地下水流系统模式,而其他的势汇只是可能的潜在势汇。实验表明,用定流量上边界(降水入渗强度)能够更好地揭示盆地地下水流系统模式发育与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2.
Geomorphic aspects of groundwater flow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obert G. LaFleur 《Hydrogeology Journal》1999,7(1):78-93
The many roles that groundwater plays in landscape evolution are becoming more widely appreciated. In this overview,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groundwater processes and resulting landforms are considered: (1) Dissolution creates various karst geometries,
mainly in carbonate rocks, in response to conditions of recharge, geologic setting, lithology, and groundwater circulation.
Denudation and cave formation rates can be estimated from kinetic and hydraulic parameters. (2) Groundwater weathering generates
regoliths of residual alteration products at weathering fronts, and subsequent exhumation exposes corestones, flared slopes,
balanced rocks, domed inselbergs, and etchplains of regional importance. Groundwater relocation of dissolved salts creates
duricrusts of various compositions, which become landforms. (3) Soil and rock erosion by groundwater processes include piping,
seepage erosion, and sapping, important agents in slope retreat and headward gully migration. Thresholds and limits are important
in many chemical and mechanical groundwater actions. A quantitative, morphometric approach to groundwater landforms and processes
is exemplified by selected studies in carbonate and clastic terrains of ancient and recent origins.
Received, May 1998 · Revised, September 1998 · Accepted, October 1998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流动系统在河间地块岩溶渗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清江半峡水利枢纽柳山河间地块财溶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了间地块不同地带流线分布,进而分析了该河间地块岩溶发育规律,评价了岩溶渗漏问题。 相似文献
14.
Recent work has identified groundwater flow through basal till aquifers as a key control on melt‐season pressure transients beneath alpine glaciers, with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studies, glacial geomorphology, tracer test interpretation, and the sediment load and chemistry of glacially derived water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heuristically such subglacial Darcian flow processes using standard groundwater modelling techniques. Our primary result is that a one‐dimensional, transient, confined flow model with recharge, implemented numerically using time‐varying specified‐head and no‐flow boundaries, reproduces overall observed subglacial hydraulic behaviour very well and permits effective visualisation of aquifer respons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Spatial variability in hydrogeological parameters is shown t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but may be difficult to incorporate reliably into site‐specific models and to identify unambiguously in borehole pressure data. Time‐variance in areal recharge, if present, is apparently not observably expressed in the system, but time‐variance in transmissivity may be significant for some glaciers.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基岩地区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该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以及基岩裂隙水4类,并总结了其含水岩组富水性;分析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演化以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圈定了有集中供水意义的第四系孔隙水富水地段3处,总结了地层阻水型蓄水构造和断层储水构造2种基岩蓄水构造类型。区内地下水质量以Ⅲ类、Ⅳ类和Ⅴ类为主,超过Ⅲ类水标准的组分主要是硝酸盐、总硬度、铁,其次为氟化物等。利用总结的区内找水模型,共施工具有供水意义的水文地质钻孔10眼,总涌水量7017.84 m3/d,可解决近10万人生活和59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对于寻找新的供水目标含水层及找水定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下水通道是隐伏岩溶区常见的地质现象,开展城市隐伏岩溶通道探测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岩溶通道常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常规二维探测难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表征。基于此,文章采用三维高密度电法对城市隐伏岩溶地下通道进行了精细探测,结合地球物理数值模拟和应用实例,分析三维高密度电法对不同充填类型岩溶地下通道的成像效果。结果表明:三维高密度电法较二维探测在数据量和分辨率上均有较大提升,可更直观地表征目标体三维电性结构特征,该探测方法对岩溶地下水通道成像具有优势;通过对武汉市源泉村岩溶地下水通道三维电性成像,揭示了该低温热泉的地下水运移特征,可为城市地热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19.
采用同位素水文学方法并结合传统水文地质方法,识别松嫩平原地下水流动模式。氢氧稳定同位素和地下水年龄分布表明该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流动模式呈现出局部流、中间流和区域流系统。地下水中氚分布深度指示局部水流系统为现代水循环系统,以垂向运动为主要特征,循环深度一般小于50 m,山前区可达100m以下;区域流系统存在于深部承压含水层,以侧向水平径流为主要运动特征。松辽边界附近的环境同位素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指示天然状态下可视为零通量边界。同位素示踪剂也反映出嫩江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齐齐哈尔以北,江水补给地下水;在齐齐哈尔以南,地下水向嫩江排泄。 相似文献
20.
以山东省邹城市某岩溶水源地为例,研究数值模拟方法在岩溶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中的应用,以及水文地质参数对于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结果的影响。基于GMS软件构建了研究区三维非稳定流地下水数值模型,采用质点追踪技术,通过反向追踪示踪粒子在运移100 d、1 000 d以及25 a后的位置及迁移轨迹,对该岩溶水源地进行保护区划分;改变数值模型中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以变化后的保护区面积作为衡量参数敏感度的指标,并计算各参数的敏感度系数,研究水文地质参数对于保护区划分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参数改变幅度在20%范围内时,一层垂向渗透系数(VK1)的敏感度系数最大可达到2.63×10-3,二层垂向渗透系数(VK2)的敏感度系数最大可达到3.64×10-3;垂向渗透系数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其他参数,说明垂向渗透系数对保护区划分范围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应用数值模拟法对岩溶地下水源地进行保护区划分时,应尤其注意模型中各含水层垂向渗透系数取值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